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9)400

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他想了很多办法来稳固朱姓政权,例如设立藩王制度、废除宰相制度等等。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的30年内,明朝就发生了两次宗室内乱,分别是“靖难之役”和“朱高煦之乱”。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内乱极其相似,都是侄子登基后,叔叔造反。

公元1398年,大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驾崩,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仅仅半年时间,五位藩王被削藩夺爵,其中有三位被贬为庶人,一位被软禁,一位自杀。一时间,众位藩王人心惶惶,远在北京(时称北平)的燕王朱棣更是坐立不安。

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当时朱元璋在世的儿子中年龄最长的。朱棣占据北京要地,势力很大,迟早要成为建文帝刀俎上的鱼肉。为了自保,朱棣被迫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南下,靖难之役就此爆发。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从此明朝进入永乐时代。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早在朱元璋时期就被立为燕王世子,只是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有略微残疾。次子朱高煦生得一表人才,和朱棣很像。另外,还有三子朱高燧。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奉命驻守朱棣的大本营北京,而朱高煦则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据《明通鉴》记载:

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即:在建文四年六月,战争的最后关头,大将盛庸坚守浦子口,朱棣筋疲力尽时,朱高煦率军赶到。为了激励朱高煦,朱棣摸着他的后背说:“你要努力!你哥身体不好。”朱棣这句话非常高明,他在向次子朱高煦暗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立功,以后我登基称帝了,太子之位是你的。所以,朱高煦拼力死战,把盛庸等人击退。

朱棣登基后,曾为立太子的事情十分犹豫,但大臣们普遍认为应该立长,特别是长子朱高炽还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所以,永乐二年,朱棣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的太子梦破碎,他仅仅被朱棣封为汉王。虽然此后,朱高煦联合三弟朱高燧(封赵王)想了很阴谋试图扳倒朱高炽,但都没成功。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这时候朱高煦就有叛变之心,只是不巧,明仁宗登基仅仅10个月就驾崩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

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朱瞻基刚登基没多久,汉王朱高煦就起兵谋反。这像极了27年前的靖难之役。但朱高煦不是他的父亲朱棣,明宣宗也不是建文帝,朱高煦谋反不到3个月,就被明宣宗平定,朱高煦最终被侄子明宣宗用铜缸烤死。

朱高煦死后,朱棣的三个儿子就仅剩一个朱高燧了。在朱高煦发动叛乱时,曾派人秘密联络他这个三弟,但朱高燧还持观望态度,并没有立即起兵。朱高煦死后,户部尚书陈山建议立即发兵捉拿赵王朱高燧,大臣们纷纷应和,朱高燧眼看性命不保。这时,有一位大臣的出场非常关键,此人就是“三杨”之一的杨士奇。

《明史·朱高燧传》记载:

宣宗擒高煦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驾,言曰:“赵王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帝未决。时惟杨士奇以为不可。

按理说,朱高煦造反,朱高燧身为藩王,只要按兵不动,就已经是不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了,可以视为“谋反”。朱高燧此时命悬一线,他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每天把全家人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随时准备被侄子明宣宗砍头问罪。众位大臣都顺势而为,纷纷上书建议捉拿朱高燧,将朱高燧问罪处斩。就连老谋深算的杨荣(也是“三杨”之一),也支持捉拿朱高燧。为何杨士奇却反对呢?

杨士奇的理由是:“太宗仅三子!”

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杨士奇对明宣宗表达的意思是:你爷爷朱棣(太宗皇帝)只有三个儿子,如今先帝(朱高炽)已经驾崩,朱高煦已经伏法,只剩一个朱高燧了。朱高燧反形未显,你将他治罪,会伤了先帝和太宗的心。如果你饶了朱高燧,他必定感恩戴德,从此再也不反。

明宣宗朱瞻基读懂了杨士奇的意思,他不仅没有将皇叔朱高燧治罪,反而将大臣的奏折给朱高燧看,并好言安慰朱高燧。朱高燧非常感动,他是聪明人,立即把自己的护卫献给朝廷,手里不再拥有任何兵权。从此之后,明朝历史上,赵王朱高燧一脉,都非常安分。

杨士奇身为“三杨”之首,学识渊博,深谙人心。他在关键时刻点拨明宣宗,直接救了皇叔朱高煦一脉,这样的结局,是双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1/30426.html

“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的相关文章

赵抃:北宋时期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赵抃:北宋时期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赵抃(1008年-1084年), 男,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北宋时期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出任武安军(潭州)节度推官,治理崇安、海陵、江原三县,迁泗州通判。至和元年(1054年),授殿中侍御史。历任睦州知州、梓州/...

王济:西晋外戚大臣,文词俊茂,生活奢侈

王济:西晋外戚大臣,文词俊茂,生活奢侈

王济(生卒年不详),字武子,太原晋阳人。西晋外戚大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孙子,司徒王浑第二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女婿。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迎娶常山公主,累迁骁骑将军、侍中。爱好骑射,勇力超人,涉猎《易经》、《老子》、《庄...

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死了 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要打8年时间

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死了 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要打8年时间

还不知道:安禄山造反后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还打了8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那是因为安史之乱和安禄山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是4个人打的一场战争。谁能想到的事儿,安禄山造反也就是一年左右,可是真正的安史之乱却在安禄山死了之后,反而更加精彩。第1点,当时的具体情况。唐...

顾徽:三国时期东吴官吏,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顾徽:三国时期东吴官吏,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顾徽,字子叹,吴郡吴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官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年轻的时候游历四方,有口才。孙权刚统事的时候,听说顾徽很有才,召进幕府为主簿。顾徽常常跟着孙权出行。一次见军营拖着一男子到市场欲处死,就问他有什么罪。别人说:“他偷了一百块”。顾徽叫他们暂停一...

乾隆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还要重用他

乾隆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还要重用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知道和珅贪婪,乾隆为何还重用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了解过清朝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和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可是当之无愧的。据说,当年嘉庆帝从和珅家查抄的财产,可以抵得上清朝奖金二十年的国库收入。这是就会有人问,皇帝的手下鹰犬众多,难道乾隆...

朱治: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朱治: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治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后随孙坚、孙策征战,累拜吴郡太守。孙策死后,与张昭等共尊奉孙权嗣位,为稳定江东局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为何刘备的出身至今遭到怀疑?汉室宗亲数十万,唯独他成就了大业,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只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其实刘备所在的楼桑村全村村民,基本都是汉室宗亲!不光楼桑村,在东汉末年,类似楼桑村这种以刘姓子孙为主体的村子里的村民,基本也都是汉室宗...

曹丕篡汉之后 曹植为何披麻戴孝为大汉痛哭

曹丕篡汉之后 曹植为何披麻戴孝为大汉痛哭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篡汉,为什么曹植却披麻戴孝痛哭大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虽然是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但是乱世之中,亦有真情,在那个时代,有很多令后人感慨不已的兄弟情义。例如江东孙策,在临终之前,明明有儿子可以继位,却将江东之地,托付给了弟弟孙权,并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