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没钱没有背景的 他是怎么做到10年升10级的
对曾国藩升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都说“朝中有人好办事”,曾国藩家三代都是农民,在朝中压根就没后台。要说钱更是没有,连他进京考试的路费20吊钱,都是借他舅的。初入官场的楞小伙曾国藩,只用了10年就连升10级,从7品翰林院检讨,做到正二品礼部侍郎。
曾国藩凭什么创造了,道光朝升官的火箭速度?
靠的都是他的博学多才,刻苦努力吗?
肯定不全是,甚至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贵人提携。而他对贵人的明智的态度,才是他火速升迁,又安全着陆的奥秘。
这其中的奥妙看起来很简单,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同时代的龚自珍,论才学不比他差,出身也比他好,可在官场打拼了20多年,还是个七品的小京官,最后对官场失望辞官回乡。
说到曾国藩的贵人,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时任军机大臣穆彰阿。
穆彰阿是满人中少有的,进士出身的人,因此受到道光皇帝格外倚重。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年仅55岁授首席军机大臣。
穆彰阿擅长揣摩道光的意图,加以发挥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他把持朝考多年,门生故吏遍天下,朝廷官员也有不少投靠在他门下,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人称“穆党”。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27岁的曾国藩,第三次进京赶考,穆彰阿是总主考。
曾国藩只中了三甲42名,获得“同进士”出身。也就是不是进士,享受进士待遇。就和我们今天的事业编差不多。
曾国藩虽然天分不高,心气却很高,他认为“同进士”就和“佾生”一样,能进有“储相”之称的翰林院希望渺茫,以后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地方小官,沦为官僚阶级的更底层。如果参加朝考,却不能进翰林院,简直是奇耻大辱!
他垂头丧气,无心参加朝考,准备收拾行李回家。在同学的劝说下,才勉强留下来。并在一个同乡劳崇光帮助下,和穆彰阿攀上了关系。
劳崇光也是穆彰阿的门生,他知道穆彰阿这人虽唯性巧佞,但是十分爱才,就把曾国藩推荐给了穆彰阿。
在参加殿试完,曾国藩带着自己誊写的考卷,去拜见主考官穆彰阿,行了拜师礼。
之一次见面,他给穆彰阿留下了好印象。
曾国藩虽然穿着破旧,但步履稳重,举止端庄。穆彰阿一见便心生好感。
问,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氏?
他把自己家庭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个清清楚楚。穆彰阿一边听一边点头,看来此人不光长的实诚,说话也实诚,是个可以信任的人。
两人又探讨国事,谈到 *** 战争是主战主和,两人的想法竟出奇的一致。穆彰阿喜出望外,觉得曾国藩是门生中最有见地之人,将来的前途不可 *** 。
临走前,穆彰阿提议将曾国藩的名字,由“子城”,改叫“国藩”,取国家藩篱之意”,这已经把他看作自己的心腹。
这次拜访成了曾国藩飞黄腾达的起点。
曾国藩在朝考中的成绩,此时已经出来了,是一等第三名。穆彰阿特地把他的卷子调出来,拿到道光帝面前,大大夸奖了一番。
道光皇帝一看,这篇文章气势宏大,说理透彻,虽不是一等一的上佳之作,但好歹也要给穆彰阿一个面子。于是,朱笔一提,将其改为一等第二名。
曾国藩十分喜悦,看来有了靠山就是不一样。虽然他很看不惯,穆彰阿拉帮结派的行为。但他也明白,在腐败的朝廷,光靠自己的学识能力,没有高官在皇帝面前说好话,万万不行。自己的满腔报国情怀,要想有所作为,不得不走穆彰阿的后门。
怎样拉近和恩师穆彰阿的关系呢?
他想,送钱,送少了穆彰阿看不上,送多了自己还拿不出手。
对,送礼要送到人家心里去!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穆彰阿喜欢古玩、字画,尤其喜欢唐伯虎的画。
他隔三差五,就到古玩书画店里逛逛,希望运气好,能找到几件唐伯虎的真品。
不久,曾国藩被派到四川出差。他在一家偏僻的字画店里,发现了一把破旧的小竹扇。扇面上画了一只点了睛的小虾,正是唐伯虎的真迹,还是上乘之作!
按照当时的价格,至少要一万两银子。曾国藩讨价还价只用50两银子,就买了下来。
回到京城后,曾国藩迫不及待的,去拜见穆彰阿。他先送上了从四川带来的茶叶,穆彰阿连看也没看一眼,只是打着哈哈;“你真是太客气了。”等那把扇子递过来,穆彰阿打开一看,吃惊地站了起来:“这是唐伯虎的真迹,世上只有两把,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当他知道,这是孝敬他的,立刻眉开眼笑地吩咐下去:快炒几个好菜,今晚和国藩好好喝几杯!
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穆彰阿在皇帝面前,说了曾国藩不少好话,他的仕途平坦了许多。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穆彰阿在那么多考生中,看中了曾国藩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穆彰阿对曾国藩的提携,有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穆彰阿并不是一个贤良之人,而是一个以政见为标准站队的奸臣,他睚眦必报、排除异己。
在 *** 战争中,军机大臣王鼎向道光极力推荐林则徐,斥责穆彰阿,把他比作是严嵩,坚决反对议和、割让香港。眼看无论怎样劝谏,都无法让道光回心转意,王鼎不惜以死明志,自缢于圆明园。
虽然,穆彰阿在这次斗争中,暂时取得了胜利。但王鼎的死,让他意识到,作为满人的军机首脑,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反对他的势力暗潮涌动,尽管皇帝对他很信任,但他不能不巩固自己的势力,以压制这种挑战。
曾国藩身上的这三个特质,让穆彰阿觉得,此人也许可以为己所用。
有能力。虽然记忆力差,但理解能力、办事能力却很强。懂规则。爱读书,却不是酸儒。精通权谋和官场潜规则。尤其是送礼那一套,深得他心。无背景。是他最看重的,这样的人被关照,才有雪中送炭的感觉,才会对他死心塌地。两人的关系,在开始是比较融洽的。曾国藩刚进翰林院,因为性格原因,受到同僚的排挤。是穆彰阿替他说好话,才使曾国藩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
穆彰阿也对外宣称,曾国藩是自己的学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使曾国藩效忠于自己。
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曾国藩并没有和穆彰阿走得很近,只是保持正常交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藩的地位不断上升,他总是站在皇帝的立场,替皇帝分忧,,从来不参与穆党的政权斗争。
经过多次试探,穆彰阿彻底对他失望,并一心想要除掉他。
可谁知道,还没等他收拾曾国藩,自己先被咸丰收拾了。这个炸了他雷,是他自己多年前埋下的。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官商的 *** 走私,对中国的危害,被林则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上了一道著名的奏折,痛陈 *** 对中国的危害性。他的赤胆忠心,打动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光,被迫接受林则徐的建议,决定禁烟!
但是这个利益巨大的贸易,里面牵扯的利益千丝万缕。其中首辅大臣穆彰阿,一直靠庇护获得了巨额黑金。他痛恨林则徐夺了圣宠,又断了他的财路。表面上他不敢公开反对禁烟,暗地里却干了不少打击报复的坏事。
当英国侵略者挑起 *** 战争时,穆彰阿态度消极,反对自卫反击。英军在林则徐的地盘讨不到便宜,窜至江浙两地,多次击溃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军。每接到一次战报,穆彰阿就说:看,我说不要打吧!做当事后诸葛亮。
英军打到南京城下,直接危及到清朝的经济生命线漕运。穆彰阿看出道光,已经厌战、怕战,于是就让林则徐来背这个黑锅,强加给他“开兵衅”的罪名:今天这个严重后果,都是你挑起来的!他主张向英军求和,促使道光“罢林则徐,以琦善代之”。
林则徐、邓廷桢被贬伊犁。台湾抗战英雄姚莹、达洪阿被革职查办,都是被他陷害的结果。
道光帝正是在穆彰阿,不遗余力的劝说下,接受了英国侵略者的 *** 要求,更是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自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阁大学士王鼎,一直坚决反对、并严厉斥责这种卖国行为,最终悲愤的怀揣,弹劾穆彰阿误国的遗书,自缢于圆明园,以死明志!
穆氏一党,为了掩盖王鼎之死的真相,玩尽手段。
事发后,军机章京陈孚恩拿到遗书,穆彰阿命其将原稿销毁,伪造成不痛不痒的内容。
他拿假遗书,上报欺骗皇帝谎称:王鼎得暴病而死。
同时派人花重金,买通王鼎家属,威胁不得泄露实情。碍于穆彰阿势大,王鼎家人,只好默不作声。
当时的满城文武,和京城的读书人,对王鼎的真正死因,心知肚明。但都害怕得罪穆彰阿,甚至相互警告不要公开议论这件事。
穆彰阿的权势熏天,可见一斑。
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十年后,道光三十年(1850年),穆彰阿的“保护伞”道光皇帝驾崩。
作为议和派代表人物,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清算。因国家利益受损,朝廷的怒火也向他烧来。
刚刚登基的咸丰,对这个把持朝政多年的权臣,本来就有些厌恶。
现在为了笼络人心,咸丰趁机宣布:将他革职查办,永不续用。以此显示自己重振大清国威的雄心。
穆彰阿,知道自己树敌太多,担心继续留京,会受到皇帝和政敌的猜忌。接到圣旨后,他请求告老还乡,得到批准。
他带着家眷出了城门,见空荡荡无一人为他送行,心酸的回想曾经的辉煌,感叹世态炎凉。
行进间,马车停了下来,原来是曾经的学生曾国藩,捧着一杯酒,恭敬地站在路旁,为他送行。
穆彰阿百感交集,看着这个自己曾一心想除掉的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端过酒一饮而尽。
他这时才明白,曾国藩不拉帮结派,一心一意为皇帝分忧,是对的。可惜自己私心太重,宦海沉浮几十年,落得如此下场。
咸丰六年(1856年),穆彰阿郁郁而终,曾国藩并没有因此受到牵连。
看到这,也许你看出来了。不站队,不表明立场,不走太近,是曾国藩与权臣交往的三不原则。
曾国藩的这个原则,不但让他升了官,还保了命。
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统帅湘军,在湘潭打败了太平军。两江总督何桂清,驻扎常州,手里有几万人马,却贪生怕死,还打死了十几个跪在路边,阻拦他逃跑的当地乡绅。
咸丰帝闻听大怒,将何桂清革职查办,两江总督的位置空了下来。
曾国藩身份十分尴尬,以在乡礼部侍郎的身份,帮办团练,可是咸丰帝既不给权,也不给钱,完全由曾国藩自己筹钱来办军队。
曾国藩指挥不了地方官员,在物资军饷方面受牵制,急需这样一个官职。可因为咸丰皇帝对他不放心,连一个湖北巡抚的职位都不肯给,更别说两江总督了。
这时,另一个贵人出现了,他就是咸丰的宠臣肃顺。肃顺是朝廷宗室,很受咸丰帝的信任,在当时权倾朝野。
咸丰皇帝在曾国藩、胡林翼两人之间犹豫,由谁来代替何桂清的位置。肃顺果断推荐了曾国藩,说服了咸丰。
终于曾国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职位。
事后,肃顺特地曾国藩的好友胡林翼写信,希望他不要因为,没当上两江总督生气,还特地嘱咐让曾国藩看这封信。明摆着是拉拢曾国藩。
曾国藩见信后,明白是肃顺帮了大忙,对他感激涕零。他激动地想写一封感谢信,最后想想没有动笔。
有人表示不解,肃顺的权势在当时炙手可热,许多人巴结都来不及,何况他还帮了这么大一个忙,为啥不主动向肃顺靠拢?
仅仅过了一年,年仅30岁的咸丰帝驾崩,六岁的小皇帝同治即位。
不久,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发生政变,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被拿下。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
虽然,曾国藩和肃顺的私人关系,走得并不近。但是谁都认为,他和肃顺是一条线上的人。曾国藩见肃顺倒台,整日惴惴不安。
慈禧抄了肃顺的家,发现大量朝中官员写给肃顺的信,无非是阿谀奉承、联络感情。这些写信的人,唯独没有曾国藩。
慈禧称赞:曾国藩是之一正直的人。
于是曾国藩不但没受到牵连,还被重用,并成为慈禧最信任的人。
在曾国藩看来,政坛风云变幻,站队能使你升得很快,但随便站队也许,能让你死得更快。利用贵人,却不被贵人拖累,保持自己的独立,这个度还需要好好揣摩!
如果你喜欢曾国藩,喜欢历史,请关注我,看曾国藩系列文章
曾国藩7次考上秀才,27岁点翰林后,祖父告诫其父:不可靠他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