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 刘秀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19)52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秀正统,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从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不到20年,刘秀是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分为两段:西汉和东汉。跟后来的北宋与南宋不同,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断代,中间还隔着一个王莽的“新朝”。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朝”并不被主流认可,因为王莽被认为是一个谋朝篡位分子、德不配位。

而在“新朝”中后期,当时的社会各阶层也已经有了重建汉朝的期望。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刘氏宗室的皇帝纷纷冒了出来,虽然其中大部分是冒牌货。比如有人冒充是汉武帝的曾孙,有人冒充是汉成帝的儿子。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 刘秀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这也充分表明,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比是决定胜负的一个方面,但还不是全部。而文化这种软实力,往往能起到克敌制胜的作用。

在文化自信方面,谁能调动一切资源,证明自己才是天命所归,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这方面,出身平民的刘秀无疑是最终的胜利者。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他是如何进行“正统性”建设的呢?我总结了以下环环相扣的“三部曲”:

一、以尧为祖先、刘邦为祖上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只是一个县令而已。更悲惨的是,9岁的刘秀就成为孤儿,被叔父抚养,成为一介平民。

在刘秀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王莽、公孙述、隗嚣等人曾是他最为头疼的敌人,但这些人有一个先天劣势,那就是他们都不姓刘。

相比而言,平民出身的刘秀不仅自称刘邦的后人,而且还自认为是尧的后裔。

尧是传说中的上古贤王,距离刘秀生活的年代至少有2300多年,他俩怎么会扯上关系呢?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 刘秀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原来,这还并非是刘秀首创,而是他的祖上刘邦的“天才发明”。

刘邦特别善于炒作自己,相传他的体貌特征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刘邦为了炒作,还不惜全家总动员,在传说里,他的生父也不是什么刘太公,而是一条龙。

据说他的母亲有一次梦到与一条龙相遇,这一场景还被刘太公看见并证实了:“见蛟龙于其上”。后来刘母就有了刘邦。

刘邦的老婆吕雉,也不忘吹嘘说“东南有天子气”,自己是靠着一团祥云在深山里找到刘邦的。

不仅如此,刘邦还把尧抬出来认祖归宗。尧所处的时代,被古人认为是完美的上古盛世,人们也热切期盼这样的圣人君主再次出现。

所以,为了证明本朝正统性,后世许多帝王都要攀龙附凤,努力与尧扯上关系。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 刘秀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邦的谋士们还真就在《左传》中找到了刘氏乃尧之后人的依据。

刘邦栽树,刘秀乘凉。刘秀起兵后,不仅宣称自己是如假包换的西汉皇室,还一直标榜自己身上有尧的高贵血脉,这不但给他装潢了门面,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当时在河西地区割据的窦融,本来是在刘秀与隗嚣之间摇摆不定的,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到底要投靠谁,结果有位长者对他说:

“汉承尧运,历数延长。”

刘秀是大圣人尧的后裔,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于是,窦融先是出兵帮助刘秀击败隗嚣,而后主动接受了刘秀的收编。

二、以汉为“火德”

“五德始终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的理论,用以解释历代王朝不断更迭的深层次原因。

这种学说认为,每个王朝都对应着“土、木、金、火、水”这五行,而五行相克,就代表着一个新生的王朝战胜了一个旧的王朝。

比如夏朝乃是“木德”,“金克木”,代替它的商朝为“金德”;而“火克金”,代替商朝的周朝就是“火德”;“水克火”,代替周朝的秦朝就是“水德”。

按照这个关系类推,代替秦朝的汉朝就应该是“土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开始,刘邦否定了秦朝的合法性,认为汉朝才是周朝国祚的继承者,因此将汉定为“水德”。但在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等人的建议下,又改为了“土德”。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 刘秀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到了西汉末期,“五行相生说”出现了,这种说法为新旧王朝之间的禅让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汉王朝的德性再次被改为了“火德”,因为按照“火生土”的顺序,接受西汉禅让的王莽“新朝”正是“土德”。

东汉建立后,刘秀并未按照五行相克(木克土),将东汉的德性定为“木德”,也没有按照五行相生(土生金),将东汉的德性定为“金德”,而是延续了西汉王朝的“火德”:“始正火德,色尚赤。”

这意在证明,东汉是继承西汉的国祚,而非取代西汉后的一个新王朝。刘秀既然是刘邦的后人,将西汉视作祖统,那么东汉理应顺承西汉的火德,以示西汉并未断绝,其正统地位也是由刘秀来继承。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 刘秀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三、封禅泰山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中最为隆重的礼仪。封禅泰山,主要是祭天与祭地,具体包括封泰山、禅梁父山这两个步骤。作为天子行封禅之礼,这当然是宣誓自己正统性的更高表现。

但是,封禅泰山要求具备的条件也非常严格,按照《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说法,需要有功业、德行、符瑞、受命。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 刘秀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从“功业”方面来讲,刘秀当然没毛病,结束战乱,重建汉朝;从“德行”来看,不需要吹嘘,刘秀也是古之帝王中的佼佼者。

而至于“符瑞”和“受命”,则纯粹可以人工加工而成,他只需要像刘邦一样,编一些神乎其神的故事即可。

建武三十二年,即公元5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泰山、禅梁父山,再一次宣誓了自己皇权的合法性、合理性、权威性,也是为东汉王朝大一统强盛形象的又一次造势。

在刘秀之前,完成此成就的皇帝仅有3人:秦始皇及其子胡亥,汉武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8/16166.html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 刘秀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的” 的相关文章

朱棣死后,继承皇位的为何是朱高炽?真相是什么?

朱棣死后,继承皇位的为何是朱高炽?真相是什么?

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明朝永乐二十二年 (公元1424年 ),明成祖朱棣在亲征蒙古的途中刚刚断气,就发生 了一场静悄悄的战争,即皇太子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的皇位之争。朱棣驾崩后,他身边的近侍马云秘密召集随驾的支持皇太子朱高炽的大臣杨荣和金幼...

杨素没有夺取杨广的皇帝,是因为什么原因?

杨素没有夺取杨广的皇帝,是因为什么原因?

杨素是隋朝开国功臣,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诗人。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隋朝的权臣杨素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能力卓著,为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杨广当了皇帝以后,他又在朝中唯我独尊,一手遮天。那时候的杨素,已经完全具备了夺位的条件。但是,最终另一个权臣宇文化及杀...

花蕊夫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生平如何?

花蕊夫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生平如何?

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花蕊夫人费氏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声很响,却又语焉不详的人物。说她名声很响,是因为她一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述国亡诗》,大家都很熟悉。说她语焉不详,是因为这个人物究竟有没有,其实并不确定...

刘备早期作为常败将军还爱哭 刘备为什么还能得到尊重

刘备早期作为常败将军还爱哭 刘备为什么还能得到尊重

对刘备初期打仗没赢过,还动不动就哭,为何会被那么多人尊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是个常败将军,之所以受到各路诸侯的尊重,主要是刘备为人、处事值得别人佩服。刘备的胆识令人敬佩。《三国演义》中,刘备主要以仁爱的形象出现,大多时候哭哭啼啼,表现的反而有些软弱。但《三国...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

裴炎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他犯了什么错

裴炎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他犯了什么错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唐朝宰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裴炎是唐朝宰相,在帮助武则天掌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最后却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杀死。那裴炎到底与武则天发生了什么矛盾,导致自己身首异处呢一,出身名门裴炎出身河东裴氏,为当世有名的世家大族,因此自幼受到良好...

长孙顺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长孙顺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长孙顺德是唐朝开国名将、外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在李渊起兵夺取关中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还是李世民的堂叔岳,可以说是功高位尊。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都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与宠信,那为何他们的堂叔长孙顺德屡遭李世民贬斥呢一,出身名门长孙顺德是北魏皇族后裔,为北周...

商鞅最后惨死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最后惨死的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有了与其余六国争霸的实力,更为秦国吞并其余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商鞅变法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当时的秦国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变法者商鞅却没有获得英雄的待遇,反而被杀,让后世长叹不已。那么,这样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商鞅生活在战国七雄争霸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