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败走麦城导致被杀,关羽之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25)420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提起关羽,我们会把他当做“忠义”的化身,他也被后世称作“武圣人”。那么最后这位“武圣人”却死于自己最擅长的征战中,其中的原由究竟是什么呢?

有的人认为是由于关羽兵力薄弱、寡不敌众,刘备也不派兵支援,这才酿成惨剧;有的人说是刘孙关系破裂,才执意要夺回荆州、掠杀关羽;还有人认为是关羽自身傲慢轻敌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但这都是表面原因或者说是导火索,其最本质的原因要追溯到多年前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

败走麦城导致被杀,关羽之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是毛主席,毛主席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是许多人就要疑惑了,隆中对在刘备建立蜀汉的道路上功不可没,关羽的失败怎么会归咎于隆中对呢?

一、隆中对

公元207年,刘备在三顾茅庐后终于得见诸葛亮,成就隆中对这段千古佳话。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制定几条战略:之一,夺取荆、益二州,将其作为霸业基地;第二,利用内政外交、与孙权结好,以巩固权力基础;第三,天下有变,则可以发动攻势、兴复汉室。隆中对体现了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超前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但是毛主席认为隆中对策略中更大的错误就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隆中对的之一条策略就是夺取荆州和益州,而这两地相隔有千里之遥,这样会使得刘备的军力一分为二,让刘备失掉军力上的优势。

提出隆中对时,刘备因为实力不够,没有地盘,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和刘表。而在短短几年内,刘备就奠定了天下三分,诸葛亮厥功甚伟。但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计划也为蜀汉的失败埋下隐患。

二、江东对

与名声大噪的隆中对相比,江东对在历史上的痕迹就逊色不少,但江东对对后来孙吴发展的轨迹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200年,孙权在江东避难时和鲁肃的对话。孙权向鲁肃问道,今汉室倾危,我方云扰,我想建立功业,你会怎样辅佐我呢?鲁肃则说道,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不可能马上铲除,如今只有鼎足江东,观察天下局势,伺机行动。同时还建议孙权牢牢地把握长江要塞——荆州。

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和鲁肃两位军事家都看准了荆州这块地盘。于孙权而言,荆州位于建业上游,占据荆州才能坐稳江东;于刘备,荆州是他成就霸业最坚实的基础。荆州是处于汉末乱世中的一块绿洲,多年来都未受到战火的纷扰,同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处于南北两大势力的中间位置。

败走麦城导致被杀,关羽之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占有了荆州既可以向江南发起攻势、也可以向中原发起攻势,所以荆州历来的兵家的必争之地,这也就从本质上表明孙刘联盟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且最终必然会产生夺取荆州的战争。

三、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荆州是魏蜀吴都紧盯的地方,终于在公元208年,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此时的孙刘势单力薄,无论是任何一家单独作战都无法与曹操抗衡,所以他们选择了联合抵抗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曹操大败,仓皇北逃,停止南伐,一统天下的梦彻底破灭。赤壁之战后荆州成了曹、孙、刘三分的局势。曹操占领南阳郡,孙权占领了南阳郡和江夏郡,刘备占领了江南四郡。

赤壁之战结束后,隆中对中的占领荆州作为霸业根基战略计划算是成功了一大半,接着刘备留关羽、诸葛亮等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军队向蜀进发,刘备的统一大业也就此拉开序幕。

四、关羽失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北攻襄阳,凭借其勇猛神威的作战精神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关羽一路势如破竹。就在这时,曾经的盟友孙权却突然发难,从后方偷袭荆州,占领江陵。关羽发现后放弃攻打襄阳,折回江陵与孙会战,但为时已晚,最终关羽在麦城兵败被杀。

五、关羽败亡,谁的责任更大?

回看历史,关羽的败亡必定是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有其自身的轻敌自大、有孙吴的惊险狡诈,有刘备没有及时派兵支援的失误,也有千古名相诸葛亮战略的失误。在隆中对中,刘备建立伟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孙结盟,而这一点甚至成为了影响蜀汉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将成为寄托于外部,这显然并不是一个长久的、也不是明智的计策。关羽败亡,也就具有历史必然性。

败走麦城导致被杀,关羽之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早期结交孙权对抗曹魏十分容易,因为孙吴力量弱小,不与刘备联手自己也会陷自己于危难之中。但是当刘备势力越来越大,曹操已经无力南伐之后,同作为军事家的孙权不可能看刘备越做越大、也不可能在刘备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后仍对他保持信任,如果刘备击垮曹操,那么自己也必将受到威胁。

而荆州位于建业的上游,是长江要塞,由刘备军队驻扎,孙权如鲠在喉。而刘备又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刘备当时的大部分军队都调动北上攻打曹操了,荆州只留关羽镇守,势单力薄,一旦时机成熟,孙权夺取荆州便是势在必得。这时“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孙权早已蛰伏待机、伺机而动了。

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诸葛亮的雄才武略非常人所不能企及,在27岁的年纪就能提出隆中对这样的战略奇策是惊世骇俗的。隆中对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核心思想就是结交盟友而清理外线。在刘备的统一大业顺利地进展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但是到后期,隆中对战略的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

刘备的军队分散,无法集中兵力歼敌是蜀军更大的弱点,而这一点被毛主席所说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概括得淋漓尽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8/17199.html

“败走麦城导致被杀,关羽之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王慧龙: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他建立了哪些功勋?

王慧龙: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他建立了哪些功勋?

王慧龙(390年~440年),字慧龙, 太原晋阳人。北魏名将,东晋尚书左仆射王愉之孙、散骑侍郎王缉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十四岁时,遭遇东晋太尉刘裕灭门,渡江投奔后秦。义熙十三年(417年),后秦灭亡后归顺北魏。泰常八年(423年),跟随明元帝拓跋嗣南征...

刘备在要攻打东吴的时候 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刘备在要攻打东吴的时候 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到底是什么态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是刘备人生最后一战,也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役。此战过后,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对峙时期。历来人们对于刘备伐吴,多是批评的,认为刘备不该以怒兴师,招致惨败,把蜀汉精锐丧失殆尽...

演义中刘备入川后就没有再见过关羽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刘备入川后就没有再见过关羽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对刘备入川后是不是再也没有见过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演义中刘备入川之后,确实再也没见过关羽。而历史上,两人是见过面的。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曹操也很快就打下了汉中。曹操打汉中表面看起来虽然艰难,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战力损失,因为张鲁最后是选择投降的。也正是因为如此...

有哪些与张佳胤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张佳胤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张佳胤(1526年8月12日-1588年8月7日),避雍正帝讳,又作佳印、佳允,字肖甫、肖夫、肖父,初号泸山,号崌崃山人(一作居来山人),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万历...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众所周知朱瞻基是明君,他创造了仁宣之治,明朝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就是从仁宣之治开始的。但是明君也会犯错误,那么他犯了哪三个致命错误呢?一、明宣宗重新重用宦官。朱元璋立国以后,为了吸取唐朝被宦官擅权的教训,特地立下祖训: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这事儿如果好好实行下去,对大明朝只有好处。可问题是,到了他...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

罗绍威是什么人?他下令将牙军全部杀掉是为什么?

罗绍威是什么人?他下令将牙军全部杀掉是为什么?

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佑三年(906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帮助下,对魏博牙军发动突袭,将牙军及其家属进行屠杀,将其一扫而空。牙军是魏博的精锐部队,为何罗绍威要“自断一臂”,杀尽自...

陈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宋亡后隐居于石堂山

陈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宋亡后隐居于石堂山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