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朱松是什么身份?明朝唯一没有就藩而葬在南京的亲王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韩王朱松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除长子朱标册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年幼未封外,其余24人均或封亲王。24人中1人早夭(赵王朱杞),1人晋升帝系(燕王朱棣)。剩余22位亲王中只有1人没来得及就藩就不幸去世,死后葬于南京,也没有迁葬到其封国。这位亲王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朱松。
韩王朱松生平
册封韩王,明太祖经略辽东的重要棋子
朱松,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5月23日,母妃周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册为韩王,封国在辽东开原。当时的辽东刚刚平定不久,朱元璋认为只有辽王一位亲王坐镇还不够。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五月,设立韩王府护卫为开原中护卫。兵部认为开原乃肃慎、渤海、东夷之地,韩王既然出镇此地,其护卫宜改名为安东中护卫。而朱松的弟弟朱模封沈王,封国在沈阳,沈府护卫则是沈阳中护卫。朱元璋一口气派三位亲王坐镇辽东,对于辽东的经略意图非常明确。可以说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靖难之役,等朱松、朱模两兄弟就藩之后,明朝对于女真各部的控制力将大大增强。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三月,朱元璋又让朱松、朱模两兄弟前往秦王、晋王、燕王、周王、齐王所在封国省亲。朱元璋这样做的考虑非常深远,因为日后韩王就藩之后,免不了要和几位戍守边疆的兄长联合作战。但是各位兄长早已就藩,老朱生怕他们兄弟间关系生疏,这才特意安排这次探亲之旅。
另外由于路途遥远,朱元璋生怕二王在途中放松学习,特意安排一名翰林编修和一名王府纪善,沿途负责为二王讲解经史。此外二王在途中的饮食起居,安全保障也都有专人负责。两人从南京一同启程,到宿州分道而行。
韩王由周历秦、晋抵燕、齐。沈王自齐历燕、晋抵秦、周。皆至秋八月而还。—《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二》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为了为韩王和沈王就藩做准备,韩府、沈府护卫官军先期往东胜立卫,特置安东、沈阳二郡牧千户所以隶之(东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部偏东)。到了九月份,朱松还收获了为人父的喜悦,他的长子冲(火字旁加或)出生。
闲居京师,明太宗改变祖制的牺牲品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由于朝廷暴力削藩,导致韩王朱松的四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经过三年的靖难战争,南京城被朱棣攻破,朱允炆在皇宫奉天殿自焚。
朱松和在京亲王一起尊四哥为新皇帝。作为回报,朱棣回赐了韩王大量的黄金、白金以及绫罗绸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韩王长子被册为韩世子,第二子受封襄陵王,第三子受封临汾王。
由于朱棣是造反起家,一来全国政局尚不稳定,二来他也担心亲王就藩之后会给朝廷造成威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韩王在内的在京亲王都没有就藩。诸王年少,在京闲居无聊,由此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在永乐四年二月,韩府长史司典簿魏居敬就犯了夜禁。虽说朱棣下令特赦,但是吏部官员就此上书,认为“在京各王王府官,坐食俸禄,闲暇无事,致多纵肆,宜改用之。”朱棣也认为王府闲散官员太多确实也是问题,除了长史、纪善、教授、伴读等必不可少的王府官员,其余像审理、奉祠、工正等官就暂时遣散回乡,等亲王们就藩的时候再行召用。
不幸的是朱松没有等到就藩那一天,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10月30日,韩王朱松去世,享年28岁。《明太宗实录》对韩王的评价是:“王聪明有机辩,通知古今,恭谨事上,未尝有过。”对于弟弟的去世,朱棣辍朝三日,赐谥曰宪。又因为韩王没有就藩,特令茔葬安德门外,恤典特厚。
韩宪王身后事
改封平凉,朱松诸子凄凉上路
朱松去世时长子韩世子年仅11岁,次子襄陵王只有7岁,第三子临汾王已经早夭,永乐年间出生的第四子朱冲烋才只有3岁。兄弟三人父王早薨,自己又年幼,算得上是孤苦伶仃。好在四伯朱棣没有忘记他们,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月,15岁的韩世子袭封韩王。
朱冲(火字旁加或)袭封韩王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对韩王兄弟的重视,朱棣还经常让他们代替皇太子朱高炽接待部分来京朝见的亲王世子。比如永乐九年十一月代世子朱逊煓来朝之时,韩王兄弟就奉命在王府宴请朱逊煓。十二月晋世子朱美圭来朝,又是韩王负责招待。从这一点说,也是朱棣给予兄弟朱松更大的关照,让所有人都知道虽然韩宪王已死,但他的子嗣在皇帝面前依然很受重视,相信没有人敢怠慢嗣韩王兄弟。
朱棣驾崩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封韩王四弟朱冲烋为乐平王。韩王兄弟则从南京赶赴北京朝见新皇帝,并献诗称颂皇帝恩德。朱高炽龙颜大悦,以韩王兄弟诗文示侍臣曰:“韩王兄弟文词皆有可观,亦其资性聪敏,务学所致。王者之学虽不在文,然能留心于此,不役志于他,斯亦可尚。”另外韩王封国由开原改平凉,《明史》给出的理由是:“时弃大宁三卫地,开原逼塞不可居。二十二年改封平凉。”可惜了太祖朱元璋当初的设计,结果一番折腾之后辽王、韩王、沈王都没能留在辽东。
由于仁宗做皇太子的时候长期在南京监国,和韩王兄弟接触频繁,双方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仁宗赐书韩王,让他们兄弟三人以四月下旬之国平凉。对此这位堂兄解释道:“兄初意欲贤弟及秋之国。今思若俟秋行,迨各始达西土冰寒,百事难为,殆非初到者所便。不若以四月下旬启程,虽道途触热,若从容而行,可以无虑。”意思就是皇帝本来打算让韩王秋天启程,但又担心他们到达封国已经冬天。平凉气候寒冷,恐怕兄弟三人难以适应,因此让他们四月份出发,虽然天气热一点,但可以有一个比较长的天气适应过程。
可惜仁宗在写信后两个月就驾崩,新继位的宣宗朱瞻基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韩王以“封国平凉资用未备,居室未修”的理由,请求改国江南,宣宗一口回绝。宣德三年,韩王再次上奏称“禄米不充于用,军校以道远多逃亡。”希望改封长沙,宣宗再次予以拒绝。
王妃去世,朝廷吝啬不允合葬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正月,距离朱松去世44年侯,原配冯氏去世。王妃去世,按理应与亲王合葬。但朱松墓在南京,将冯氏的棺木从平凉运往南京耗费巨大,因此时任韩王朱徵钋请朝廷量赐人力,送自己曾祖母到南京附葬曾祖父韩宪王坟墓。
刚刚发生土木堡之变的明朝百废待兴,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来往韩王这样的旁系宗室服务。因此景泰帝朱祁钰以“路远人难“为由,让朱徵钋将其曾祖母韩宪王妃就于平凉安葬。可怜的韩宪王青年早逝,本身坟墓在南京,子孙后代却远在平凉。逢年过节连个上香的人都没有,王妃死后还不能合葬,就此孤单了600年(当然朱松长女荣河郡主的夫君王荣一直留在南京,为岳父朱松守护坟园,但王荣死后朱松也就彻底孤单了)。
结语:1966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位于南京市南郊韩府山一带的韩宪王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中出土的墓志基本印证了史书上对于朱松的记载。除了朱棣的辍朝时间根据墓志为五日而非三日。韩王的死因是:“今年冬,王忽染疾,不数日,疾甚,竟致不起,时十月三十日酉时也,享年二十有八。”另外韩王实有子五人,第二子早卒,因此史书未予记载。这位韩王虽然终其一生也没有就藩,但他的子孙后代却在平凉城和大明王朝共始共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