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不是必须死?他为什么会遭到那么多人的不满?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谦,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三大营溃散、武将勋贵战死者不计其数,即将亡国的惨淡愁云笼罩着大明京师。
大明该何去何从?
监国朱祁钰召集留守京师的文官武将举行朝会,徐有贞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南迁。
正当众人盘算着朝会一结束就赶紧回家收拾细软之时,于谦“建议南迁者当诛”的一声怒吼给了朱祁钰坚守京师的底气,接着,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经过一番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终于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然而,仅仅八年之后,夺门之变发生,朱祁镇复辟、朱祁钰驾崩,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的于谦因被诬陷谋反而遭斩决。
于谦是不是必须死?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大明立国讲起。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以大都督府管理各级武将、统领天下兵马,以中书省管理各级文官、负责处理政务。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生,明太祖废除中书省、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从表面上来看,胡惟庸案使得文官、武将勋贵都遭到了重大打击,但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规定非军功不得受爵,所以,洪武时期武将勋贵势力要强于文官势力。
建文帝继位后,开始全面重用文官治国理政,文官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春天,只是,这个春天仅仅持续了不到四年。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军攻入京师(今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
永乐一朝,大家确实都很乐呵:战争频繁,武将勋贵们不断的加官进爵;国本确立,文官们借助内阁形成了文官集团;朱棣扶持,宦官侯显代表朝廷出使辽东、西域,宦官郑和率领水师扬威四海。
明仁宗继位后,武将勋贵势力、文官集团回过味来了,率领水师、代表朝廷出使怎么能让宦官去做,所以,郑和下西洋停了、侯显出使停了,宦官被打回原形。
明宣宗继位后,大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武将勋贵势力遭受打压,文官集团权势不断膨胀。
为了防止文官集团的权势过于膨胀,明宣宗通过设立内书院给宦官集团登上大明权力舞台打开了一扇窗。
明英宗继位时,三杨内阁早已名满天下,武将勋贵势力由于遭受打打压已经失去了不少话语权,宦官集团羽翼未丰。
看起来,文官集团已经在大明的权力舞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可是,正统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令文官集团明白了这不过是黄粱一梦。
根据《万历野获编·补遗》中的记载,事情是这样的:大宁都指挥佥事李暠,道遇祁州知州李玉不避道,杖之,其时都司之横如此。
仅仅因为祁州知州李玉不让道,大宁都指挥佥事李暠就用军棍像打小兵那样将他打了一顿。
十年寒窗苦读,数年兢兢业业,再加上运气才能升任知州,结果因为一次不让道就被一个都指挥佥事打了一顿,这让李玉如何接受、让整个文官集团如何接受。
不仅如此,宦官王振成功通过明宣宗打开的那扇窗登上了大明权力舞台,并且力压武将勋贵和文官集团。
经历了建文朝的重用、经历了永乐朝国本之争的胜利、经历了三杨内阁的名扬天下,结果李暠用了一根军棍打了整个文官集团的脸。
痛过之后,文官集团才猛然惊醒,原来,大明的权力舞台上,主角不是武将勋贵就是宦官,自己虽然戏份增加了,但却一直都是配角。
面对这种情况,文官集团必定心怀不满,当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奋起反抗,恰好,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发生。
土木堡之变,王振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却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将大明拖入深渊,武将勋贵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却无法挽救三大营的溃败。
土木堡之变后,时任兵部尚书的文官于谦仅凭一己之力重新整顿了三大营、清除了王振余党、率领明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最终力挽狂澜、将大明从深渊中拉出。
通过对比土木堡之变前后宦官、文官集团、武将勋贵的表现,以于谦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充分证明了自己才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自己才应该成为大明权力舞台上的唯一主角。
景泰一朝,以于谦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在辅佐明代宗修复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创伤时,还做了两件事:
一、于谦以三大营战力不强为由,废除三大营,设立十二团营,自己为兵部尚书兼任团营提督,并将宦官排挤出团营;
二、于谦以便于指挥明军作战为由,将各地的巡抚、镇守文官合二为一,令巡抚成为朝廷派驻各地的更高军政长官。
这两件事做完之后,文官集团确实成为了大明权力舞台上的唯一主角,可是,宦官、武将勋贵却连当配角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坐在台下当观众。
从主角到观众,宦官、武将勋贵心中的不满可想而知,作为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于谦自然成了他们发泄不满的对象,再加上一直都因遭受打压而对于谦心怀不满的南迁派文官,大明的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倒于势力。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倒于势力觉得有机可乘,所以就在宦官曹吉祥、武将勋贵石亨、南迁派文官徐有贞的带领下发动了旨在帮助明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
明英宗成功复辟后,皇帝对于谦提督团营寝食难安、武将想要废除巡抚、宦官想要挤进团营、南迁派文官想要发泄心中不满,他们一合计,发现想要同时实现这些并不难,只要干掉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于谦就可以了。
为了合情合理的干掉于谦,他们给于谦安上了谋反的罪名。
其实,于谦完全可以率令团营阻止夺门之变的发生,并在平息夺门之变后迎立藩王,可是为了避免内耗,他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还选择了认命。
在皇帝、宦官、武将勋贵、南迁派文官都想干掉于谦和他自己认命的情况下,等待于谦的只能是必须死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