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死前的十一字遗言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忌惮这个学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伯温遗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洪武八年,曾经可与诸葛亮相媲美的神算子刘基,因感染风寒而一蹶不振,卧病在床。当朝皇帝朱元璋知道此事后,派遣身边较为信任的胡惟庸,让其率领御医前去给予刘基救治。可刘基在吃药后,不仅没有得到舒爽,病情反而越发严重。后来因“心灰意冷”而向皇帝致仕,以图告老还乡。
在回到乡间后,他已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便叫来二子交代遗言。这遗言是不是十一字我们无从考证,但当中的具体意思凝练成十一字便是:“子孙切记不可再去学神算”
刘伯温:历史上的才子,民间传说中的天神
在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刘伯温本就是玉皇大帝左侧的一位天神,拥有无边法力和神通,有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赞誉。后因民间战火四起,元朝统治者荒淫无道,所以带领龙的九子下凡,帮助朱元璋多去江山,稳定人间大鼎。
其实这些神话传说都是人们对刘伯温的一种过度描写,其中本质还是因为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导致了民间有很多人对其展开了各种各样的个人崇拜。因此,本身就是才子的他,再经过人们的个人崇拜,就渐渐将刘伯温神话,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神仙、天神。
刘伯温留下这“十一个”字的内心活动
刘伯温被朱元璋欣赏,本就是因为他对于“神算”类技术的把握,对于治世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再加上此人性格正直,无结党之心,故而在早期被朱元璋好生喜欢。
但朱元璋的喜欢是在能够驾驭住此人的前提下,毕竟不是每个术士都会像诸葛亮对刘婵那样仁爱和上心,身为将逝君主的朱元璋,所担心的是在自己去世后,自己的接班人能不能将其也牢牢地驾驭住。他担心北魏朝廷“司马家族篡权”的事情再度发生,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会被别人不费吹灰就吞并掉。
尽管,刘伯温的才华和学识是朱元璋欣赏他的一个点,但这个点,却在后来成为了朱元璋以及其庞大家族所忌惮和害怕的那个点。刘伯温知晓经世之道,所以早早就猜出自己的长处,可能往往就是要自己命的利刃,为了保全子孙的安慰,为了避免他们遭遇不必要的杀身之祸,刘伯温才告诫他们一定不要再去学习这些“神算之学”,防止在后来遭受灭顶、灭族之灾。
朱元璋为什么会忌惮刘伯温的“学问”
封建社会之所以叫做封建社会,除了制度上的掣肘外,在思想上也是极度死板不灵活的。他们相信经验的一成不变、相信鬼神之说。即使这个人是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也难逃该虑,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积淀、一种文化,然后深远持久的由最初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传给了自己的子子孙孙。
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都会认为,能够掌握“神算”类学问的人,都是很厉害的,而这样的一种厉害,在平民眼中是崇拜,是佩服,可在皇帝眼中便是隐患、是害怕。他们害怕此人的能力会在某一天推翻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害怕自己的子孙也受到这股量的吞噬,为了能够让大明王朝如日中天,为了子孙能够彻底压制住和掌控住这些臣属。
刘伯温其实一早就已经感受到了危机,例如胡惟庸带御医给其送药,吃后感觉不适找到皇上诉说,皇上的态度居然是冷漠和客套。所以,由此来看,刘伯温也是从这里感受到了一股不寒而栗的危机,故此在回到家乡后好生叮嘱他们。
所以,朱元璋的忌惮,是一种对其能力的忌惮,是一种封建思想、思想束缚下的担心。
刘伯温的此举是多此一举吗?
刘伯温的做法当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比别人多想了很多步。他伴随朱元璋身边多年,自然通晓朱元璋的脾气,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担心的方方面面,故而将自己唯一对其有威胁的东西主动剔除,防止子孙在日后会被该“学问”所反噬。故而刘伯温的此举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走一步想五步的体现。
刘伯温孩子在明朝后期是否安然无事?
刘伯温死时留下了两个儿子,他们一个是长子刘琏,一个是次子刘璟。刘伯温可能本以为抛弃了“神算之学”,并勒令子子孙孙不许去碰,就能够防止自己的子孙会遭遇危险和危机,可他的两个儿子并没有能够幸免于难。
长子刘琏在后来因为与胡惟庸一党不和,故而在后来堕入了井中,就这样淹死了。大儿子确实没有死于皇权,可是却死在了潜在政敌胡惟庸的手里。
次子刘璟活的比哥哥稍微长点,度过了洪武、建文,迎来了永乐登基。可是因为性格过于刚烈,直击明成祖篡位的事实,导致他死在狱中,含恨而终。
他的两个儿子虽然因为父亲的做法,逃过了朱元璋的清算,但在最后还是没有幸免一死,实在是令人叹息不已。
虽然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没能够活过永乐朝,刘家也一直蒙羞,但在大明世宗嘉靖帝时,事态发生了反转。因为当时有个刑部侍郎是刘伯温的同乡,可能在少时也是刘基的小迷弟,所以敢于抓住恰当的时机向朱厚熜建议让刘伯温配享太庙,世宗便答应了。也正是因为刘伯温在后来的明朝中,慢慢被人们所重视,故而其九世孙在后来被重新启用,担任了大明朝的武职职务。
虽在后来,刘伯温的儿子们并没有逃过杀生之祸,但最起码没有像蓝玉、胡惟庸以及李善长之辈那样,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掉了所有“道行”。虽然在刘伯温时,刘家在大明中的地位已经不比当初,但是兜兜转转还是被后主恢复了名誉,恢复了往日的荣耀,其子孙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