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25)480

还不了解:朱允炆下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如何?朱允炆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如何,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仅明代时人们关于此事的记载,就有“数十百种之多”,其中收入四库全书“存目”的也有二十多种,到底哪一种才是真相呢?

朱棣的表面说法

朱棣作为胜利者,登基当了皇帝,那么他的说法,其实就是正史的说法。

史料之中,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正史为官方编纂,野史为民间文人编写,总的来说正史相对权威性更高,野史的可信度要低一些。

但一旦涉及到皇家秘闻,往往正史的记载会很模糊,反而野史十分详细。这是因为皇家秘闻往往了解的人很少,也没有刻意相互印证的资料,正史的编写者对不确定的史实往往不会写进去,所以就容易一笔带过。而野史的作者往往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当时的情况,但经过层层传递,再加上不同作者的臆想增减,往往版本众多。

按照中国古代修史的习惯,往往是后面的朝代给前面的朝代修史,比如《明史》就是清代张廷玉主编的。各个朝代其实自己也会记载自己的历史,具体到明代就是《明实录》,通常是有后一任皇帝给前一任皇帝编纂。这两本都属于正史。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继位者是建文帝朱允炆,所以《明太祖实录》应该是由朱允炆派人编纂,但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命人对朱允炆编写的《明太祖实录》进行了修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朱允炆的结局的: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文中提到朱允炆时,不说“惠帝”,也不说“建文帝”,而是称之为“建文君”,可见一定是朱棣修改后的写法。

按照这种说法,是朱允炆自己觉得没脸见朱棣,所以才在宫中燃起大火自焚,属于“畏罪自杀”。

接下来的描写更是体现了朱棣的高风亮节: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的意思是,他听说朱允炆自焚,赶紧派人去救,已经来不及了,只救出了尸体。他大哭着说自己本来是帮助朱允炆的,可朱允炆竟然自焚了,岂不是傻?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但这种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对以后的史料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一个谎话必然要用无数个谎话来圆,所以在很多地方就不可避免的露出了马脚。

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的说法又变了一种。朱棣登基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说:

“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这里的说法,从“畏罪自杀”变成了“他杀”,是被“权奸逼胁”的结果。

一百多年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们交谈时,说到了建文帝,《明神宗实录》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明神宗问:“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内阁首辅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了解。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明代张廷玉编写《明史》时,认为朱棣的说法不可靠,但又没有其他更确切的说法,于是只好含糊其辞地写道: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以上所说的史料,都是正史,可其中也有相互矛盾之处,所以大家对朱允炆的解决就有更富传奇色彩的说法。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野史的说法,普遍为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

清代夏燮对张廷玉在《明史》中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不满,他在《明通鉴》中写道:

“既云‘帝不知所终’,何以下文又有‘出帝后于火中’之语,未免上下矛盾。”

于是,夏燮进行了修改:

“上(建文帝)知事不可为,纵火焚宫,马后死之。传言:帝自地道出,翰林院编修程济、御史叶希贤等凡四十余人从。”

明清两代的文人学者认为“帝不知所终”的大有人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史彬仲的《致身录》及程济的《从亡随笔》。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由于文言文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直接给大家简单用白话介绍一下。

建文帝了解金川门失守后,长吁短叹,准备自杀,大臣们就劝他不如逃走,这时候有个太监跪下说,“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前留下一个盒子,说有大难时打开,现在藏在奉先殿里”。大家跑过去一找,果然找到了一个红色的盒子,用两把锁锁住。

打开盒子,里面有袈裟、帽子、鞋子,还有一把剃刀,有三本度牒(相当于僧人的身份证明),白银十锭。最下面是一封信,里面详细说明了从哪里逃出,走什么路线,最后在什么地方会合。

神奇的是,这三本度牒上面写好了名字,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毫无疑问,“应文”就是给朱允炆准备的,于是翰林院编修程济拿起剃刀给建文帝剃了发。大臣里面恰好就有一个叫“杨应能”的,对应了“应能”的度牒,于是也剃了发。还有一名监察御史叶希贤说:“我的名字有个贤字,应贤肯定就是说我了。”也是也剃了发。

当时大殿里有五六十人,都要跟随建文帝,但人多了容易暴露,最后只有九人跟随建文帝逃出南京,过了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到了,这样一共是二十二人。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以上这个说法,看起来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却并非不可能之事。朱元璋深知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势必引起诸王特别是燕王的不满,可能引发宫廷政变(他的遗诏不准诸王前往京师哭临奔丧出于同样的考虑),预先为朱允炆安排退路,也在情理之中。

建文帝逃出之后,先是到了蜀地,而后又到了滇南,广西,贵州等地,一直委身于各地的寺庙之中。

到正统五年,思恩知州岑瑛出行,有一名老僧当道坐曰:“我就是建文皇帝,游方到了这里,已经老了,跑不动了,请你把我的骸骨送回故乡吧。”岑瑛大吃一惊,急忙将事情层层上报,到了皇帝朱祁镇那里,派太监去查看,结果还没到,那老僧就死了。尸体运回北京后,“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就连明代人写的史料中,也大部分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去了,《皇明资治通纪》成书于嘉靖三十四年,郑晓《吾学编》也成书于嘉靖年间,他写的《建文逊国记》也持此观点,由于篇幅较长,就不一一引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原书。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朱棣的真实想法

朱棣公开宣称建文帝已死,当然是为了体现他继位的合法性,但实际上,他的心里也不相信这一点,而是一直暗中派人寻找。

为了找到建文帝,除去这个心腹之患,朱棣派了一名名叫胡濙的亲信,以寻访道教的张三丰为名,遍行天下州郡乡邑,但是一直没有找到。

后来朱棣有听说建文帝坐船出海逃亡了,于是又派遣身边的宦官郑和多次下西洋,名义上是为皇家采买物品,其实还是暗中寻找建文,但依然没有任何结果。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胡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而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明史·胡濙传》

《石匮书》中也提到了胡濙查找建文帝的事情:

文皇(朱棣)益疑,遣胡濙巡天下,名访张邋遢,又名搜遗书,遍行郡县察人心。又传建文在滇南,濙以故在楚湖南久。二十一年还朝。会文皇驻宣府,濙驰夜上谒。文皇已就寝,闻濙至,披衣急起召入,劳濙赐坐与语。

你看,朱棣是在睡着之后,了解胡濙来了,马上起床,召他进来,而且还赐座谈话。可见胡濙来谈的事非同小可,而此时胡濙已经在地方上逛荡了好几年,会有什么如此紧急重要的事情呢?唯一的可能就是事关建文帝的下落。

孟森先生在《建文逊国考》中认为,胡濙应该是找到了建文帝,但建文帝已经没有复国的意思,所以胡濙特地回来向朱棣报告。

不过,朱棣费尽心机,“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综上所述,我认为建文帝并没有自焚于宫中,只是朱棣为了让自己登基称帝显得更合法,进而编造出来的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就连他自己都不信。且不说明清众多野史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的情况,就是在《明神宗实录》中,内阁首辅张居正都亲口说出建文帝“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的话,就足以证明。除了朱棣篡改的《明太祖实录》之外,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认为建文帝未死,难道这些史家所记录的都是“伪书”的荒唐言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明代野史关于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记载,并非虚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8/17217.html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的相关文章

刘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形象如何?

刘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形象如何?

刘墉,清朝乾隆时期重臣、书法家。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刘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开始,每代都有人高中科举,并在朝为官,被历任皇帝所倚重,至刘墉这一代时,已是4代进士了。刘必显是顺治九年的进士,一度官至户部员外郎。其膝下有4子。其中老二刘果在...

王慧龙: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他建立了哪些功勋?

王慧龙: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他建立了哪些功勋?

王慧龙(390年~440年),字慧龙, 太原晋阳人。北魏名将,东晋尚书左仆射王愉之孙、散骑侍郎王缉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十四岁时,遭遇东晋太尉刘裕灭门,渡江投奔后秦。义熙十三年(417年),后秦灭亡后归顺北魏。泰常八年(423年),跟随明元帝拓跋嗣南征...

法正: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善奇谋,深得刘备信任

法正: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善奇谋,深得刘备信任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始皇的后宫,一直是一个谜。后宫里有多少嫔妃,分别都是些什么人,这些后妃叫什么名字,《史记》中一概没有记载下来。别说后妃的名字,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清楚。很多人说,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就算...

朱元璋临死前下令让所有妃嫔一律殉葬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残忍

朱元璋临死前下令让所有妃嫔一律殉葬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残忍

对朱元璋临死前,为何下了一道殉葬的残忍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98年,建立了明朝的朱元璋病入膏肓,在临终前,他下了一道诏书:“朕死后,所有妃嫔一律殉葬!”就此恢复了残酷的“人殉”制度,为什么朱元璋作为“一代明君”会恢复如此残酷的制度呢?人殉制度是殉葬制度的一种,...

张九龄是谁?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九龄是谁?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众多诗人当中,张九龄可谓是官场情商比较高的一位。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张九龄是岭南(今广东韶关)人,自幼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在现代社会刚进学前班的五六岁年龄时,就能够出口成诗,被当地人引为骄傲。当地迄今还流传着他的不少故事。7岁那年他随家人去游览宝林寺,此时恰逢韶州府太守率领本府的官...

历史上马超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马超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马超是三国时期最为悲惨的将领之一,三次反对曹操,结果三次导致家人被害。不仅父亲兄弟被害,就连妻子儿子也两次被害。那马超的家人为何如此悲惨,又是如何被害的呢一,出身名门马超出身武将世家,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征西将军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马超便...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229年),字号不详,庐江松滋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偏将军陈武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十九岁时,受到孙权召见,并加以奖励,治军有方,历任别部司马、校尉。追录功臣的后裔,受封都亭侯。东吴黄龙元年(229年),逝世。人物生平陈脩(?-229年),庐江松滋(今安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