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最后无缘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张士诚,元末义军领袖,他是灭元的盖世功臣。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张士诚同朱元璋一样,是元末枭雄之一,但他在对待民众方面却比朱元璋好得多,深得普通老百姓的拥戴。既如此,为何最终夺取天下的是朱元璋,而不是他张士诚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张士诚原本是江浙一带的盐贩子,家里几口人都靠着这勾当在谋生,贩盐本来是一个挺不错的生计,然而在当时官府层层赋税的剥削下,他们辛苦一整年都没能赚到几个钱。
可即便这样,为人比较仗义的张士诚依然在很多乡亲朋友遇到危险的时候,都能够之一时间慷慨解囊,解决他们都燃眉之急。也正因为这样,张士诚在当地的一众盐民中,具有相当不错的声望。
后来,张士诚在攻陷平江,建立大周政权之后,所做的之一件事,便是迅速地废除元朝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极大地减轻了底层民众的负担,也因此获得了大量民众的真心拥戴和歌颂。
此外,张士诚在当时治下的江浙地区,大肆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平抑物价,使得该地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很多因战乱而外出的流民,此时也纷纷选择重回家园。
张士诚还兴办了大量具有公校性质的弘文馆,并慷慨地为入学的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饮食和津贴。开办礼贤馆,吸纳大量的人才和知识分子。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两位顶级文豪,就在张士诚的麾下做过事。朱元璋帐下的军师刘基,也曾经在张士诚的麾下担任谋士。
在当时元末的各路起义军中,张士诚的表现简直犹如一个圣人般仁爱,而陈友谅和朱元璋则相比之下显得有点狠辣无情。
完全占住“人和”的张士诚之所以没能取得天下,个中的原因朱元璋已经将其给点了出来,他曾经说过:“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器小”“无远途”就是张士诚的软肋所在,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又生长在江浙这样的富庶地区,自然容易产生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但他占据了江浙地区之后,便近乎禁止了对外的攻伐,不思进取,只想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比如当朱元璋同陈友谅在决战的时候,张士诚完全可以趁机偷袭朱元璋的腹地南京,那时候南京城的守备可是非常虚弱的,他张士诚完全可以将其吃下来,以此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结果,他张士诚居然选择作壁上观,玩起了渔翁得利这一套,结果没想到朱元璋迅速地扑灭了陈友谅,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朱元璋的势力已经不可抵挡了。
战略眼光差,没远图就是张士诚会在乱世纷争中,输给朱元璋的核心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