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鹅到底是什么意思?武则天为何容不下裴炎的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武则天时期,骆宾王曾编了一首童谣,不知诸君可知否,童谣的内容是: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殿上坐。“绯衣”即“裴”字,“两片火”即“炎”字,合起来即为“裴炎”二字;“殿上坐”就是说裴炎要南面称王了。
裴炎是谁?他正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那么,骆宾王为何会编写这首童谣呢?其实这跟武则天夺取李唐江山有关。#武则天#
这首童谣后来传到裴炎耳中,裴炎找骆宾王一问究竟。原来,武则天夺取大唐江山,众人不服,老臣英国公李敬业在扬州起兵谋反,现需要有人做内应。
为了不打草惊蛇,骆宾王才以这种方式,联络了裴炎。裴炎对于武周当政也心有埋怨,他与骆宾王见面谈得很投机,便答应了李敬业做他的内应。
为了保密起见,裴炎当即给李敬业写了一封密函,信函上只写了两个字:“青鹅”。未曾想这封信被武则天截获。武则天看到信后,立即处死了裴炎。对于裴炎的死,众人不解,武则天说,你们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
武则天正是看出了“青鹅”二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才将裴炎诛杀。让我们还原历史,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武则天出身于唐朝贵族,有皇家血统。当时最著名的相学大师袁天罡去她家拜访,见到了刚出生不久的武则天,此时的小婴儿武则天,被母亲装扮成男孩儿样子,袁天罡见了以后,大吃一惊,说道:如果是个女孩儿,将来贵不可言呐。
武则天被李世民带进宫后,由于出身良好,加上有几分姿色,她很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但因为武则天性格很像假小子,因此并未获得李世民太多宠幸。后来,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却与后来的唐高宗李治眉目传情、暗通款曲。
太宗病逝后,武则天和其他先皇嫔妃按律被送到了寺庙当了尼姑。念念不忘武则天的李治继位之后,常常来到寺内借烧香之名,与武则天私下幽会,后来干脆将武则天重新接回宫中,封为贵妃。这一来一回一进一出,使武则天对权力有了新的认识和渴望,并开始展开手段。没过几年,就把当时势头正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拉下马,自己成了皇后。
在治理国家上,性格懦弱的李治经常让武则天代答奏章,这给了武则天在政坛进一步崭露头角的机会。
李治死后,他的儿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后来,李显因宠爱皇后韦氏,大肆封赏她的亲族。一次,唐中宗打算封他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并任命乳母的儿子就职五品官。裴炎听说后极力反对。唐中宗赌气的说:“我就是把整个国家都送给韦玄贞又怎样?何况是一个小小的侍中。”裴炎听后非常恐惧,便将此事密报了武则天。
武则天遂命裴炎带人进宫,胁迫唐中宗退位,废了李显。之后武则天又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李旦表面上是皇帝,但朝中的一切大权却被武则天握在手中。当时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裴炎立即站出来反对,并劝武则天要吸取西汉时吕氏乱政的教训,这让武则天对裴炎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迫于形势,李旦数次表请母后称帝,并求赐武姓。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登基以后,立即着手铲除儿子的支持者,为自己的登基扫清障碍,而裴炎那时就首当其冲。
裴炎是个很精明的人,他很早就看出了自己的处境,看出李显是个靠不住的皇帝,于是他极力向武则天靠拢,李显被废得如此干净利落,离不开裴炎的推波助澜。裴炎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地位,成为武周时期的宰相。
不过可惜的是,裴炎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让武则天信任他,反而对他生出了极大的警惕,认为他今天能废除掉皇帝,明天就能带人废除自己。武则天是何等人也,她想要杀的人,就没有能跑得掉的,裴炎的结局几乎已经注定了。
事情发展已经超出裴炎预料,裴炎到底还是效忠李唐王朝的。公元684年9月,英国公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公开反对武则天。裴炎劝武则天归政未果,便与李敬业私下筹谋。这才出现了上文裴炎密函李敬业一幕。
那么,信中的“青鹅”到底指什么,为什么武则天会怒不可遏杀了裴炎呢?
在历史的长河里,随着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诞生了极为辉煌的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字。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再到后面的小篆、隶书、楷书,直到如今的简体字,汉字已经发展为世界上最为鼎盛的文化体系之一,汉字的魅力隐藏着丰富的审美和意蕴。
“青鹅”:“青”者,“十二月”,“鹅”(繁体字)字乃“我自与”三字组成。裴炎的意思就是相约在十二月起兵,自己则会在朝中作内应。联想到李敬业起兵谋反,这似乎就验证了裴炎必反之心,所以武周怒从心起。
堂堂的宰相,就这样毫无波澜地被处死了。裴炎自以为很聪明,没想到让武则天一眼看穿。武则天为了保全自己,自然要先发制人。作为一名女性、一代女皇,武则天有睿智的头脑,有异于他人的胆识和魄力,也真是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