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将沐家军留给朱允炆 朱棣造反时为何不见他们出现
对朱允炆沐家军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当初建立的沐家军那么厉害,朱元璋死后将军队留给了朱允炆,朱允炆为什么不见其使用?他们又去了哪里?
朱元璋因为起义而成为皇帝,而沐家军的之一个领军人便是在起义中遇到了朱元璋。早在元朝末年,因战乱以及当时的元朝皇帝原因,百姓民不聊生,在不得已情况下,多地百姓皆揭竿而起。
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多地百姓居无定所,家破人亡,而当时年仅七岁的沐英便跟随母亲在战乱中四处躲避。但是在躲避途中,其母亲却意外去世,年幼的沐英只得孤身一人四处流浪,而在这途中,沐英便遇到了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两人初遇时,朱元璋便收留了沐英。并且还认其为义子,虽沐英一直跟随朱元璋行军打仗。
但是朱元璋夫妇亦想将其培养为治国之士,便特地为其请了师傅,教其读书写字,以及行军打仗的要领。后待到沐英长大后,朱元璋便开始让其熟悉军中要务,待到沐英十八岁之时,便已成为了军中重要将领,且屡立战功。而待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成为皇帝之后,便封沐英为镇国大将军。不仅如此,第二年,便又任命沐英为大督导。由此可见一斑,沐英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而后又在公元1382年,昆明发生暴乱,由沐英前往镇压,而沐家军一到昆明,便势如破竹,打的敌军四处逃窜,而沐英便也是留在了昆明,镇守西南。
沐英对朱元璋忠心耿耿那自是不必说,但是朱元璋又如何能保证这沐家军可以对朱允炆也能有如此忠心呢,毕竟皇帝最忌讳的便是武将拥兵自重。其中有一原因便是朱元璋看到了沐家军对朱允炆及朱允炆父亲朱标的忠心。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而待到消息传到云南后,沐英听此消息,悲痛不已,竟于当日悲伤过度而去世,由此便可见沐英对于朱家人的忠心程度。除此之外,沐家军对于朱允炆也称得上是毫无二心。
在沐英去世后,其子沐晟继承沐家军,而沐晟从小便陪同朱允炆一同长大,待到朱允炆即位后,沐晟便被封侯,继续镇守云南。可此时又有一疑惑,在朱允炆即位后,曾有“靖康之难”,在此之后,朱棣即位,成为皇帝,为何在“靖康之难”时,英勇无敌的沐家军没能救援朱允炆。
早在朱元璋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抵御外族,朱元璋便将自己的二十八个儿子封为藩王,但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藩王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皆成为了威胁皇权之人,尤为燕,周等王。
不仅如此,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其孙朱允炆更好地继承皇位,还将大部分的开国能臣处死。而这便导致了朱允炆在继承皇位之后,几乎无人可用。不仅如此,因当时的藩王威胁严重,朱允炆在即位几月后便听从大臣建议,开始削藩夺权。
随后一年内,便有五位藩王被削,在这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便打算削弱当时实力最强的藩王燕王的权利。为了能够师出有名,朱允炆甚至叫齐王前往收集燕王朱棣谋反的罪名。但是没想到的齐王的手下张信在收集到罪证之后,并未将其上交,而是背叛齐王,将其交给了朱棣。
而朱棣见此情况,很快便打出“清君侧”的名号,实谋逆之事。而这便称为“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历经四年,最终以朱棣登上皇位告终。其实在朱允炆与朱棣对抗中,朱允炆有多次机会可以取胜,但是因为朱允炆的性格,多次错失机会。
在朱棣发动兵变伊始,两人兵力相差悬殊,虽朱棣拥兵自重,但地方军同朝廷军队还是有差距的,不仅如此,早在朱棣还未谋反前,便有朝臣建议朱允炆将朱棣迁徙至南昌,以绝后患。但彼时的朱允炆却因“骨肉至亲”而拒绝了大臣的建议。
除此之外,在朱棣反叛途中,朱允炆本也有诸多机会可以直接杀死朱棣,在东昌之战中,朱棣为了能够振奋军心,亲自于敌军搏杀,在此情况下,明朝军队完全可以将朱棣诛杀,但是并未有艺人敢下手,究其原因便是因为朱允炆下令“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正是因为朱允炆此言,而使得朱棣再次逃脱。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朝廷无能人可用,因朱元璋的原因,朱允炆在即位时,朝中并无能人大臣,这边导致朱允炆在任命大臣时竟然用了毫无治军能力的李景隆,而这便直接导致了朱允炆的失败。
可是朱允炆为何不用沐家军呢,史书上并未有明确记载,但是翻开史书进行推测大抵是朱允炆还未来得及,因李景隆的过于愚蠢,导致朱允炆还未请求沐家军支援时,便已兵败。
其实无论是对于帝王之家还是寻常人家而言,都不应该溺爱孩子而不让其接触外面的世界,对于朱允炆而言,虽自身亦有责任,但因朱元璋害怕大臣位高权重,威胁到朱允炆的皇位,便将开国大臣全部杀害,导致朱允炆无人可用,最终被朱棣篡位。
如果不是被爷爷选中为皇位继承人,朱允炆本来可以作为王爷过完锦衣玉食的一生;如果不是心存善念,朱棣早就死了;如果不是叔叔的野心,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代仁君。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到处都是反转,我们且把这叫做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