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为后世做出了哪些贡献?他为什么指的我们铭记?
说到元好问,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宋朝之后,国家政局出现了大震荡,之后出现了一个朝代金朝,金朝这个朝代大家可能不熟悉,它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朝存才的时间达到119年,金朝朝代虽然小且时间短,但是在这样段的时间里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像元好问就是其中一个,说起元好问大家可能不熟悉,他是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有着遗山先生之称,元好问这三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很陌生,但是他却是一位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首先他是一位文学家,他留下来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还是一位爱国、为保护中原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被誉为“神童”元好问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中,也算是书香世家了,他的父亲元德明曾多次科考不中,最后回乡以教书为业。元好问出生之后,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而他的父亲元德明却有三个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元好问出生不久之后就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做儿子,之后元格要去掖县上任,于是便带着元好问一起去了。元好问十分聪明,天资聪颖,《元诗选》中记载:“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元好问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在这里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的赏识,史料记载“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元好问师从陵川的郝晋卿,元好问十七岁时,元格被罢职,但是为了元好问的学习,元格一直住在陵川,直到元好问完成学业,他才带着他离开陵川。
科举场上失败五次元好问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且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六岁的他参加了之一次科举考试,当时金章宗规定免除乡试,可以直接参加府试,于是元好问便去并州参加府试,但是榜上无名,三年之后,学有所成的元好问又一次去参加府试,但是又未通过。元好问接受了两次打击,他觉得是他学习的不够多,他便回到故乡,在遗山读书,并称自己为遗山先生,崇庆元年,元好问参加了第三次科举考试,结果依然跟前两次一样,当时金朝也面临着蒙古的攻击,并且战败了,元好问顿时情绪十分低落,一面是自己科举的失意,一面是国家的败仗。
后来元好问提起精神参加了第四次考试,虽然也没中,但是这次的结果却比前几次要好,他通过应试的机会,并且结交到了一些朝中的大臣,像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人,元好问经常与他们一起作诗,元好问著作的《箕山》、《元鲁县琴台》深得礼部尚书赵秉文的赏识,之后因此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元好问二十八岁的时候再一次的参加了科举,但是仍然没有成功,五次科考,五次失意,元好问虽有失意,但是他一直坚持着,不放弃,一直勇往直前。
仕途不顺,亡国不忘保护才人兴定五年的时候,三十二岁的元好问终于科举成功,进士及第,但是由于科场中的纠纷,元好问被诬陷为“元氏党人”,一气之下他选择了不就任,后被任为史院编修,虽然是一个官职,但是他的生活却很艰苦,一年之后,他不甘于这清苦的官职便辞官回到登封,这期间他撰写了《杜诗学》。正大三年的时候,元好问任河南的县令,不久因母亲病逝回乡丁忧,正大八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职期间大力改革,整顿吏治,成绩斐然,《南阳县志》中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天兴二年的时候,蒙古军包围了汴京,金哀宗逃出了京城,而元好问等许多大臣、文人儒士被围在其中,当时因为金哀宗逃出去了,城中无主,大臣崔立便带领大家投降,投降之后蒙古要求金朝的朝臣为蒙古立碑歌功颂德,其中被迫的写的就有元好问,元好问虽然也写了,但是他对这种行为感到不耻,后来元好问还向蒙古国的中书令耶律楚材举荐了五十多个中原儒士、学士,希望蒙古国可以重用他们,耶律楚材听取了元好问的建议,这些儒士、学士大多数都受到了蒙古国的重用,这对保护中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耶律楚材也十分欣赏元好问的才华,希望他可以成为蒙古的大臣,但是元好问拒绝了,一是自己的年纪大了,他不想在步入仕途了,二是他不想为灭掉自己国家的出力效力,最终元好问回到家乡隐居,交友游玩,写作著诗。
张景星在《阮诗别裁序》中评价他:“遗山未尝仕元,而巨手开先,冠绝于时,固不必言。”《金史》中也曾评价他:“王庭筠、党怀英、元好问自足知名异代。”元好问一生颇有才华,但是却未能在官场大显身手,无尽的志向只能抒发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亡国之后,他靠着自己的力量使金朝的儒士得到了重用,是中原文化得到了传承,保护了中原文化,元好问一生操劳却名声不大,这样为后世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