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宣宗死后唐朝急转直下 主要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2)410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宣宗和唐朝,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唐宣宗死后,围绕皇位继承权依然出现了问题。

因为唐宣宗一直不看好长子,而看好第四个儿子,关键是,唐宣宗在临死前,希望第四个儿子继位。

这样一来,唐宣宗死后,在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上,自然会出现波折。

最后的结果,什么立嫡、立长之争都是苍白的。因为一切就看谁背后的力量强大了。

如果大家支持第四子继位,理由是现成的,因为先帝遗命就是让第四子继位啊。

如果大家支持长子继位,理由也是现成的,因为废长立幼,古之大忌啊。

经过简单的争斗和火并,皇长子上位了,他就是唐懿宗。

唐宣宗死后唐朝急转直下 主要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当然了,这对大唐帝国而言,就是标准的小儿科之事。因为翻开大唐帝国的历史,皇位交接通常都是在血雨腥风中渡过,平稳交接的时候非常罕见。而在唐懿宗上位的过程中,也没有死几个人,也算交接比较顺利了。

但是大唐帝国的真正危机在于,上层与下层的矛盾已渐渐激化了。

唐懿宗8月当皇帝,同年12月,东南就爆发了一起底层叛乱。

这起底层叛乱的首脑叫裘甫,他是一个农民,领着一百多个农民就开始攻打县城了,最后还真的攻下了这个县城。于是追随者迅速发展到三千多人,之后又取得一系列胜利,于是追随者迅速发展到三万人。

当然了,无论裘甫还是追随他的人,都也不可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所以传统史书说起这件事时,通常是都是说一个叫裘甫的贼寇,率领一百多个贼寇如何如之何;但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书中,通常都是说一个叫裘甫的农民,率领一百多个农民如何如之何。

单纯力量上看,不管裘甫等人是农民也好,还是贼寇也好,都也不是多可怕的力量。因为他们活动的范围就局限于一个省之内,而且最牛的时候,也就组织起三万大军,历时半年就被平定了。它与从前的藩镇之乱相比,无论从范围、规模上、时间上,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但是这种底层的叛乱,显然比藩镇之乱更可怕。

因为大规模的底层叛乱出现,意味着底层不满的情绪,已非常普遍的存在了。

要知道,如果底层的不满情绪,没有积累到一定阶段,一个人再牛,也很难做到振臂一呼,就让成千上万的人追随。

唐宣宗死后唐朝急转直下 主要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要知道,国家被称之为暴力机构,那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因为国家机器一旦行动起来,几万、几十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就会行动起来,到时一通火并下来,砍几千、几万人的脑袋头;杀掉几十个、几百个人的全家老小,那就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

因为类似的原因,只要底层的不满情绪,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老百姓就算对国家机器再不满,通常也不敢与它正面对抗的,因为这怎么看,也好像是找死的行为。

关键是,在这种背景下,就算你敢对国家机器发起挑战,也没有多少人敢响应你的;到时,恐怕都不用大批军队行动,你的脑袋就会被砍下,你的全家就会跟着为你陪葬。

但是当社会不满情绪遍布时,人们自然会有意无意的认为,只要他敢行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跟着他干,在这种背景下,他难免会蠢蠢欲动的。

更主要的是,一旦出现场这种场面,强大的国家机器,常常也是虚弱的不堪一击。最经典的就是陈胜吴广率领九百人,就把大秦帝国打得摇摇欲坠了。

一个大规模的底层叛乱出现后,统治阶级必须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因为底层这种不知死活的勇气,到底是源自于什么地方?

要知道,这么多的人,都敢纷纷起来和强大的暴力机构进行斗争,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敢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对 *** 不满的声音,所以他们才会认为自己的行动,绝不是会孤立的;否则,千万不要说他们活不下去了,就算活不下去,他们也不敢反抗的。

一旦底层的不满情绪普遍存在,那叛乱就可能是前仆后继的了,到了这种阶段,就是民不畏死,千万不要拿死吓唬他们。

因为普遍的不满情绪,会让各种野心勃勃的人,都有一种幻想,那就是只要他振臂一呼,就可以获得无数人的响应;即使前面的人不断倒下,后面的人也认为,帝国大厦已摇摇欲坠了,只要自己再加一把劲,就可以把它捅翻的。

唐宣宗死后唐朝急转直下 主要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安禄山、史思明为代表的高级军政长官,通常不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而裘甫为代表的这种底层叛乱,通常总会提出类似的口号。所以这种叛乱,总会吸引众多老百姓跟着行动。

当然了,传统历史说到底层叛乱时,总会说相关参与者不是贼就是寇;但是透过字缝,我们自然会发现,这些人其实都会提出类似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比如,裘甫的叛乱,就是以太平、公平为口号。

这种口号,对封建王朝的破坏性是惊人的。

所以底层叛乱从力量上,与安禄山、史思明等藩镇大佬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大唐帝国经过一轮接一轮藩镇之乱,依然顽强的抗了过去,但是面对底层叛乱,只经过几轮冲击,就土崩瓦解了。

唐懿宗刚死,王仙芝叛乱就开始了。

而随后黄巢与王仙芝开始并称于世。这场叛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叛乱之一。七年之后,黄巢就杀入了长安城。

大唐帝国虽然还存在,但是谁也知道,它已是名存实亡了,因为军阀混战已开始了。

整个唐懿宗时代,整体看起来非常平静。

在这13年时间里,虽然出现了两起底层叛乱,但是它与此前无休无止的藩镇之战相比,无论是范围,还是规模、时间,都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这13年时间里,朝臣集团、宦官集团依然存在矛盾,但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甘露之变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这13年时间里,朝臣集团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矛盾,但是从来也没有出现牛李二党那种让人感觉无可调和的党争。

在这13年时间里,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依然存在矛盾,但是也没有因此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如果大唐帝国还能保持这种局面,维持几十年。相信谁也会觉得,唐懿宗在位的十多年时间里,也是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少有的稳定时期。

但是很不幸,这已是帝国斜阳之时了。因为帝国的灭亡,已进入了倒计时的阶段。

因为帝国的灭亡,在唐懿宗时已正式拉开了序幕,所以历史书说起唐懿宗时,通常都是说他愚蠢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基于皇权政治的角度,史书通常总会强调这一点。因为只有强调这一点,似乎才可以证明,皇权永远是神圣的,只是遇到了不着调的皇帝,所以皇权才会发生危机。

基于英雄史观的逻辑,也会渲染这一切。因为在英雄史观中,帝国的兴衰成败就是皇帝的能力道德思想外现。如果皇帝有着正常人的智商道德,帝国怎么会无可救药呢?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唐宣宗活着,恐怕也无力回天的。无非是唐宣宗活着,我们在写唐宣宗时,难免会说他早期励精图治、英明神武,所以帝国一度有中兴的迹象,而后来昏庸无道,所以帝国渐渐越来越无可救药了。

幸好唐宣宗死得比较及时,所以人们说起他时,难免会觉得他实在有当年唐太宗的风范。

唐宣宗死后唐朝急转直下 主要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明朝的万历皇帝在位48年。

如果万历皇帝也在位13年,或是23年、33年。人们看到万历年间的历史,恐怕也会觉得它没有大毛病,至少不会用放大镜看它的毛病。因为在这个阶段内,努尔哈赤虽然50多岁了,但是依然乖乖的听命于大唐帝国,不敢有任何不臣服的表现;而且当时的边帅李成梁,是大明帝国开国二百多年时间里,更优秀的边帅之一,甚至没有之一。因为史书说李成梁时是这样说的,“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面对这样的万历时代,接英雄史观去看,谁敢说万历皇帝活着,大明帝国一定会灭亡呢?但是很不幸,万历皇帝在位时间太久了,终于等到帝国开始砖崩瓦解的时候。

万历、天启、崇祯三个皇帝在位时间加在一起,足足有70年时间。

这个时间,大约相当于唐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禧宗(黄巢入长安)八个皇帝的在位时间。

如果明朝后来这段时间,也有八个皇帝分别在位,那我们细分析万历年间的四五十年历史,大约也可以找出一个与唐宣宗类似的好皇帝。因为那段时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总体来说内政平稳、社会稳定、对外有很多胜利。

唐宣宗死后唐朝急转直下 主要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当我们把唐帝国的灭亡,归于唐懿宗的愚蠢时,我们不妨想一下。

翻开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多年历史,如果用大道理去分析,有几个大唐皇帝不愚蠢呢?(按大道理上说,一个不可理喻的信任宦官,就可以把大多数皇帝都彻底否定了),而且藩镇大佬动辄率领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大军挑战大唐帝国,而且一再把皇帝打得逃出长安城,但是结果呢?大唐帝国始终在这种摇摇欲坠中顽强的维持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1/29212.html

“唐宣宗死后唐朝急转直下 主要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的相关文章

象牙席是什么东西?雍正下令不允许不再制作是为何?

象牙席是什么东西?雍正下令不允许不再制作是为何?

雍正,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如何避暑,古往今来都是人们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虽说现代人已经充分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有很多的手段和方法避暑,不再遭受酷暑的煎熬。不过,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相比而言,古人的避暑方式,反而显得生态而节能。那么,...

杨玄感是什么出身?他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杨玄感是什么出身?他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杨玄感,隋代大臣,弘农华阴人,司徒杨素之子。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大业九年(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引发了杨玄感之乱,但仅持续了两个月就迅速失败。杨玄感是隋朝重臣,文武双全,号称“项羽”,起兵反隋时受到民众的普遍响应与支持。既然如此,那杨玄...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著名的谚语,通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伯仁出身汝南周氏,为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因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谦逊有礼,很有才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基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基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基(190年-261年),字伯舆,东莱郡曲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追封北海太守王豹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基文武兼备,才德过人。东汉末年,起家东莱郡吏。魏文帝时,举孝廉出身,授郎中、青州(王凌)别驾,迁秘书郎。得到尚书仆射司马懿推荐,迁中书侍郎。...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公元23年,刘玄在绿林军拥戴下,成为皇帝,年号更始。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玄是汉朝宗室后代,与刘秀兄弟同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直系后裔,世代居住舂陵(湖北省枣阳市)。他为给屈死的弟弟报仇,广交宾客豪杰,后因宾客犯法受到连累,鞋底抹油逃匿至平林(今湖北省广水市...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

嘉庆处死和珅之后 作为儿子的丰绅殷德为何能安然无事

嘉庆处死和珅之后 作为儿子的丰绅殷德为何能安然无事

对和珅被处死,他儿子丰绅殷德为何能平安无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历史上的清朝,被历史学家称为满清政府,它是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案例之一,其也是掌权时间相对比较久的朝代,在这个时期是满、汉、蒙三个民族融合的开始,从这方面来说,清朝对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还是...

司马炎把皇位传给司马衷是因为司马攸?真相是什么?

司马炎把皇位传给司马衷是因为司马攸?真相是什么?

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一生雄才大略,其文治武功直逼其祖父司马懿。不但又一次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割据的局面,还励精图治,开创了史上有名的“太康之治”,将西晋王朝推向了顶峰。但就是这样一位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