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愿意善待刘禅的原因是什么?与三个字有关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昭愿意善待刘禅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往今来,凡是被俘虏的亡国之君多是难逃一死。即使南唐后主李煜对新政权的威胁已经是微乎其微,仍然因一首《虞美人》而被毒杀。当然,新帝的担忧也在情理之中,有勾践忍辱负重东山再起的例子在前,后人难免效仿。加之有旧臣仍然心念故国,复国一说也并非空穴来风。为绝后患,亡国之君多被处死。然而,刘禅却实属例外,不仅未被处死,还能安享荣华。
刘禅之庸可谓深入人心,千百年来一直被人诟病。刘禅被骂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其父刘备从织席贩履为业,到建立蜀汉成为一代帝王,可谓是白手起家,这份成就令人瞩目。世人难免对刘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其父遗志,匡扶汉朝。但相较之下,刘禅实在表现平庸,导致世人对其不满。另外,则是因为刘禅亡国之君的身份。自古以来,亡国之君败坏前代基业,将江山拱手让人,本就受人指责。这两点让世人对刘禅指责不断,不仅历代名人会对他嗤之以鼻,连民间的歇后语中都尽是取笑之辞,譬如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刘禅亡国虽然让人指责,但是蜀汉灭亡确实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蜀汉可以高枕无忧。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数次北伐。世人通常认为诸葛亮在蜀汉亟待发展时仍旧坚持北伐,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他统一中原的遗志。但其实也并非只是如此,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北伐还是为了“以攻为守”,以北伐来稳定内部局势。但是到了后期,北伐次数越多,劳民伤财,百姓已多是不满,国库消耗巨大。加之五虎上将已然去世,而蜀汉中新将又尚未长成,文臣谋士中也不再有诸葛亮之辈出谋划策。蜀汉本就是大厦将倾之势,而魏国则是蒸蒸日上,蜀汉灭亡只是迟早。
当然,蜀汉灭亡,刘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禅虽然能够听从劝谏,但他却不能够知人善用。刘禅即位之初,国家能够运行无虞,多是仰仗诸葛亮。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不仅将各种叛乱平定,还将政事上的大小事务都处理妥帖,官员的任用诸葛亮也是严格把关。刘禅几乎是事事依赖于诸葛亮,即使后来诸葛亮北伐,但凭其威望,仍然不敢有人兴风作浪。但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用人上的缺点就开始显现。刘禅先是宠信不该宠信之人,譬如黄皓。作为宦官,黄皓凭借刘禅宠信已经开始肆无忌惮干预朝政。姜维曾上奏将其处死,但刘禅却以黄皓只是小人物为由不同意。后来在魏军大军逼境之时,对诸葛瞻的重用则是用错地方。诸葛瞻虽是诸葛亮之子,声名在外,但却言过其实,经验缺乏。刘禅派他去守绵竹实在是失误。《三国志》作者曾将蜀汉灭亡归为“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和“诸葛瞻无能匡矫”,但归根到底是刘禅用人不当。
刘禅确实不是合格的君主,但他却并没有世人所想的那样愚钝不堪。他幼时便在刘备的督促下学习治国本领,熟读《韩非子》等书,还曾习射箭。若他真是蠢笨之人,也不能继承大统,并且治理蜀汉如此之久。蜀汉灭国,不能仅将其归于刘禅愚钝这点上,更多的是时势所致。当然,刘禅也是颇有心机的,这从他为保命所做的两件事上可以看出。其一是他曾在参加司马昭所举办的宴会上听到蜀汉歌曲,蜀汉旧臣多面色不佳,显露出亡国之痛,唯独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后来郤正教给他说想念故国,他如此照说,司马昭反问他是否是郤正所教,刘禅却惊奇地问司马昭如何得知。司马昭因此认为他老实忠恳。
其二是因为刘禅曾经写下的三个字。刘禅曾经写下“中山寨”三字,并做成牌匾悬挂。司马昭见之,对刘禅放下忌惮,其实这三字倒过来阅读,便是“在山中”。刘禅想要以此来表明自己志不在朝堂,而是心有隐居之意。
刘禅一是装疯卖傻,二是以字明志。如此一来,司马昭也就知道刘禅既无复国的本事,也无复国的心思,自然愿意放他一马。所以,尽管古人说刘禅蠢笨,其实倒也未必。毕竟作为亡国之君,还能保全性命,且被封县主的,着实是少,刘禅这个结局实在是难得。只能说他没有为帝王的资质,但不乏小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