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9-06)330

对李善长和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何已经78岁告老退休的明代开国功臣李善长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李善长是明代开国的左丞相,也是朱元璋平定天下时的主要参谋,朱元璋在建立明代之后曾称李善长就是自己的萧何,对他褒奖备至,在明代建立之后李善长更是被封为明代开国六公爵之首,素有明代开国之一功臣之称,朱元璋还把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之子李祺,与李善长结成儿女亲家,并赐其丹书铁券,免其两次死罪。

但就是被朱元璋比作汉之萧何的大明之一开国功臣还是他的儿女亲家李善长最终还是难逃一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经78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下旨处死,全家七十余口人除了朱元璋的女儿女婿外孙之外全部被杀,那么李善长为何在78岁如此高龄还会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呢?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李善长对明代的建立功劳极大,乃是明代开国功臣中淮西勋贵之首

李善长和朱元璋算是同乡,李善长是濠州定远(现今安徽定远)人,为人非常富有谋略和机智,早年投靠朱元璋之后,经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代之后,以李善长为左丞相,封爵韩国公,并允许其家族世袭韩国公爵位,还赐给了李善长丹书铁券,允许免其两次死罪。

可以说在明代建国之后李善长备受朱元璋的恩赏,一时之间隆宠无比,为何他最后还会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呢?

李善长之死与他的政治出身有很大关系,那就是朱元璋在建立明代时,他依靠了不少他的淮西老乡帮忙打天下,开国功臣中像开国六公爵中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李文忠都是淮西人,还有一些开国大将蓝玉、汤和等人也都是淮西人。

因为这些淮西老乡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明代开国立下大功,所以朱元璋继位之后也对这些跟随自己的淮西老乡大加封赏,在明代建立后有一大半的勋贵都是淮西籍的功臣宿将,朱元璋每天一上朝,往下面一眼望去几乎半个多朝堂的大臣都是他的乡党。

朱元璋最崇拜的人是汉高祖刘邦,但是他却经常批判刘邦诛戮功臣,朱元璋也在称帝之后一再向淮西老乡们保证要让他们终生富贵。

最开始朱元璋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他把更好的封地都封赏给了淮西派的功臣宿将,对他们也非常好,久而久之淮西派的功臣宿将就自以为有皇上老乡给自己撑腰,就开始居功自傲,为所欲为起来,他们的行为也逐渐让朱元璋反感和警惕,也掀起了朱元璋后来开始疯狂诛戮功臣的举动。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而李善长是典型的淮西功臣宿将派系,而且由于李善长在明代建立之前,一直是朱元璋的首席参谋,他足智多谋,善于出谋划策,因此淮西派系的功臣宿将都对他十分佩服,称其为军师先生,对他是言听计从,所以李善长也算是明初淮西勋贵集团之首。

淮西勋贵集团对政见不合者打压极为厉害,比如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属于浙东人,在明代建立之后,由于他嫉恶如仇,看不惯淮西勋贵集团仰仗朱元璋的宠爱违法乱政,刘伯温屡次敢于否决淮西勋贵集团的提议,因此受到了淮西勋贵集团的集体炮轰,最终刘伯温受到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排挤,郁闷的辞官归隐。

李善长年纪比较大,他比朱元璋还大了14岁,因此李善长没当多久丞相就辞了官衣锦还乡养病去了,但是李善长虽然不当宰相,他却极力扶持自己的姻亲胡惟庸出任宰相,所以李善长虽然不在宰相之位,但却一直以胡惟庸操控着朝局,李善长年老之后,胡惟庸也被李善长扶持成为淮西勋贵集团之首。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也是因为他朱元璋才废除了宰相的职务。胡惟庸其实很有才华,还很善于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能讨好朱元璋,因此最初朱元璋十分器重胡惟庸,但是后来胡惟庸觉得自己获得了仅次于朱元璋的大权,开始骄纵跋扈,结党营私,很多淮西勋贵为了在政坛上更进一步,都纷纷投靠到胡惟庸门下。

当然,像徐达和汤和这些正直谨慎的功臣并没有与胡惟庸结党营私,尤其是徐达还十分憎恶胡惟庸,曾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表达不可重用胡惟庸。

胡惟庸骄纵跋扈,结党营私,加上徐达的提醒很快就让朱元璋开始警觉,朱元璋明白如果再不出手收拾这些淮西勋贵和胡惟庸,恐怕自己就要大权旁落,而且将来也不利于太子朱标接位。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之罪诛杀了胡惟庸,并诛其九族。当时朱元璋并没有扩大胡惟庸案的影响,只是诛杀了胡惟庸及其当事者,但是直到后来朱元璋诛杀李善长时,才彻底将胡惟庸案扩大化。

李善长的所作所为也让朱元璋对他越发的难以容忍

李善长与胡惟庸是什么姻亲关系呢?其实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两家有这么一层姻亲关系,起初是李存义与胡惟庸交好,李善长是在李存义的引荐下才发现了胡惟庸的才能从而大力提拔他。

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时,胡惟庸已经被杀五年了,李存义被人告发其与胡惟庸私交关系亲密是其党羽,当时朱元璋其实没有对李善长起杀心,因此朱元璋以李存义为李善长之弟的缘故,特意没有追究他依附胡惟庸的罪名,而是将李存义和李祐罢官,将二人安置到了崇明。

按照道理,朱元璋作为皇帝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赦免了他的弟弟,李善长是不是应该亲自面谢朱元璋啊。

但是李善长却并没有这么做,他认为朱元璋赦免自己弟弟是应该的,谁让自己为他建国出谋划策立下大功,因此李善长在朱元璋看他面子赦免他弟弟李存义之后,毫无表示,就好像朱元璋就应该这么做,也不进宫和朱元璋谈谈自己对皇恩浩荡的感受,这让朱元璋对李善长开始逐渐不满。

其实这已经不是李善长之一次这么做了,在明代建国之后,朱元璋夸他为当代萧何,是大明开国之一功臣时,李善长就已经开始飘飘然了,他真把自己当成了大明之一功臣,真认为没有自己朱元璋当不了皇帝一样。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李善长就如同天下除了朱元璋就我李善长最厉害的气度,和胡惟庸那独揽大权的情况很相似,而且李善长为人外宽内忌,在朝中排斥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还喜欢纵容包庇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

当初刘伯温为御史中丞,中书省都事李彬贪图私利收受下属贿赂,被刘伯温所抓住证据,李善长与李彬关系亲密,李彬还曾攀为李善长本家亲戚,因此李善长在得知刘伯温要严惩李彬之后,就找刘伯温求情,但是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执法公正,严厉拒绝了李善长请求宽恕李彬的求情,最终将李彬的罪名和证据上报太子朱标,将其正法。

由此李善长越发憎恨刘伯温,加之两人本身政见不合,李善长于是经常带领淮西勋贵抨击刘伯温,李善长更加骄纵狂妄的是在一次朝会上,与刘伯温因政见争论起来,李善长说不过刘伯温,于是毫不顾忌丞相的身份地位,对刘伯温是破口大骂,骂到兴起处还要挽袖子揍刘伯温一顿。

刘伯温也因这件事与李善长矛盾白热化,刘伯温是文人,势单力孤,不及李善长背后有淮西勋贵,所以刘伯温认为自己与李善长结仇,此后在政坛上恐怕难以保全自身,于是果断的向朱元璋请求辞官归隐。

从这件事中就能看出李善长不仅为人气量不大,还十分骄横,敢在朝会上辱骂同样是功臣的刘伯温,这也说明了在那时候李善长就已经开始居功自傲了,不过当时由于朱元璋还念着都是淮西老乡的情分以及李善长确实在明代开国立有大功上对他可以包容。

但是永远不要高估帝王的包容之心,帝王的忍耐性远比一般人差多了。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把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两人结为了儿女亲家。但是李祺与临安公主大婚之后不久,朱元璋突然患重病,作为女婿的李祺没有入宫探望岳父病情,而作为亲家的李善长同样也没有入宫探望朱元璋,因此这让朱元璋十分心寒,李善长后来为此受到御史弹劾,朱元璋借此削李善长年禄一千八百石,这是朱元璋之一次给李善长发出的警告。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当然,作为开国功臣的李善长根本没把这一千八百石的俸禄放在眼里,所以他也忽视了朱元璋的警告,以至于后来变得越发居功自傲。

也因此在后来朱元璋对李善长越发不满,对外也不再夸奖李善长是当世萧何,甚至也不再称李善长为大明之一开国功臣,而在大将徐达去世后,朱元璋则在祭文中称徐达为大明之一开国功臣,把这个荣誉称号送给了一生谨慎的徐达,这也算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又一次警告,但是李善长似乎还没察觉到,他并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经78岁的李善长还觉得自己府邸不够规模宏大,还想继续扩建,于是他找到自己的老部下信国公汤和,想找他借三百兵丁去修建府邸。

汤和是个什么人,他之前爱喝酒,酒后经常说醉话,为此朱元璋曾经敲打了他很多次,在明代建国之后,汤和则彻底领悟到了不能引起君王猜忌,于是越发谦虚恭谨,也让他成为淮西勋贵中极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面对老上司李善长借兵的事,汤和则觉得不管李善长出于何种目的找自己借兵,这事都必须得报告朱元璋,于是他背着李善长把这事报告给了朱元璋,已经告老退休的李善长还敢如此联络老部下借兵,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没直接请求朱元璋这个皇帝,而是私下联络老部下,合着李善长这是人退休了还想在幕后操控旧部,这肯定让朱元璋大为反感。

后来李善长的外甥丁斌又因事被发配边疆,李善长为此向朱元璋求情,这事更让朱元璋生气了,找汤和借兵的事李善长怎么不来打报告申请,这回为了赦免自己的外甥来申请,这彻底引爆了朱元璋。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于是朱元璋不再给李善长面子,决定严审丁斌,把他从重治罪。这个丁斌之前受李善长引荐曾替胡惟庸做事,于是他为了自保,把舅舅李善长也拖下水,他向朱元璋供述胡惟庸曾与李善长交往密切,并经常贿赂李善长,后来胡惟庸企图谋反谋害朱元璋时,曾派人与李善长通气,劝其帮助自己一同谋害朱元璋,并许诺事成之后封其为淮西王,李善长没有同意,后来胡惟庸又亲自劝说,李善长还是没有同意,最后胡惟庸派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去给李存义来了一句:“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了之后,你们好自为之。”

丁斌供述出来之后,朱元璋又盛怒之下抓捕了李存义,得知确实属实,后来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又检举揭发蓝玉军队在捕鱼儿海之战时抓获了胡惟庸私通北元的密使封绩,结果这个封绩被李善长藏匿起来也没有报告,因此朱元璋勃然大怒,他觉得自己没有辜负李善长,但李善长却辜负了他。

也是随着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被深扒出来,朱元璋也发现了胡惟庸不仅暗通北元,还与日本的倭寇暗通,所以朱元璋十分震怒,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了对胡惟庸案扩大影响,对淮西勋贵举起了屠刀。

但是李善长手里有朱元璋所赐的丹书铁券,可以免其死罪,不过别忘了丹书铁券可是朱元璋颁发的,最终解释权还在人家朱元璋手里。

恰好当时有星变发生,古人预示着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在占卜之后得出结论,理应由一位位高权重的老臣替朱元璋一死以免除国家灾祸,于是朱元璋把这个替死的光荣任务交到了李善长身上,这样丹书铁券免其死罪也就无效了。

就这样朱元璋以星变避祸为名赐死了李善长,同时按照李善长与胡惟庸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罪名是要祸及家人,而李善长有免死铁券,但他的家人没有,所以朱元璋毫不留情的将李家七十余口人全部诛杀,不过朱元璋此前曾许诺李善长的丹书铁劵可免其一个儿子的死罪,朱元璋也提起做到,因此赦免了娶了自己女儿临安公主的李祺死罪,这样既不用让女儿守寡也不用祸及外孙,就这样李善长家族除了他那给朱元璋当女婿的儿子李祺没死之外,全家都被杀了。

虽然李祺及其子没有 被杀,不过李善长生前所享有的世袭韩国公待遇则被取消了,就是朱元璋的女婿和外孙也不能再承袭李善长的爵位了。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连带李善长在内,还有不少淮西籍开国功臣如陆仲亨、赵庸、唐胜宗、费聚等侯爵都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中,其家族都被诛杀,至此胡惟庸一案牵扯进了三万余人,朱元璋亲自颁布了《昭示奸党录》,把李善长列为奸党。

虽然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亲密,但实际上他未必会参与胡惟庸想谋害朱元璋的事情,而且就连胡惟庸案都有很多可疑之处,胡惟庸是不是真想谋害朱元璋谋朝篡位都很难证明,在明末时期学者钱谦益等人就都对胡惟庸案提出过疑问。

因此李善长被赐死之后,当时就有人上书朱元璋替其鸣冤,御史解缙和虞部郎中王国用在李善长被赐死一年后就曾冒死上书朱元璋为其鸣冤,解缙和王国用认为李善长已经是大明开国之一功臣,位极人臣,而且还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他已经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极高地位,何必还冒险去帮胡惟庸,即便胡惟庸将来事成之后,李善长不过依然还是之一功臣,所获得的地位与他现有的地位差不多,因此李善长没有必要与胡惟庸同谋,如果朱元璋是认为天象告变,为了顺应天象才赐死李善长,那就属于滥杀功臣了,恐朱元璋所为会让天下人心寒,因此希望朱元璋以李善长为教训,以后不要再滥杀功臣。

解缙和王国用其实一是为李善长鸣冤,二也是为了阻止朱元璋再继续滥杀功臣,二人本以为会触怒朱元璋,结果岂料朱元璋看了二人的奏折之后,只是沉默不语,然后也没对奏折做出评价,当然也就没有怪罪二人,由此也可看出朱元璋内心中可能都认为自己杀李善长确实是冤杀了。

虽然解缙和王国用的话对朱元璋触动很大,但是朱元璋也并没有收手,他最终还是在晚年又炮制了大将蓝玉案,继续杀戮勋贵功臣。

写在最后

从李善长被赐死之后,也说明了朱元璋对相权的猜忌,朱元璋时期共有五位宰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杨宪、胡惟庸,五人中除了为人谨慎的徐达之外,四人皆被朱元璋所杀,即便谨慎谦恭如徐达,民间还有传闻他的死朱元璋也难逃干系。

因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权力欲极强,对宰相是十分猜忌,这也是自古以来君权与相权相矛盾的地方,因此朱元璋在杀死胡惟庸之后才会废宰相分散相权。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而李善长之死是与朱元璋好猜忌的性格有关,但是也和他个人作死有很大关系,李善长为人外宽内忌,喜好结党营私,淮西勋贵都以他为首,这如何能不让朱元璋猜忌他,再者李善长成为大明开国功臣之后日益居功自傲,尤其是与朱元璋结成儿女亲家之后,更自认为自己家族的地位更加牢固,他越发的不知收敛,最终彻底引起了朱元璋的反感,把屠刀挥向了他。

朱元璋把李善长比喻成萧何,其实李善长比萧何可差远了,能力上李善长或许能和萧何有的一比,但是在情商和为人处世方面李善长则远不及萧何,如果把李善长换成萧何,他定能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得以生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9/19227.html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的相关文章

吕洞宾是什么人?历史上有哪些关于他的传说?

吕洞宾是什么人?历史上有哪些关于他的传说?

吕洞宾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关于吕洞宾的生世,虽然正史中明确记载的不多,但我们还是能从有限的资料中发现一些线索。《岳阳风土记》载:“先生(吕洞宾)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唐礼部尚书渭之孙。”这说明,吕洞宾原名吕岩,出生于官宦世家,是唐朝礼部尚书吕渭之孙。吕岩自幼受到...

李世民真的死因是什么 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

李世民真的死因是什么 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世民的逝世原因是什么?史书是怎么记载,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世民的死在历史上是个谜。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史书记载说李世民死于疾病,而后世专家推断说,李世民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丹药之毒。宋代史书《资治通鉴》中说李世民患有“痈疽”,这种病与他多年征战沙...

刘备跳槽比吕布还要多 刘备名声为何比吕布还要好

刘备跳槽比吕布还要多 刘备名声为何比吕布还要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跳槽比吕布还勤快,名声为何一直却很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跳槽,对于时下的职业人来说,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不论是自身原因,还是环境因素,或者就是心情不好,换个东家,没准就能逆袭上天了。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也在频频上演跳槽的戏码,而跳槽特...

安禄山有何实力敢发动安史之乱?

安禄山有何实力敢发动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水岭,始于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起兵谋反。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我们知道,古代是中央集权社会。这样的集权社会,因为是用高压的办法控制地方,因此,只要朝廷的统治力变弱,地方上就容易造反。中央集权的统治力变弱,一般都是朝廷进入了衰败时期,对地方上无法控制,地方上的诸侯...

后世是如何评价赵云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赵云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他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除了四处征战,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糜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开城降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糜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开城降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麋芳(生卒年不详),字子方,东海郡朐县人。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刘备糜夫人的兄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麋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但受到关羽的轻慢。...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

张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他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并且擅长隶书,但其书法作品今无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