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的出身如何?他为何能在三个不同国家都过得很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褒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社会,南朝才子王褒投胎有术,生于乌衣巷的王家,其先祖是王导,父祖皆是名宦。如此这般,光拼爹就能上位,更何况他才高貌美、低调沉稳,尤其是姻亲遍地,他的人生因此如春花般绚丽。
王褒的姑父是梁国子祭酒、齐高帝的孙子,入梁后也一直恩宠不减。这位姑父不仅文才高,书法更好,草书、隶书笔走龙蛇,引得点赞无数。王褒小时候经常到姑妈家走亲戚,耳濡目染,书法水平不是一般地高。王褒还有另一位重量级的姑父——梁武帝的儿子,后来的简文帝。简文帝是文学家,更是宫体诗教主,其财力、才气比国子祭酒更胜一筹。家世如斯,亲戚如斯,王褒童年时便赢在起跑线上。
到了婚嫁年龄,梁武帝看中了王褒。梁武帝是文人,对世家子弟兼文人王褒不免青眼有加,一高兴就把侄女嫁给了他。之后,王褒的仕途风生水起,先是秘书郎,太子舍人,后是秘书丞。如果不出意外,王褒或许就可以在梁朝幸福地终老。但“侯景之乱”打乱了王褒的幸福生活,侯景是东魏降将,人降心不降,于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勾结京城守将谋反,梁武帝被因饿死,简文帝即位。简文帝命薄,两年后被侯景害死。而王褒是安成群守,侯景渡江,建业(今南京)混乱, 王褒临危不供,止谣言,守城池, 抚百姓,镇四方,赢得大家交口称赞。
简文帝死后,其弟梁元帝即位。王褒是贵胄世家,有文才,又是多重皇亲,幼时还在宫里混过,和梁元帝的交情不错,故而升职就像坐火箭,先是侍中,后是吏部尚书、左仆射。但王褒很低调,对谁都和蔼可亲,不摆架子。他深知,时局动荡,世事难料,伴君如伴虎,唯有低到尘埃里,才能全身保命。
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在定都问题上犹豫不定:建业虽为旧都,但焚于战火,得重新修建,在江陵就地(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今湖北利州)建都也不错。其时,梁元帝的臣子大多是楚人,当然愿意定都江陵。但梁元帝为秀纳谏的胸怀,还想听听王褒的意见。直海沉浮,王褒早已深谙江湖潜规则,既不得罪众人,也不敷衍皇帝,他在公众场合唯唯诺诺,私下里却恳恳切切。哪知梁元帝第二天却将两人私房话公之于众:“卿昨日劝还建业,不为无理。”王褒无语,一个能曝出私房话的人,要么没有心计,要么太有心计——梁元帝当然属于后者,王褒唯一的对策是作哑巴装糊涂。
梁元帝虽不听从王褒的定都建议,对王褒还是极信任的,毕竟在乱世中,亲威总要比外人更值得信任。对这种信任, 王褒虽九死无能为报,他能做的,就是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因此,在西魏权臣宇文泰进攻江陵时,他督军作战,拼命守城。但江陵保卫战还是以失败告终,梁元帝被杀,王褒等一干大臣被俘至西魏都城长安。
宇文泰思贤心切,见王褒才高位重,又为南朝望族,便竭力拉拢:“我就是王氏的外甥,你就相当于我的舅舅了,请你念在亲戚的情分上,不要太介意远离故土。”其实,字文秦的母亲虽也姓王,但她是乐浪群人,和王褒的琅琊郡王氏风马牛不及,况且字文泰的年龄还比王褒大几岁。宇文泰以恩主之尊,目的只有一个:为未来的北周王朝围积人才。
宇文泰的用心, 王褒自然清楚,但清楚又能如何,梁已亡,陈又建,他成了没有故国的人。字文泰对他不错,赏官赏物,规格比梁朝还高,还真是按舅舅的礼遇来对待。好在西魏还有早前羁留的另一位南朝才子庾信,再加上一帮被虏的臣子,酒酬唱,且把异乡当故乡吧。
不久,北周代西魏,南陈和北周关系解冻,互换人质回国。北周放还众人,却单单留下了王褒和庾信。这两人是旗帜,要猎猎作响地飘扬在北周的文化天空,是放不得的。北周的几个皇帝都是文青,游宴时,总要把王褒和庾信带上,有他们在,才显得自己有文化。但王褒们的作用也似乎仅限于此,官不小,权不大。后来, 王褒还是沾了出身的光,任太子少保、小司空等职,但大都做些草拟诏书的活儿。
不过他已经很知足了,苟全性命于乱世,已是大幸,除了偶尔思乡外,他活得还算安好。何况北周还开恩,让他和故国亲友通信,以解思乡之苦。但给南方老友的信中,他寥寥数语,欲语还休,只津津乐道于养生和旅游——他真是活明白了。
王褒死得比庾信早,没有看到隋代北周和一统中国。他也没什么遗憾,毕竟无论在梁、在魏、在周,他活得都很成功,这当然得益于他的出身和涵养,更得益于他超强的亲友圈,有亲戚,就是可以任性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