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31)400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辽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他原是吕布的手下,在吕布败亡后加入曹操阵营。虽然他刚加入曹操阵营的时候地位不高,可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武艺和军事能力,很快在曹军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逍遥津之战中,他以八百破十万的战绩威震江东。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由于《三国演义》中抑曹仰刘的态度,刘备阵营中有五虎上将,人人都武勇过人。而曹军的武将就要稍逊一筹。在曹军中在武艺方面能够数得上数的大概也只有寥寥数人,分别是典韦、许褚、夏侯惇、张辽、张郃、夏侯渊、曹洪、曹仁、庞德而已。那么在这些人中,张辽的武艺能够排到第几位呢?

一、典韦。

典韦是曹军中无可置疑的之一武将。他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在沙场上跟随曹操出生入死,并且多次救曹操于水火之中。他力大无穷,使用两枝铁戟,重八十斤,在马上运使如飞。当曹操帐下的大旗被风所吹,一群人都挟持不定的时候,典韦一只手就执定旗杆,巍然不动。曹操夸奖他是古之恶来,任命他为帐前都尉。

典韦不但力大无穷,他的武艺也十分出众。在濮阳之战中,曹操被吕布手下的八健将中的四位,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包围,危在旦夕。这时的典韦使出他的绝技飞戟,一连击杀十几名敌兵。然后使用双铁戟,打退了四位健将。这一战,充分显示了典韦的武艺。

可惜的是,典韦在宛城之战中,为了救出曹操而过早战死沙场。在这一战中,典韦被敌人灌醉,丢失了双铁戟。在被敌人袭击的情况下,他没有穿着盔甲,拿着腰刀死守寨门。最后腰刀砍缺,他手提两个军士还击死八九个敌人。最终在敌人的内外夹击下,典韦战死在寨门前。正是典韦的奋战,才使得曹操有了逃命的时间。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曹操在战后说,自己的子侄战死都不痛惜,唯一让他痛惜的就是典韦的死。我们从典韦的战绩可以看出,张辽作为八健将的首领,肯定不是典韦的对手。

二、许褚。

许褚是曹军中和典韦齐名的武将,他在书中一出场,就和典韦连战三天。之一天两人从辰至午,连续交手三个时辰不分胜负。第二天两人再度交手,曹操命令典韦诈败,交手三十合就回归本阵。第三天,典韦使用诈败计,将许褚引入陷坑生擒,许褚因此投降了曹操。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许褚在加入曹操阵营后,就以他的武勇出名。在典韦战死后,他接替了典韦的位置,继续为曹操效力。他这个人对曹操忠心耿耿,深得曹操的信任。而且还有一股生死不怕的狠劲,被大家称为“虎痴”。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和超一流武将单挑,包括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

虽然许褚和这些超一流武将交手,很少胜绩。不过从他和马超的交手,就能够看到许褚的武艺。在潼关之战中,他和马超交手先后达到二三百合之多,依然不分胜负。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在曹军中只有许褚而已,张辽也自然不是许褚的对手。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三、夏侯惇。

夏侯惇在战争中丢失了一只眼睛,被他人讥讽为“盲夏侯”。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战绩,在曹军中他依然是武艺超群的佼佼者。夏侯惇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就参加了曹军。在曹操兵微将寡的时期,是夏侯惇支撑起了曹军的场面。

他是曹军中少数敢于单挑吕布、关羽的将领。夏侯惇虽然抵敌不住当时的之一武将吕布,但是和巅峰时期的关羽交手却不落下风。在徐州之战中,夏侯惇引诱关羽出城交战,并亲自挡住关羽的去路,让他无法脱身。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夏侯惇还追到黄河岸边,为了替秦琪报仇与关羽交手。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在关羽的巅峰时期,夏侯惇的左眼已经失明许久,这严重影响了他的武艺发挥。在夏侯惇与吕布军队交手中,他曾经四十合就打败了吕布军中的首席武将高顺。对于排名还在高顺之下的张辽,当然也打不过夏侯惇。

四、庞德。

庞德原是马超的副将,在马超投降刘备的时候,他因为生病被留在汉中。他在张鲁的手下并不得志,在曹操进攻汉中时,被张鲁请去抵御曹操。庞德和曹操的四员部将交手,显露了自己的高强武艺,得到了曹操的青睐。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在那一战中,曹操让自己的手下缓斗,想消耗庞德的体力来生擒他。谁知道庞德连斗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四将,并无惧色。最终,曹操还是使出反间计,活捉了庞德。在曹操的招降下,庞德归顺了曹操。

庞德最出色的战绩是在襄樊之战中。在这一战中,庞德抬棺大战关羽,创下了赫赫威名。他和关羽连战两天,先后大战共一百五十合不分胜负。最后庞德还是用弓箭射中了关羽的左臂,成为极少数打败关羽的将领。庞德虽然打败了关羽,但此时的关羽年事已高,不复有当年之勇。庞德的武艺应该算是强一流的范畴,张辽不是他的对手。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结语:

张辽在曹营的武艺比不上以上的四位,除此之外的将领都很难超过他。和张辽武艺在一个水平线上的,有张郃、徐晃等人。至于曹仁、曹洪、夏侯渊这些将领的武艺,就不如张辽了。不过,曹洪要算一个另类,如果在危急关头,他是武艺水平会突然爆发。在潼关之战中,曹洪为了救曹操,就曾经和马超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

张郃与张辽在官渡之战时交过手,双方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而徐晃与张辽关系甚好,两人经常一起结伴迎敌。正是因为两人的武艺相当,才能够让两人相互弥补,扬长避短。因此,张辽的武艺在曹军之中,应该排在典韦、夏侯惇、许褚、庞德之后,与张郃、徐晃等人并列第五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10/28748.html

“张辽作为曹操麾下一员 张良的武艺排名如何”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崔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崔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清河崔氏。在曹操平定冀州时被授为坞县县长,迁冀州别驾、丞相掾属。曹操成为魏王后,担任魏国御史中丞。魏文帝即位后,历任尚书、幽州刺史、河间太守、鸿胪卿。...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学者,是个文武全才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学者,是个文武全才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凭什么固守江东52年,又为何迟迟不称帝,看孙策遗言就知道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剧照人们对三国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在小说里,作者给孙权集团的评语是占了“地利”的便宜。这句评语的确不假,但东吴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一种不健康...

隗嚣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背叛刘秀与公孙述?

隗嚣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背叛刘秀与公孙述?

隗嚣出身于陇右大族,他一生的经历比较传奇。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公元32年夏,光武帝刘秀亲率诸将兵分数路,西征叛汉降蜀的陇右军阀隗(Wěi)嚣。隗嚣的大将牛邯接到来自汉营的老朋友劝降信后,经过十余日激烈的思想斗争,率“大将十三人,属县十六,众十众万,皆降。”隗嚣面临土崩瓦解绝境,派心...

官渡之战袁绍实力比曹操还要大 曹操是怎么打败袁绍的

官渡之战袁绍实力比曹操还要大 曹操是怎么打败袁绍的

还不知道:官渡之战,曹操如何打败袁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导语:《三国演义》虽然七分虚、三分实,但罗贯中通过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战乱纷飞、鼓角争鸣的乱世。在三国时期,除了各位枭雄的雄才大略、各位战将的气吞山河,更少不了背后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谋士,在《三国...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如果何进没有死,也许就没有三国之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何进,东汉最后一个外戚。正因为他的一个重要决定,使得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变成了群雄割据一方互相混战的局面。引用曹操的一句话:“乱天下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徐庶(?—约230年),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

街亭之战马谡怎么做才能挡住张郃十天以上 马谡有什么方法

街亭之战马谡怎么做才能挡住张郃十天以上 马谡有什么方法

对街亭之战中,马谡如何做才能挡住张郃10天以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采取的战略是:声东击西、阻援攻城。所谓的声东击西就是用疑兵来迷惑曹魏,让曹魏猜不出蜀军主攻的方向,而赵云则是这支疑兵的统帅,赵云率军走褒斜道,出箕谷,引诱曹魏关中主力,当时曹魏西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