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多尔衮被追尊为清成宗,背后是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25)491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顺治帝下诏追尊多尔衮为皇帝,庙号成宗。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即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便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典,并毁墓掘尸。顺治既然如此恨多尔衮,又为何会追尊其为皇帝呢?

多尔衮被追尊为清成宗,背后是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顺治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已经达到了“准皇帝”的地步

爱新觉罗·多尔衮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被封为贝勒。从天聪二年(1628年)开始,17岁的多尔衮便开始随着皇太极出征,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并因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围绕皇位,清廷内部产生了激烈的争斗,多尔衮认为自己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最终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在肃清清廷内部的反对派力量之后,多尔衮在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被拜为大将军,统率清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争夺天下,最终使得清廷一统天下。

顺治二年(1645年),声威日盛的多尔衮晋为皇叔摄政王,从此开始真正踏上权力的巅峰,当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多尔衮所享受的待遇,已经表明了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皇帝信符取用不便”为由,派人将皇帝的玺印全都搬到了自己府中。也是从这一年起,多尔衮所用的依仗种类开始和皇帝等同(20种),远远超出了辅政王规定的15种,只是在每种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多尔衮不再允许别人将自己称为“九王爷”,只允许称自己“皇叔父摄政王”。而且“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不再向顺治帝行礼。

多尔衮被追尊为清成宗,背后是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的称呼又变成了“皇父摄政王”,此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也就是说他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而且一切政务,不再向皇帝请示,即使没有皇帝的旨意,也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可以说,顺治朝的多尔衮,已经开始一步步接近皇位,顺治五年以后的多尔衮,简直就是真正的“准皇帝”,他虽无皇帝的名义,但却已有皇帝之实。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结果在行猎途中坠马跌伤,并于十二月初九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

顺治帝听说多尔衮去世的消息后极为震惊,逐率王公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遗体,并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以帝礼下葬。次月,又追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

面对一个对自己步步紧逼,甚至眼看就要夺走皇位的权臣,顺治为何会在其死后给予如此礼遇呢?原因只有一种,那便是多尔衮权势熏天,顺治帝在皇位稳定,大权在握之前,他只能委曲求全的选择妥协。

多尔衮把持朝政数年,期间他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早已在朝中培养了大批党羽。更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以上诸人每日在自己的王府前候命,可见其在满清宗室中的影响力同样极深。

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虽然已死,但其在朝中的势力却并未就此消失,此时顺治帝的皇位反而更为危险,此前有多尔衮压制还好,如今这股势力就如同丧失了保险装置的炸弹一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因此,稳住这些人才是之一要务。

因此,顺治帝只能先稳住局势,因而不仅给予了多尔衮无上的荣宠,而且还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

多尔衮被追尊为清成宗,背后是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然而,随着福临的亲政,他开始分化瓦解多尔衮在朝中的势力,并重新启用被多尔衮严重打击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建立拥护自己的力量。而在皇位和朝政稳固之后,立即开始对多尔衮展开大清算,而朝中的新生势力和多尔衮的政敌也开始接连出手,揭发其的大逆之罪,此举又令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纷纷倒戈,福临和多尔衮的势力开始此消彼长。

大权在握之后,顺治公开宣布了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其一切封典,并将其毁墓掘尸。接近着,多尔衮一党的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也纷纷遭到处罚,八月又杀掉了固山额真、吏部尚书谭泰,十月令阿济格自尽,最终彻底消除了多尔衮派的势力,福临这才当上名副其实的皇帝。

综上所述,多尔衮被追尊为皇帝,也仅仅是为了稳住局势罢了,而在顺治逐渐掌握大权之后便开始了对多尔衮的清算,因而他的皇帝尊称也只享受了两个月而已。不过,我很怀疑这一切是福临这个十四岁的孩子能够做到的,背后想必少不了孝庄太后的出谋划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0/27750.html

“多尔衮被追尊为清成宗,背后是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的相关文章

文聘在三国时期是一种什么存在?他的实力如何?

文聘在三国时期是一种什么存在?他的实力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三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纷呈的时期之一,故事多多,英雄豪杰辈出。且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那个时期的英雄豪杰们,在知名度上,普遍高于其余历史时期。在三国时期,有郭嘉、荀彧、贾诩、诸葛亮、庞统等顶级谋臣,也有“二十四名将”、“五虎...

历史上的年妃真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历史上的年妃真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年妃是首位汉族血统出身的贵妃皇贵妃,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年妃能火,是因为《甄嬛传》里的华妃就是以她为原型设定的人物形象。在《甄嬛传》中,华妃仗着雍正的宠爱,在后宫中骄横跋扈,心高善妒,腹黑狠毒。由于演员把华妃的恶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华妃火了。华妃火了,自然就有人好奇,历史上的年妃真的就是这样的...

宋太宗最成功的一次投资,让宋朝从此富了起来

宋太宗最成功的一次投资,让宋朝从此富了起来

历史上的宋太宗最成功的一次投资是什么?正是因为他的举动,成功的赚取了世界的钱财,将积贫积弱的北宋改造成一片繁荣昌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朝历代都有谋朝篡位者,人们熟知的有曹丕、李世民等,他们大多都是经过手足相残后上位的,宋太宗也不例外。只不过比起他们,他过于猴急,正...

孙权和刘备是盟友关系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孙权和刘备是盟友关系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还不知道:孙权为什么非要击杀关羽?你看看周瑜临死前都说了什么,关羽不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19年,一个巨大的喜讯从前线传来,东吴的主将吕蒙在吴蜀战场上大获全胜,不仅收回了被蜀汉霸占多年的荆州,还擒获了蜀汉的大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这让东吴上下一片欢腾,仿...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

夏侯惇如果巅峰时期和关羽对战 多少回合才能斩杀关羽

夏侯惇如果巅峰时期和关羽对战 多少回合才能斩杀关羽

对巅峰期的夏侯惇,需要多少回合才能斩了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被严重低估了!若让巅峰期的夏侯惇和关羽作战,将会非常精彩,结局也将出人意料!被低估的夏侯惇一说起夏侯惇,众人总会想到独眼将军,因为夏侯惇在和高顺作战时,被曹性用弓箭偷袭,射...

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的诸侯 袁绍有击败曹操的机会吗

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的诸侯 袁绍有击败曹操的机会吗

对袁绍有没有可能打败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袁绍是东汉末年的诸侯之一,虽然出身不如其异母兄弟袁术,却凭借自己的威望在东汉末年的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诛灭十常侍的人是他,讨董联军的盟主也是他。纵观东汉末年群雄,袁绍的声望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而在十几年东征西讨之后,...

朱高炽体弱多病,朱高煦战功卓著 朱棣为何选择朱高炽做继承人

朱高炽体弱多病,朱高煦战功卓著 朱棣为何选择朱高炽做继承人

还不知道:朱棣为何选体弱多病的朱高炽为太子,而非战功卓著的朱高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熟悉明朝历史的人想必对朱棣这位皇帝并不陌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后来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地。按理说朱棣是不会继承皇位的,但是他的野心勃勃使他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从而从...

评论列表

秦丽
秦丽
2个月前 (09-25)

多尔衮被追尊为清成宗的背后,反映了政治权力的更迭与稳固的需要,此举体现了对历史的重塑和权力中心的策略性考量普通人也应关注历史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