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李自成,崇祯以及朝臣为何没有一点还手之力?
还不知道李自成为何能够如此迅速的攻破京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二月初二,李自成开始渡过黄河率军东征,目标直指明朝京师,而这次进攻仅用时一个多月,至三月十九日便攻破了北京城。那么,李自成为何能够如此迅速的攻破京城呢?
原因之一:一场席卷北方的瘟疫,京城内外防线空虚
从嘉靖年间开始,由于生态破坏和气候异常,北方灾害频发,而这些灾害在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时,老鼠也开始大量涌入人类聚居地,最终酿成了明末的这场大瘟疫。早在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太原等地便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瘟疫,史载“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而到了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再度爆发鼠疫,而随着百姓的逃难,这场鼠疫从第二年开始向外扩散。崇祯九年(1636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与兴县隔河相望的陕西榆林府、延安府开始相继遭灾。
崇祯十三年(1640年),鼠疫开始蔓延至河北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等地。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顺德府、真定府也开始爆发瘟疫,“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而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瘟疫开始从河北地区蔓延至北京,史载“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这里面所说的“疙瘩瘟”,便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崇祯十六年(1643年),疫情在不断扩大的同时,鼠疫也开始变种,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腺鼠疫开始转化为了肺鼠疫。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崇祯实录》则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甚至已经到了无人收尸的地步。
根据史学家的不完全统计,明朝万历和崇祯年间的两次大鼠疫,至少造成了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上千万人死亡,仅北京城便死亡了20万以上,占北京当时人口的20%甚至更多,一时间京城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这次规模巨大的瘟疫,可以说直接摧毁了明朝京师内外的防线。一方面,明朝末期卫所制已经全面崩溃,最精锐的部队便是九边重镇,而这场瘟疫直接便摧毁了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导致陕西至京城之间变成了一片坦途,李自成几乎毫不费力的便杀到了北京城下。
另一方面,明朝留守京师的十万军队,在这场瘟疫中直接损失过半,面对已经杀到京城的闯军,守城将官甚至不得不低声下气求人守城,却仍然“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后连三四千宫中太监都上了城墙。而即使如此,城墙上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瘟疫中的守城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
原因之二:崇祯犹豫不决,朝廷反应迟钝
在李自成建立政权,并向京城挺进之时,明朝又在干什么呢?答案是崇祯在犹豫,而犹豫的内容便是该不该南迁。早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便劝说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崇祯虽有南迁之意,却又害怕大臣们反对,因而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就在崇祯犹豫之时,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毛遂自荐前去平叛,结果却毫无作为,一路败退回保定。到二月底,形势便已经是急转直下,李建泰也上书说“贼势大,不可敌矣。愿奉皇太子南去”。
眼看情形日益危急,崇祯这才在三月初四正式提出南迁之议,结果却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眼看南迁不成,崇祯这才开始想办法巩固京城城防。正如前文所述,京城内外此时已经是极度空虚,想要顶住李自成的进攻,便只能自外抽调兵力,于是在三月六日,崇祯发布了“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令,并诏令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率兵回京。
结果,刘泽清根本没有奉诏,而吴三桂则由于距离较远,加上裹挟百姓入关行军速度较慢,迟迟未能到达,三人之中只有唐通率领八千人抵达京城。正是由于崇祯的犹豫不决,导致朝廷丧失了更佳的应对时机。
原因之三:前线不战而降,勤王之师不见踪影
自崇祯发布勤王诏书之后,结果刘泽清、左良玉、黄得功等人要么拒不奉诏,要么阳奉阴违根本不出兵,也只有唐通、吴三桂率兵勤王,可惜还是没能赶得及。
唐通率军赶回后,崇祯命唐通率军与监军杜之秩一起驻守居庸关,闯军杀到之后唐通出战,而杜之秩却开关投降,腹背受敌的唐通也只能选择投降。居庸关告破,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丢失。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军抵达北京城下,京城内守军虽然不多,但如果据城坚守,必然也能坚守十天半个月。然而,十七日夜,守城太监曹化淳便打开了外城广宁门,导致京城外城失守。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又主动打开了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结果京城内城也宣告失守。
前线败的如此之快,就算当时还有勤王兵马,也根本来不及赶回来。例如吴三桂,当京城失守之时,他才率军刚刚抵达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