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朱棣为何坚定了选择朱高炽的决心?
如果嫡长子性格宽仁,文官集团与百姓则会格外拥戴,因为有利于皇权平稳的过度。毫无疑问,朱高炽就是这样的嫡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中意的皇位继承人是朱标。朱标完美的占据了嫡长子及性格宽仁两大优势。
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挑选了数位大儒负责教导朱标。结果就是,大儒甚至文官集团与朱标建立起极强的联系,从某个角度而言,当时的朱标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
大明建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百姓们需要的君主再也不是穷兵黩武的君主。百姓和文官都需要一个宽仁治国,守成的君主。
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但文官集团和百姓对仁君的夙求并未消散,而是延续到了朱允炆身上。
此后,朱棣虽然通过战争夺走了侄子的皇位,但连年征战致使民生凋零,文官集团和百姓对仁君执政的夙求变得更加强烈。
从推崇儒家,反对酷刑,以仁治国的特点而言,朱高炽和朱标很像。
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曾对救过自己性命的朱高煦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若干年后我会将皇位传给你。无疑这是朱棣在情绪激动下对朱高煦做出的承诺。
但是,当朱棣屠戮方孝孺全族,坐稳皇位以后,他又开始面对朱元璋曾面对过的局面:皇位继承人是应该选择勇武的君主,还是选择宽仁的继承人?
就在朱棣为此犹豫不决时,解缙等人却向朱棣大赞朱瞻基,这让朱棣坚定了选择朱高炽的决心。大明需要宽仁的守成之君,只有朱高炽这样的皇帝,才能让皇位平稳过度三代。
解缙等人大赞朱瞻基也表达了文官集团和百姓的夙求:推崇儒家。
宽仁的朱高炽才能避免大明再度陷入杀戮,而朱高煦很像朱棣,无疑是不利于百废待兴的大明恢复国力与民生的。
《明史纪事》对朱高炽的评价极高,甚至书中将朱高炽比作了周成王和汉文帝。这两位皇帝都曾起到承前启后,将国力推向颠覆的作用。
《明史》评价朱高炽也是极尽赞美:用人行政,善政不胜枚举。纵然天不假年,但也让大明得以休养生息,德化出了大明盛世。
事实上,从朱高炽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史书对于朱高炽的记载绝非是基于对帝王的畏惧。
一、抚恤灾民。
公元1409年,凤阳发大水,得知情况后的朱棣派朱高炽前去赈灾。
公元1420年,决定迁都的朱棣派朱高炽先行一步,在朱高炽的车驾路过山东时,他发现山东遍地饥荒,朱高炽当即决定当场赈灾。这一点看似没有什么,但事实上,山东却是朱高煦的封地。
二、贬斥酷吏,宽仁治国。
朱元璋和朱棣都喜欢利用酷吏打压臣子,而乱世用重典从历史给出的结论来看也并无不可。
朱高炽登基后,大明已经稳定,所以朱高炽便罢免了朱棣执政时期的几名酷吏,开始以贤臣,以仁孝来治国。
三、宽缓刑罚。
朱高炽曾多次建议朱棣,对于那些犯罪情况较轻的罪犯,可以用劳作(边地服役)、罚银等方式以示惩戒,避免大行杀戮。因为朱高炽的求情,确实也有很囚犯保住了性命。
四、停止穷兵黩武。
朱高炽登基后与蒙古休兵,并提倡和蒙古进行贸易。
五、任用贤臣。
从朱高炽给朱瞻基留下的班底来看,任用贤臣绝对是一大特点。明朝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六、包容兄弟。
朱高煦对朱高炽的感情众所周知,为了夺得皇位,朱高煦更是不止一次在朱棣面前贬低自己的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