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恩怨 杨国忠为何一直想除掉安禄山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国忠和安禄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仇恨,其实说到底就是“权力”二字,杨国忠虽然在妹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支持下扳倒了老谋深算的李林甫,接替了他的右相大位,成为了唐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混混出身的杨国忠,论其心机谋略却完全比不上正经贵族出身的李林甫。
在李林甫大权独揽时,由于自己是武惠妃一党,所以极力推武惠妃的亲生儿子寿王李瑁上位,可当时在太子之位上坐着的是嫡子李亨,他在朝中受到了正统儒家势力的拥护,在外部更是有手握四镇节度使大权的王忠嗣的支持。
在朝中的势力李林甫尚可制衡,但在外部就很难了,加上唐玄宗早年改建兵制,将武周时期已经名存实亡的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再经玄宗多年的大力放权之后,此时的唐朝已经是内轻外重,镇守帝国边疆的十大节度使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央军队。
尤其是王忠嗣,他出身将门,乃名将王海滨之子,因其在镇守边境接连击破突厥、回鹘、契丹、吐蕃等外族势力,得到了唐玄宗的器重,一口气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大重镇全部交给他,在北、西两方对帝都长安呈包围之势,其兵力比全盛时的安禄山也不遑多让。
王忠嗣的军事力量最让李林甫忌惮,他不倒则太子李亨的地位稳如泰山,为了制衡王忠嗣,所以李林甫大力提拔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在外部与其形成制衡,而唐玄宗因在石堡城一战与王忠嗣起了纷争,唐玄宗要求王忠嗣尽快夺回石堡城,但王忠嗣以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准确的缓攻对策,让唐玄宗十分不满。
在李林甫的运作下,王忠嗣被召入朝廷,差点被迫害至死,最后在部下哥舒翰的请求下,唐玄宗才勉强免去王忠嗣的死刑,贬为汉东太守,而他所掌管的四镇,则被分割给了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安禄山族兄)等人,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了李林甫阴谋夺嫡的强大助力。
没了王忠嗣的外援,李林甫加快了对太子李亨的迫害,可当时朝中尚有张垍等重臣的保护,李亨也越加谨慎,事事小心,始终没让李林甫得逞,到了天宝十年,太子李亨有了后代,让其地位稳固了不少,李林甫阴谋未成,又重病在身,一急之下就呜呼哀哉了,接任的杨国忠则本事不大,但一直在效仿李林甫的行径。
当初李林甫上位时,就陷害了名相张九龄、李适之等太子支持者,达到自己一手遮天的局面,到了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又联合了朝中心腹和安禄山,诬陷李林甫谋反,让唐玄宗流放李家和李党,杨国忠乘机安排自己的人入主中央,成为了第二个李林甫。
同样的,除了朝廷之外,杨国忠也需要在外部树立起属于自己的支持力量,以便日后妹妹杨玉环生下皇子后,由他来继承帝位,当年对付王忠嗣,李林甫看中了当时地位不显的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到了杨国忠时期,因为安禄山已经成为最强大的地区力量,再拉拢也没用了,于是杨国忠看中了原王忠嗣的部下、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
哥舒翰和安禄山虽然都是胡人出身,但因为河西节度使安思顺的关系,两人之间貌合神离,唐玄宗居中调停了多次也未见成效,到最后甚至安禄山在皇帝亲设和头酒的宴会上,破口大骂哥舒翰为“突厥杂种”,哥舒翰虽按住怒火,但两人间的关系至此完全无法修复,这就给了急于求成的杨国忠钻了空子。
杨国忠炒着李林甫的冷饭,劝唐玄宗将河西节度的位置一并割给哥舒翰,把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另封他处,言下之意就是要哥舒翰身兼两镇,与身兼三镇的安禄山抗衡,削弱安禄山的力量,唐玄宗此时也有压制安禄山之意,就听了杨国忠的建议,割了河西给哥舒翰,把安思顺调往朔方去了。
移走了安思顺后,杨国忠就开始借哥舒翰之力对付安禄山,他急功近利,不像李林甫那样稳重,慢慢剥走王忠嗣的军权,反而一上来就指名道姓,说安禄山谋反,让唐玄宗召他进京,暗中又散布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设鸿门宴之类的谣言,企图挑拨唐玄宗和安禄山之间的互相猜忌,逼反安禄山。
可两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安禄山在长安遍布耳目,老早就收到了这些消息,所以有恃无恐地前往京师赴宴,唐玄宗更是心清,他是懒了,不是傻了,杨国忠是个不折不扣的庸才,安禄山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奴才,两人互相制衡反而能保住自己的权力,任何一方的独大都会危害到李唐的江山。
尤其是杨国忠利令智昏,居然要求唐玄宗让安禄山入朝为相,另派人去接替他的三镇,要是让杨国忠得逞的话,那杨国忠加上三镇、哥舒翰,等于一人独揽朝野,手握五镇兵力,这江山要改天换日也就是瞬息之间了,所以对于杨国忠多次“诬陷”安禄山造反的情况,始终是糊弄了事,要求杨国忠不要再管安禄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