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孝宗朱祐樘小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他为何年仅36岁就去世了?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27)320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孝宗朱祐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朱佑樘之所以只活了36岁,这就要问问他老爹朱见深了。朱见深这家伙不靠谱,一辈子谁也不爱,偏偏就爱那个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

爱一个就好好爱算了,朱见深还偏偏到处留情,四处播种。朱佑樘就是朱见深四处播种时生下的孩子。他看宫女纪氏长得不错,所以就临幸了她一晚,只这一晚便有了朱佑樘。

但是那个时候万贵妃独宠后宫,她没有生儿子之前,不允许任何女人生儿子。所以就算朱见深四处留情,万贵妃也会在背后到处使坏,得知哪个女人怀上了,就把人家给搞流产。

所以时间长了以后,朱见深一度开始怀疑自己的生育能力,当了11年皇帝,居然一个儿子都没有。万贵妃给他生的那个儿子也夭折了。

因此朱见深总是叹息,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膝下居然没有一个儿子,将来这江山该交给谁呢?人家是真的有江山需要继承,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儿子才行。

这个时候已经6岁的朱佑樘,才之一次见到自己的生父。你知道为什么朱佑樘身体不好了吧?这6年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明孝宗朱祐樘小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他为何年仅36岁就去世了?

一、为了躲避万贵妃的追杀,朱佑樘的童年备受苦难。

纪氏生下了朱佑樘以后,压根不敢声张,因为她清楚,一旦被万贵妃知道了朱佑樘的下落,那朱佑樘铁定活不成。

为此纪氏长期把朱佑樘藏在一个小黑屋内,终日见不到太阳。所以说朱佑樘大小就缺钙这是真事儿,整天没太阳晒,能不缺钙嘛!

此外朱佑樘吃的也不好,大家只能偷偷摸摸给他弄吃的,他们的目标是确保朱佑樘活下来,至于活的好不好,这就没有保障了。所以朱佑樘营养不良,也是肯定的。

从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是偏偏这个时候又缺钙又没有营养,长大了身体能好才怪!所以说朱佑樘的身体不好,是打小就造成的。

除了身体不好,朱佑樘的心理上,其实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他有父亲不能认,有母亲却不能叫,每天过着见不得人的生活,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这种生活长此以往,孩子哪里能心理健康呢?所以说心理上出现问题,也是朱佑樘早逝的重要原因。

二、失去亲人,朱佑樘心惊胆寒。

你以为朱见深认了朱佑樘,那就万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朱佑樘成为皇长子以后,成为了万贵妃的眼中钉。

而万贵妃首先盯上的就是朱佑樘身边的人,那帮保护他的人。首先遭罪的就是朱佑樘的生母纪氏,自从朱佑樘和朱见深相认后,纪氏就知道自己要完了,果然在当年的6月,纪氏莫名其妙就去世了。

当初纪氏生下了朱佑樘后,得知情况的万贵妃,立刻让门监张敏跑去将朱佑樘溺死。结果张敏没舍得,这才保住了朱佑樘一命。这回朱见深和朱佑樘能见面,也都是张敏的功劳。可是当纪氏去世后,张敏也莫名其妙吞金而死。

身边最亲近的两个人接连去世,老爹朱见深又是个不靠谱的家伙,年仅6岁的朱佑樘彻底陷入了绝望之中。

所以朱佑樘的心理一再遭受打击,这对朱佑樘的身心来说,自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加重身体的衰弱,也是正常的事情了。

明孝宗朱祐樘小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他为何年仅36岁就去世了?

三、此后的朱佑樘,依旧还是不省心。

作为朱见深的皇长子,按照明朝的规矩,那是要立为太子的。但是万贵妃这一关是很难过的,她虽然不是皇后,但是比皇后还要拽。

万贵妃原本给朱见深生了一个儿子,可惜夭折了。此后万贵妃一直不允许其他女人在她前面怀孕,因此朱佑樘才成了朱见深的皇长子。

当时万贵妃已经46岁了,她一直幻想自己一定还能再生一个儿子。所以她此时还想把朱佑樘给做掉。结果问题来了,朱佑樘此时已经有了心机。

母亲纪氏和张敏都走了,孤零零的朱佑樘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靠自己。当然了他还有一个奶奶周太后,也在暗地里帮着他,将他收养在身边。

有一回万贵妃请年幼的朱佑樘来玩,周太后叮嘱朱佑樘千万不要吃她宫中的东西。结果万贵妃果然拿东西给朱佑樘吃,朱佑樘直言不讳问万贞儿:这玩意儿是不是有毒?

由此可见,此时的朱佑樘,其实已经建立起了防备心理。才六七岁大的孩子,这需要经历多少风霜,才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很难想象。

明孝宗朱祐樘小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他为何年仅36岁就去世了?

四、身体不好,却还那么勤劳。

由于小时候的一系列遭遇,使得朱佑樘的身体很不好。他在18岁登基的时候,就立志做一位勤劳的明君。

所以朱佑樘登基以后,拖着病体每日参加早朝,这还不够,还要重新开启午朝。除此之外,朱佑樘还利用剩余的时间,继续和朝臣们商量国家大事。

所以说朱佑樘是一位非常勤劳的皇帝,可是身体不允许他这样,因此他的身体再次遭到了打击,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想要求助于神佛道教改善自己的身体。

其实从小受了苦,长大以后又没有一个良好的保养机会,还日夜操劳,这身体哪里吃得消呢?因此朱佑樘36岁去世,纯粹是自己把自己给耗干了。

总结:史上唯一一位坚持一夫一妻无妾制的皇帝。

皇帝有个三宫六院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一辈子只娶了一位皇后,没有其他任何妃子,他就是朱佑樘。

所以说朱佑樘是一个非常传奇的皇帝,他在年幼时的遭遇,使得他体会到了后宫女人争斗的可怕之处,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后宫也变成这样,因此只娶了一位皇后。

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所以不管朱厚照是什么货色,他都只能把皇位传给朱厚照,毕竟没得选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1/33498.html

“明孝宗朱祐樘小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他为何年仅36岁就去世了?” 的相关文章

乾隆因为年岁大犯糊涂才闭关锁国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乾隆因为年岁大犯糊涂才闭关锁国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乾隆皇帝为何要实行“闭关锁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晚清时期列强侵略中国使百姓受尽苦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国力衰微,才让列强有了可乘之机。曾几何时中国是多么强大,乃至于多个国家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何到了清朝却如...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对清朝后妃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经常看清宫影视剧的朋友不难发现,清朝后妃在走路时,往往需要宫女或太监搀扶。对于古代的达官贵族而言,出行以他人搀扶,主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而对于清宫后妃而言,这个却不是主要原因,她们之所以要人搀扶,主要与所...

曹操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还是另有打算

曹操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还是另有打算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除掉司马懿?曹操是怎么想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时期曹魏大老板,也就是曹操,或许让无数人一下子便想到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此话乃是曹操所讲。曹操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将近2000年了,但是从他的这句话...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 宋仁宗身为皇帝脾气为何那么好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 宋仁宗身为皇帝脾气为何那么好

对宋仁宗为什么脾气那么好?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仁宗赵祯,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宋仁宗在位的时候,虽然他的才华、谋略、经历、军功都算不上十佳,但是他在人格上可以说是中国少有的“好”皇帝,他宅心仁厚,仁慈善良。据说宋仁宗在驾崩后举国痛哭,就连契丹国...

孟古青被废后去了哪里?她与顺治帝的孩子是什么结局?

孟古青被废后去了哪里?她与顺治帝的孩子是什么结局?

孟古青是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她本名博尔济吉特·孟古青,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顺治帝的第一个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被顺治帝废后以后,返回了蒙古科尔沁草原,并在那里产下一子。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这个孩子的结局是怎样的。清朝275年历史上,仅有一位皇后被...

有哪些与丁谓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丁谓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丁谓(966年~1037年),字谓之,后来改字为公言,苏州长洲人。北宋初年宰相,“五鬼”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淳化三年,丁谓中进士甲科,任大理评事、饶州通判。淳化四年,任直史馆,以太子中允衔任福建路采访使。回朝后,任转运使,升三司户部判官。后任峡州路转运使,多次升官...

乾隆让位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 这里边有什么政治危机存在

乾隆让位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 这里边有什么政治危机存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对于乾隆来说,其实没啥政治危机,他只是遵循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所颁布的一道谕旨:“不知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

李傕、郭掌权后又为何会反目成仇?真相是什么

李傕、郭掌权后又为何会反目成仇?真相是什么

董卓的死可以说是由王允和吕布共同促成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王允得意忘形之下,没有很好处理董卓麾下西凉兵。在贾诩劝说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纠集部队反攻长安,王允被杀,吕布逃走,自此东汉朝廷落入李、郭二人之手。一开始李傕、郭汜他们还是比较和谐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