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东吴四友分别是哪些人?最终结局怎么样?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汉末三国时期,很多诸侯和文臣武将,基本上都来自于世家大族,也即出自名门之后。比如袁绍和袁术,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再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之后。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来说,“东吴四友”就是名门之后的典型。东吴四友是指在三国时期,东吴国的四个友人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因为这四个人都赫赫有名,拥有一定的成就,加上都出自名门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东吴四友”。不过,对于“东吴四友”来说,在最终的结局上却是比较凄凉,也即令人唏嘘的。
诸葛恪
在东吴四友中,诸葛恪的名气是更高的,这不仅是因为诸葛恪是东吴的重臣,也是因为他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孙权在位时,诸葛恪辅佐太子孙登,任左辅都尉,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平定山越之乱。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后,诸葛恪迁大将军,领荆州事。而这,意味着诸葛恪已经成为东吴的朝廷重臣。在诸葛恪之前,他的父亲诸葛瑾就曾经担任东吴大将军一职。
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诸葛亮被选为托孤大臣之首,支持孙亮即位后,加封太傅。由此,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已经可以和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相提并论。在此基础上,诸葛恪抗击曹魏,取得东兴之战的胜利,名闻海内,天下震动,进封丞相,封为阳都侯。不过,志得意满的诸葛恪,显然骄横起来,不顾东吴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继续派遣大军进攻魏国,惨遭新城之败。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为皇帝孙亮联合托孤大臣孙峻所害,时年五十一岁。
张休
张休(205~245年),字叔嗣,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吴国重臣张昭之子。对于张休的父亲张昭,是孙策留下的两位托孤大臣之一。在孙权即位初期,张昭在江东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作为名门之后,张休精通文史,起家太子中庶子,辅佐太子孙登。太子孙登去世后,张休出任扬武将军,大败魏将王淩于芍陂。因此,张休可谓文武双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面之才。但是,因为支持太子孙和,张休和陆逊等人一样,都被卷入到孙权的立嗣之争中。结果,陆逊因为孙权的责备,从而去世。而就张休来说,则在公元245年遭到鲁王孙霸、全琮和全公主、中书令孙弘谗言,坐罪赐死,时年41岁。从结局上来看,张休和诸葛恪一样,都是比较凄惨的。
顾谭
顾谭(205年—246年),字子默,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太常,顾邵之子,丞相顾雍之孙。对于顾谭所在的顾氏,和陆逊所在的陆氏一样,都是东吴本地的世家大族。顾谭少年时和诸葛恪、张休、陈表等人一起辅佐太子孙登。而顾雍因为高见卓识,特别受太子看重。位在太尉范慎、谢景、羊衟之上,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不过,因为遭到全琮父子的嫉恨,顾谭在东吴朝廷被多次诬陷。在此背景下,东吴四友之一的顾谭最终被流放到交州,这在三国时期无疑是偏远之地了。在被流放之后,顾谭幽居发愤,撰作《新言》二十篇。其中《知难篇》即用来自我哀伤。他被流放两年,于四十二岁时,在交阯去世,可以说是客死异乡了。
陈表
陈表(204年—237年),字文奥,庐江松滋(今安徽宿松)人。在汉末三国时期,陈表是东吴将领陈武的儿子。在建安二十年(215)的合肥之战中,张辽突袭东吴军队,陈武奋命战死,可谓说是为了保护孙权而战死沙场。因此,对于陈武的儿子陈表,自然获得了孙权的重视。起初,陈表以太子中庶子之职,担任翼正都尉。后升任无难军右部督,封都亭侯。在诸葛恪平定山越的时候,孙权以陈表兼任新安都尉,与诸葛恪互相协助治理其地。作为受到东吴信任的武将,陈表多次平定各地的叛乱。公元235年前后,逊任命陈表为偏将军,晋封都乡侯。
公元237年,陈表三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由此,从年龄上来看,陈表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了,比如之前的周瑜是36岁时病逝的,而陈表则是34岁就去世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话,陈表显然可以在东吴将领中获得更高的地位。总的来说,对于东吴四友,也即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这四人,不仅出自名门之后,还都辅佐过太子孙登。虽然最终在东吴都算是位居高位,不过,东吴四友的结局大多凄凉,可谓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