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那么多的儿子 他们为何没有为皇位兄弟反目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乾隆儿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康熙晚年都出现就九子夺嫡的现象,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他们为何没有出现兄弟反目的现象?
最近在看一部历史剧《大明风华》时,看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煦总结了一句话,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各种思想流派和教育理论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只有四个字,那就是“争当皇帝”。
这种说法不管正不正确,但争当皇帝确实是古代封建王朝不变的主题。其中争夺参与者之多,影响力之大,还发生在盛世的夺嫡非康熙朝的“九子夺嫡”莫属。
这场夺嫡的过程惊心动魄,各种权谋、手段尽出,各皇子或拉帮结派,或利用军功,既在朝堂上斗,也在后宫中争,甚至连一些巫蛊迷信之术都用了出来。可以说是康熙这位圣祖爷一生的痛,他的晚年一直被这种骨肉相残所萦绕着,他既想当慈父又想保江山的心情罄竹难书。
好在此次夺嫡之后,清朝竟然在后世基本杜绝了这种残酷的皇位争夺,基本都是顺利承继,特别是和康熙同样子嗣众多、且在位时间长久的乾隆皇帝居然也没有发生残酷夺嫡的事件,这是怎么回事?
雍正大才,设立制度避免夺嫡
其实在康熙朝九子夺嫡之后,最终获得胜利的雍正皇帝一继位就开始考虑改革立储制度,毕竟清朝不是汉民族的王朝, *** 王朝避免夺嫡的嫡长子继承者在草原民族面前早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不管是女真还是鲜卑、契丹等少数民族,大多都崇尚强者为尊,用实力说话。
这样一种观念也是康熙朝九子夺嫡的原因之一,那么雍正既不采取汉民族的方式,又要兼顾不让后代自相残杀的制度,就是他独创的秘密立储制度。这项制度极为高明,也就是皇帝在世时将立储的遗诏一式两份,一份在众目睽睽下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在皇帝手中,选拔的继承人自然是皇帝认为最有能力的皇子。
这种制度既规避了皇权与储君权力的冲突,也避免了皇子间的正面冲突,毕竟谁也不知道储君是谁自然也难以形成太子势力集团,不知道太子是谁,各皇子之间也不好形成正面的对立。为了进一步保证这套制度的施行,雍正皇帝还禁止皇子私交外臣,这样一来,谋反篡位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
到了乾隆朝,乾隆坚定地执行了父亲雍正的这套立储制度,他的17个儿子在不知道谁会成为储君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形成独立于皇权的势力,不得不说雍正帮乾隆乃至整个清朝解决一大难题。
乾隆超长待机,对待亲情还远不如康熙
要知道,康熙皇帝不但儿子众多,而且他对待亲情其实是很看重的,即使是对于造反的儿子也不忍杀害,两次废掉的太子胤礽,其他皇子大臣要是欲加害他,康熙皇帝都会豪不犹豫的予以保护,对于其他自成势力甚至对抗皇权的皇子,康熙最多的也就是圈禁。
反观乾隆皇帝,他超长待机,看似和康熙一样在位60年,实际上他掌握实权的时间比聪龄践祚的康熙皇帝要长得多,他在培养皇子过程中的严苛程度比之康熙也是过之而无不及,他的皇长子和皇三子仅仅因为没有孝道礼仪,就被乾隆削夺宗籍,常常活在忧惧之中,结果是两人都是在20多岁的当立之年,早早病故。
在这之后,乾隆的其他皇子更是谨小慎微地活着,然而大部分都没有活过乾隆,在乾隆皇帝去世前,尚在人世的成年皇子只剩下了四人,且只有皇十五子既没有身体缺陷,也还算有执政能力,所以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如此的顺理成章和数十年前的夺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清朝在嘉庆之后,皇帝们的子嗣们再没有像康熙和乾隆这样旺盛,夺嫡之事也往往发生在一两个皇子之间,再加上秘密立储制度的辅助,清朝中后期基本没有了皇族兄弟相残的惨剧。
结语:我们说,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夺嫡,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对雍正制度的继承,同时乾隆对待亲情的方式是先权力、政治利益然后才顾忌亲情这一点也是占比很大的一个因素。
因为站在乾隆的角度,他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十全武功”每一项都是要集权力与一身才能贯彻实施的,他不容许他人威胁到他的集权,就算是自己的儿孙也不行。
即使他到了85岁高龄,成为了太上皇,他也不甘心放弃权力,嘉庆皇帝也因为从小生活在高压之下,对这位太上皇依然是令必行,禁必止,这种过度集中的权力也导致了清 *** 衰败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