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赵云的发小,还曾和张飞单挑,最后结局如何?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刘备镇守新野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夏侯惇、李典、于禁、赵云和张飞。原文如下:
夏侯惇只顾催军赶杀。于禁、李典赶到窄狭处,两边都是芦苇。典谓禁曰:“欺敌者必败。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当往前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后军。”李典便勒回马,大叫:“后军慢行!”人马走发,那里拦当得住?于禁骤马大叫:“前军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间,见于禁从后军奔来,便问何故。禁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
夏侯惇猛省,即回马令军马勿进。言未已,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火而走。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不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得知刘备不断扩充实力,曹操派遣夏侯惇、李典等人率部十万向新野发动进攻。诸葛亮随即调兵遣将,命关羽和张飞分别在豫山和安林一带埋伏,关平和刘封在博望坡后潜伏,要命赵云为先锋诱敌。战事打响后,赵云按照诸葛亮的战前部署,佯输诈败,将夏侯惇等人诱至博望坡,关平和刘封放火,关羽和张飞杀出,将夏侯惇击败。至此,诸葛亮也取得了出山后的之一场胜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不计其数”,意为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杂识别集下·襄阳始末》中的“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小说中提到的这场博望坡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但时间及参与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按照《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这场战斗发生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当时,荆州牧刘表派遣刘备进军博望坡,与曹魏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交战。该传称:“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而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得知,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年底。故此,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与诸葛亮并无关系。而在小说当中,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故意将此战的时间推后,并将真正的指挥者刘备改成了诸葛亮。
小说中的这个故事情节中还有一处只得注意,那便是张飞刺死的夏侯兰。此人不仅是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赵云的同乡。《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称:“(夏侯)兰是(赵)云乡里人,少小相知。”此人的结局也并非如小说所言的死于张飞的枪下,而是在战斗中被俘。赵云得知这一消息后向刘备求情,刘备不但没有杀死夏侯兰,还将其任命为军正,负责军纪的执行和监督。不过,自从夏侯兰归顺刘备后,此人的事迹便不见于史籍,也不知道他的最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