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时期能镇守街亭的人是是谁?诸葛亮为何没有推举他们?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23)380

之一次北伐的失败,以马谡失街亭为标志,接下来听听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马谡镇守街亭,无疑是大错特错。诸葛亮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可能再过一千年也没有准确答案: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违背刘备遗言而用马谡,是为不忠;不顾众人反对而一意孤行,诸葛亮这是不智;不知马谡纸上谈兵刚愎自用,这是识人不明。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忠臣楷模,怎会如此不忠不智不明?这个问题,没有人敢去问诸葛亮,因为接听失败导致首出祁山全线崩溃之后,诸葛亮大开杀戒:“戮谡(马谡)及休(张休)、盛(李盛)以谢众,夺袭(黄袭)兵,贬云(赵云)秩,长史向朗(向宠的叔叔)以不时臧否免罢;超迁平(破格提拔在街亭失陷中负有作战不力之责的裨将军王平)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统五部。”

不管怎么说,跟王平相比,赵云都是功大于过,诸葛亮处分“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的赵云,却破格提拔了王平并将其封侯,这都是违背了汉高祖刘邦定下的祖制。

当然,诸葛亮也处分了自己,也就是罚酒三杯:“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赵云丢了中护军、镇东将军之职,临终也没有恢复,而王平这个曹魏降将,则是一路高升:“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督汉中。延熙元年,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六年,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三国时期能镇守街亭的人是是谁?诸葛亮为何没有推举他们?

王平这个人的能力如何呢?《三国志》说得很明白,他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且不说提拔王平贬谪赵云是否公平,就是当时镇守街亭的人选,大家也都有过强烈建议:“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魏延能攻善守,是得到刘备赏识并经受了实战检验的,吴懿是当朝国舅,也是讨逆将军、关中都督。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作战经验、军中威望,当然是远超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

说诸葛亮不喜欢魏延,好像也不太准确,因为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对魏延也比较纵容:“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杨仪只是丞相府长史,并非朝中重臣,“宫中府中”是有区别的,一个相府长史,凭啥敢跟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魏延叫板?

三国时期能镇守街亭的人是是谁?诸葛亮为何没有推举他们?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杨仪有诸葛亮做靠山,而魏延的靠山刘备已经不在了,所以丞相府大秘才敢对老将魏延横眉立目吹胡子瞪眼。

当然,魏延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经常拔出小刀子在杨仪脸上比划,吓得杨仪痛哭流涕,诸葛亮在一旁看着也无可奈何。

这时候我们就看出诸葛亮不敢让魏延守街亭的原因了:真给他几万人马,他可能就越过街亭直奔长安了!

诸葛亮不敢用魏延,那么“国舅”吴懿可不可以去守街亭呢?读者诸君熟读后汉三国史料,当然知道东汉末年的弊政之一,就是与宦官干政同样危害极大的外戚专权:要没有杀猪卖肉的国舅大将军何进瞎闹,董卓也进不了京城。

吴懿不但是蜀汉外戚中的领军人物,而且事业西川门阀的代言人,有人说张飞遇刺,实际就是吴懿的族弟吴班下的手,而幕后黑手很可能就是吴懿——吴懿后来也当了车骑将军。

吴懿的妹妹穆皇后虽然不是后主刘禅的生母,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皇太后,刘禅对她也是毕恭毕敬。所以诸葛亮面对的真正威胁,并不是同受顾命的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者李严,而是后来的车骑将军、济阳侯吴懿和骠骑将军、绵竹侯吴班——诸葛亮是武乡侯(有人说是县侯,存疑),吴懿吴班却是实打实的县侯。

三国时期能镇守街亭的人是是谁?诸葛亮为何没有推举他们?

不敢用魏延,也不敢用吴懿,那么用赵云会怎么样呢?我们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赵云承担的任务,比镇守街亭还重要:“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诸葛亮让赵云在斜谷充当疑兵,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自己带着蜀汉主力去打曹军的偏师张郃,这就是田忌赛马的老套路,他根本就没想让赵云获胜,只要拖住曹军大部队就行了。

赵云曾就有过汉水空营计击溃曹操主力的战绩,所以只有赵云统帅疑兵,才会引起曹真的重视,如果换一个不知名的将领,根本就达不到诸葛亮所需要的效果。

诸葛亮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马谡也开始尥蹶子,弄得街亭失守、全军溃败,曹真发现蜀汉大军都去了祁山,这才对赵云的疑兵发起总攻,幸亏赵云沉着老练,这才保住了大部分兵力和辎重。

估计赵云也对诸葛亮的人事安排有些意见,所以他拒绝了诸葛亮的封赏:“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

老将赵云还是那么耿直,跟诸葛亮也是直言不讳,但是打人不打脸,诸葛亮可没有刘备那么好说话:既然你不要赏赐,那么中护军和镇东将军你也别当了!

诸葛亮为什么要处分有功无过的赵云(换谁去领疑兵,也顶不住曹 *** 力的冲击),为什么封赏有小功大过的王平,咱们不是政治家,所以也不用劳神去猜。

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却很值得我们讨论:如果镇守街亭的不是魏延而是魏延或吴懿,那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这两位是不是张郃的对手暂且不提,就是说魏吴二人的性格,会老老实实地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当道下寨坐等张郃来攻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10/27358.html

“三国时期能镇守街亭的人是是谁?诸葛亮为何没有推举他们?” 的相关文章

杨庆:隋朝时期宗室,善于见机行事,在职期间颇有政绩

杨庆:隋朝时期宗室,善于见机行事,在职期间颇有政绩

杨庆,生卒年不详,河间王杨弘之子,隋朝宗室,袭封郇王。杨庆狡诈多谋,善于见机行事。当时隋炀帝猜忌骨肉,滕王杨纶等都遭废黜流放,只有杨庆得以保全。后升任荥阳太守,在职期间颇有政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占据洛口仓,荥阳各县大多响应李密,杨庆领兵拒...

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两个手下 他们实力很强吗

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两个手下 他们实力很强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董卓死后,为何吕布打不赢董卓的这两个部下?这两人究竟有多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事实上,吕布之所以打不过董卓的这两个手下,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吕布自身的原因,只占了一个!董卓之死董卓的死,其实就是自己作的!一开始的董卓,表现得非常不错,算...

有哪些与羊琇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羊琇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西晋名将羊祜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司马炎任抚军将军后,以为参军,迁左卫将军,封甘露...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一句话,诸葛亮方醒悟:原来你在装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随着刘备的去世,蜀汉的前程交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shan)身上。从电视剧来看,后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说他是个庸碌无能的人,那么他本人是如何想的呢?在公...

孙綝: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执政时嗜好杀戮

孙綝: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执政时嗜好杀戮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安民都尉孙绰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綝初任偏将军。太平元年(256年),孙綝的从兄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过世,他接替其位,升任...

福全是什么身份?他与康熙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福全是什么身份?他与康熙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爱新觉罗·福全是顺治皇帝次子,康熙的异母兄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虽说是次子,但由于皇长子年钮只存活了89天便夭折了,因此福全又是事实上的皇长子。福全从小性格柔顺,对孝庄太后和顺治帝都颇有孝心,按说要立储君,他是最有资格的。可是当顺治帝问他长大有什么志向时,年幼的福全朗...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还不知道: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是因为诸葛亮舌战群儒,还是另有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08年,孙权为父报仇,搞定了镇守江夏的黄祖,当他泪眼婆娑的抬头时,欣喜地发现,荆州离自己是如此之近,于是口水交织着泪水一起流下;此时的曹操刚搞定了北方,当属下告诉他,刘表...

都是一方霸主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都是一方霸主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对曹操为何那么佩服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12年,曹操为报赤壁战败之仇,亲率大军40万与孙权对峙于安徽省濡须口。可是曹操看到孙权兵船上刀枪耀眼,防守森严,士气旺盛,找不出一点儿破绽,于是发出了他那句著名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感慨传到了长子曹丕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