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醉酒胡言被讹钱是怎么回事?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辛弃疾醉酒胡言被讹钱是怎么回事?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宋朝的词坛中,总绕不开两个豪放派词人,一个是北宋的苏轼,一个是南宋的辛弃疾,二人合称“苏辛”。辛弃疾的一生几次起落,他驰骋报国,一心为国而战,结果却壮志未酬,“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一生都十分豪迈,但也有被别人抓住把柄的时候,还因此被对方讹诈了十万钱。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南宋抗金运动,属于主战派。辛弃疾出生在南宋沦陷区。正是因为如此,辛弃疾从小目睹了 *** 在金人的统治下所受的痛苦和煎熬,所以从小立志要恢复中原。
公元1161年,21岁的辛弃疾趁金朝皇帝完颜亮南侵之际,在后方率领两千多名汉族百姓奋起反抗,后来完颜亮因内乱被杀,辛弃疾冒险南下和南宋朝廷联系。等他完成任务归来时,发现自己组织的义军已经被叛徒出卖。辛弃疾怒发冲冠,率领50多名勇士夜袭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张国安活捉,交给南宋朝廷。可见,辛弃疾不仅仅有一颗忠心,还是勇武之人。
从此之后,辛弃疾名声大噪,只可惜,此后的数年,因南宋朝廷畏畏缩缩,辛弃疾几起几落,未能实现他收复失地的愿望。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曾多次提出抗金的建议,最终都石沉大海,这对辛弃疾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宋孝宗登基后,曾一度想重用辛弃疾,但因为辛弃疾性格桀骜,又有几分侠气,遭到许多同僚的打压,辛弃疾因此并未得到重用。说到底,辛弃疾豪情万丈,他或许属于江湖,而不属于庙堂。
辛弃疾寄居江南时,曾认识一位好友,此人名叫陈亮,字同甫,是“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也是一位“侠士”,他久闻辛弃疾的大名,便骑马来结交辛弃疾。辛弃疾楼下有一座小桥,陈亮的马却死活都不肯过桥,陈亮一气之下,拔起身上的宝剑,斩下马头。辛弃疾在楼上正好看见这一幕,心生佩服,于是下楼和陈亮见礼,二人从此认识。
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徒步而行。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遂与定交。
辛弃疾和陈亮意气相投,二人惺惺相惜,每次相见,必将畅饮,还创造了著名的“鹅湖之会”。此后数年,不管辛弃疾身在高位,还是被贬江南,辛弃疾都一直和陈亮保持联系。
十多年后,辛弃疾重新被朝廷重用,担任淮地将领,陈亮却郁郁不得志,辛弃疾邀请陈亮来淮地,二人相见,一番契阔,然后举杯痛饮。当天晚上,辛弃疾心情大好,连喝几坛烈酒,说话也不像之前那样谨慎。辛弃疾渐渐喝醉,拍着陈亮的肩膀谈论天下大事,从南宋的内政,谈到金国的军事形势,再谈论南宋该如何收复失地。最后,辛弃疾酒后失言:
“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意思是,南宋的都城并不适合建在杭州一带,因为这一块地势危险,若金人一旦占领牛头山,就能轻易阻断四方来救援的兵马。若是他们再掘开西湖之水来灌城,整个都城的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变成了水中的鱼鳖。
辛弃疾喝醉了酒,不仅说南宋都城选址不合适,还说京城之人可能会成为鱼鳖。虽然辛弃疾所言非虚,但他身为朝廷将领,明显是妄议朝政,若被别人知道,必然会被抄家灭族。
辛弃疾说得起劲,陈亮听得却如坐针毡。辛弃疾喝到半夜,终于让人安排陈亮去休息,陈亮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想:
“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
陈亮的心思是:辛弃疾平时沉默寡言,这一次酒后失言,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若等他酒醒过来,怕昨晚说的话被传出去,必然会杀我灭口。
其实,辛弃疾或许不是陈亮所想的这种人,但陈亮为了自己的性命,不敢冒险。于是,他连忙穿起衣服,趁着半夜,偷走辛弃疾的马,连夜逃跑。
陈亮不打招呼,半夜就跑了,辛弃疾知道大事不好。于是派人追赶,但兵荒马乱的,到哪去追呢?
没过多久,陈亮竟然派人给辛弃疾写信,要向辛弃疾借他十万钱。他怕辛弃疾不借,在信中暗示辛弃疾那晚酒后说的话。辛弃疾惊出一头冷汗,赶紧把钱“借”给了陈亮。
一代词人辛弃疾,豪迈了一生,但却因为这次酒后失言,被陈亮“讹诈”十万钱,也算是买了个教训了。
其实,陈亮真的是讹诈辛弃疾吗?并不是,《宋史·陈亮传》云:“亮生而目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陈亮之所以选择“讹诈”辛弃疾,是因为他想还辛弃疾一个“把柄”,不让辛弃疾有太大的负担,这是陈亮最智慧的表现。陈亮死后,辛弃疾为他写墓志铭,说陈亮“智略横生,议论风凛”,可以说明,辛弃疾对陈亮还是充满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