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赵光义登位的太监王继恩,最后什么结局?
北宋烛影斧声,宋太祖赵匡胤晏驾之时,可谓迷雾重重蹊跷横生。按《涑水记闻》记载,开宝九年,大雪骤降之日,赵匡胤下旨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二人于大殿围炉宴饮。巧合的是,这次会面宴饮,是赵匡胤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片段,却偏偏左右无人,随从、内侍、宫娥都被退出殿外。火光闪动间,宫人们望见的只有“烛影斧声”。
是夕,赵光义留在宫中歇息,却并未与赵匡胤在一殿。时至五更,宋皇后得宫人禀报,急急奔赴赵匡胤殿中,发现其已鼻息全无。宋皇后当机立断,请心腹去召秦王赵德芳,很明显,宋皇后的意思是要赵德芳来即位。而在彼时,这位“心腹”太监王继恩,却成了改变众人命运的关键,亦是整个烛影斧声的关键。
王继恩是宋皇后的心腹不假,但早已暗中被晋王赵光义重金收买,故而王继恩出了大殿,压根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直奔晋王处,将晋王带到了大殿内,宋皇后以为来人是赵德芳,抬眼一看不觉惊措愕然,晋王赵光义扶兄长灵柩即位,是为宋太宗。显而易见,太监王继恩是赵光义即位的重要推手,他因此赢得煊赫富贵,但仍难逃晦涩结局。
《宋史》记载,王继恩最初为后周宫中的太监,其人颇有些才能,曾出入沙场。赵匡胤开创大宋后,为其赐名“继恩”,但并不十分器重。随着赵光义即位,王继恩才迎来人生巅峰,被提拔为“内侍行首”“宫苑使”,掌持大宋宫城。为了挟制座下大将,宋太宗又将王继恩封为“刺史,军都监”,手提重兵,坐镇河北督管粮草军饷。
赵光义在位21年间,王继恩都深受倚重,宫内宫外诸人莫不礼敬三分,王继恩因此愈发骄纵,出行都要鸣锣开道,护卫随行,架势压过文武群臣,赵光义却一味纵容不忍苛责。由此可见,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王继恩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即便是赵光义选立储君,仍然与王继恩商议定夺,二人最终定下太宗第3子赵恒(即是宋真宗)。
然而21年的声名显赫,早已激发了王继恩更大的野心,他亦想故技重施,长保荣华。于是明面上拥立赵恒,暗中却想着废赵恒,而改立精神失常的皇长子赵元佐,以方便掌控,赵光义对此并无察觉,故而他至死倚重王继恩。而赵恒段数高明,他素来不喜王继恩,诸臣亦对其严加防范,故而宋太宗驾崩之前,为防王继恩生祸,人们将他锁在中书省,以此保赵恒即位。
公元998年,赵光义病卒,赵恒即位,王继恩的筹谋落空。赵恒之一个要处置的即是王继恩,这个几度为祸宫城的太监,被一道旨意贬出宫城,赶往均州。王继恩不知收敛,在均州依旧大摆威风,赵恒闻听甚为厌恶,又下一道圣旨,将其赐死。到此,这个在烛影斧声中浑水摸鱼的奸诈之徒,终于被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