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刘娥为敌呢?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04)320

你们知道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在《杨家将》《三侠五义》的演义小说和戏曲中,都有一个非常正义的角色,名叫“八贤王”,此人手持金锏,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堪称正义的化身。实际上,历史上并无八贤王此人,倒是有两个原型人物,分别是赵匡胤之子赵德芳和宋太宗之子赵元俨。

其中,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23岁就病逝了,生前罕有作为。而赵元俨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此人活了60岁,人称“八大王”,虽然和“八贤王”这个名字符合,但他却没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能力,甚至被太后打压多年,靠装疯卖傻,才混迹于朝堂。

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刘娥为敌呢?

近期,北宋历史大剧《清平乐》热播,“八大王”赵元俨在之一集便出场,而且称太后刘娥为“寡嫂”,对太后多有不尊重之意,让宰相吕夷简十分不屑。历史上的赵元俨为何要和嫂子太后刘娥为敌呢?这要从头说起。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他50岁那年便去世了,当时两个儿子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都有条件继位,但是,最终成为宋朝第二位皇帝的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这种“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在历史上留下“烛影斧声”等诸多传言。

宋太宗登基后,其长子赵元佐因为叔父赵廷美之死而发疯,次子赵元僖又莫名其妙地暴死家中,最终,立三子赵恒为太子,即后来的宋真宗。赵光义有9个儿子,除了宋真宗赵恒以外,他最喜欢的莫过于第八子赵元俨。《宋史》记载: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

可见,宋太宗赵光义对第八子非常喜爱,上朝的时候也让他陪在左右。宋真宗登基后,对他这个八弟也非常爱护,先后为赵元俨加官进爵,赵元俨当时的待遇远远超出其他亲王。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上疾大渐,大臣叩榻问候,乃以指点胸,又展五指,再出三指,以示丁谓等。

宋真宗临终前,宰相丁谓等人在御榻旁,宋真宗病重不能说话,他先伸出5根手指,又伸出3根,点自己的胸口。

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刘娥为敌呢?

当时宋真宗已经立赵祯(宋仁宗)为太子,不过,赵祯年仅13岁,众人认为,宋真宗伸出的这8根手指头,意思是让他的八弟赵元俨来辅佐赵祯,更有甚者,认为宋真宗可能是临时改变主意,想传位给八弟赵元俨,因为宋朝本就有“兄终弟及”的传统。

但是,这种想法只是猜测,在有太子的情况下,大臣们谁都不敢乱说。接下来,皇后刘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大家一个说法。

《徐资治通鉴厂编》记载:

章献隔帷见之,候大臣退,令近侍追之,传谕适来官家展五指,又出三指,只说三五日来疾势稍退,別无他意,谓等诺之。

宋真宗伸出8根手指头的时候,章献皇后刘娥正在帷帘后面,等大臣退下后,刘娥连忙派人把大臣们追回来,谎称宋真宗刚刚说话了,说自己伸8根手指头的意思是:病情三五日便好了。

丁谓等大臣都是官场老手,哪里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于是纷纷点头。

皇后刘娥素来有野心,她本来在筹划等宋真宗去世后她来辅政,宋真宗刚刚的表现,让刘娥意识到八王爷赵元俨对自己的威胁,从此对赵元俨猜忌很深。

然而,刘娥猜忌赵元俨,真的是仅仅因为宋真宗的8根手指吗?其实远不止这些。宋真宗生病的时候,赵元俨就以探病为由,赖在皇宫里不走了。宋朝名臣李迪认为,皇帝病重,弟弟的赵元俨一直呆在宫中非常不合适,有意欲复制“烛影斧声”的嫌疑,所以在赵元俨要水洗脸之前,用毛笔在水盆里搅和了一下,清水变黑。赵元俨以为有人要毒害他,所以赶紧骑马离宫。(出自《智囊(选录)》)

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刘娥为敌呢?

不过,笔者对《智囊(选录)》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赵元俨从小受皇兄疼爱,在皇兄病重时,他留在宋真宗身边,其实合情合理,而且当时宋朝已经明立太子,和宋太祖赵匡胤病重时的情况完全不同。所以,说赵元俨想谋求继位,实际上并不可信。但因为此事,赵元俨被太后猜忌,从此备受打压,赵元俨心里苦。

当年,宋真宗驾崩,留下遗诏:

“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刘娥胜出,赵元俨怕太后会报复他,因此闭门不出,谎称自己有阳狂病,不再上朝议政。《宋史》云:

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

而太后刘娥也乐见赵元俨如此。所以二人表面上和谐,但刘娥的亲信们,对赵元俨戒备甚深。

公元1033年,太后刘娥去世后,赵元俨终于找到机会,将宋仁宗的身世告知宋仁宗。此时的宋仁宗才知道,原来自己不是刘娥的亲生儿子,自己的生母竟然是已经去世一年的宸妃。赵元俨这么做,其实是对刘娥这么多年打压的宣泄。

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刘娥为敌呢?

仁宗亲政后,赵元俨多次为宋仁宗出谋划策,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赵元俨有其特定的贡献。

庆历三年冬天,59岁的赵元俨病重,宋仁宗前往探望,亲自调药喂自己的八叔。二人屏退众人,说了很多知心话,史载:“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为忠言。”次年,赵元俨病逝,宋仁宗痛哭不已,安葬时,宋仁宗三次到达葬礼现场。

在北宋历史上,太后刘娥和八大王赵元俨都有贡献。只是,太后刘娥临朝称制多年,她安定朝堂,辅佐仁宗,做出了不斐的政绩,赵元俨的政治贡献自然远不如刘娥。但若没有赵元俨等人的牵制刘娥、监督赵家的江山,刘娥也难有如此作为。因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要公允地看待赵元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12/34693.html

“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刘娥为敌呢?” 的相关文章

来俊臣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来俊臣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来俊臣是武则天创建的武周时期著名的酷吏之一,他以告密起家,成为武则天打击政敌的左右手。在武周朝的酷吏政治时期,来俊臣大肆诬告朝臣和李唐宗室,采取残酷的刑讯手段,为武则天坐稳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自古酷吏的下场一般都不...

梁潜为官清廉,勤政为民,为什么还会被朱棣杀掉?

梁潜为官清廉,勤政为民,为什么还会被朱棣杀掉?

朱棣虽然是明朝的一代明君,但是死在他手里的无辜官员也不少,就比如梁潜一生为官清廉,勤政为民,最后还是被朱棣杀掉,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梁潜是明朝初期一个为政清廉的官员,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梁家,洪武二十九年成功考中举人,第二年便被朝廷委派到四川苍溪县一个小小的训导,后在别人的举荐下,相继去当...

汉献帝一生中过得最悲惨的日子实在什么时候?

汉献帝一生中过得最悲惨的日子实在什么时候?

刘协,汉灵帝刘宏次子,东汉末代皇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汉献帝刘协是东汉末代皇帝,他这个皇帝从登上皇位之日起,就是傀儡,先受制于董卓,后受制于曹操,一生无权。要说汉献帝平生最恨谁,却不一定是董卓和曹操。没有董卓,就没有汉献帝的皇位,所以,他对于董卓的感官,应该是很复杂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三十年皇帝 刘禅是怎么做到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三十年皇帝 刘禅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病逝,平庸的刘禅为何还能当30年的皇帝,2个原因很重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引言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自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承担起了托孤的重任,先是平定南蛮叛乱,修复与东吴的关系,然后五次北伐中原,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天...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征辟?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征辟?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司马懿三国魏河内温人,字仲达。出身士族。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历来被视为其狡诈隐忍的表现,许多影视作品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有的说他装病7年,有的说他自己压断了双腿,至于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说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有说是忠心汉室,其实这些都不得要领,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乾隆临死前对嘉庆说不要杀和珅 嘉庆下手之后后悔了吗

乾隆临死前对嘉庆说不要杀和珅 嘉庆下手之后后悔了吗

还不知道:乾隆告诉儿子不要杀和珅,可嘉庆却不听,15年后才明白父亲的苦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贪官污吏在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国家都会出现,要说起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那一定是非和珅莫属。和珅是清朝时期的大贪官,在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将和珅满门抄斩,并且将他所有...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蜀汉统一天下刘禅会是明君吗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蜀汉统一天下刘禅会是明君吗

还不知道:如果蜀国统一,刘禅会被视为明君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豪雄迸发,天下英雄逐鹿大江南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时势,孙家三代占据江东,天险护佑,民意顺遂,落魄皇室刘备知人善用,从微末之中崛起,占据富饶的巴蜀之地,国富粮食足。天下三分,孙刘联合...

黄巢最后为什么会输?是那些原因导致的?

黄巢最后为什么会输?是那些原因导致的?

在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中,黄巢是个不一样的存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提起黄巢,你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要说起一首诗,你肯定知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没错,这首《不第后赋菊》就是黄巢写的。黄巢(820年~88...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