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隋朝名将杨素在行军打仗时,时如何让士兵慷慨赴死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26)290

说到古代打仗,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古代行军打仗时,如果统帅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需要几个士兵羊入虎口前去送死,一般是怎么跟不下沟通的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过显然是以现代眼光看待古时的军队。在古代的绝大部分时期,当军队体制还维持正常的情况下,统帅即使让士兵去送死,既不需要沟通,更不需要解释,下命令即可。当然,当代的军人也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过跟古代相比还是人道了许多(套路更多。。。。。。)。

如果不信,我们看看隋朝之一名将杨素的做法。

隋朝名将杨素在行军打仗时,时如何让士兵慷慨赴死的?

相对于唐朝,隋朝的存在感较低,但这并不能掩盖隋朝军队的强大。想当初,一度横据北方、拥有铁骑数十万的巅峰突厥,也成了隋军的手下败将。

隋朝有四大名将,分别是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其中,杨素是毋庸置疑的头牌。

他历经两朝四帝,南征北战、屡破强敌。在北周时期曾大破南陈军队,俘虏陈朝名将吴明彻;隋朝建立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以大将军身份参与镇压尉迟迥,担任行军元帅之一平定南陈,以行军总管身份率军镇压江南叛乱,以骑制骑、以少胜多、打哭突厥达头可汗(真的是打哭,后文会提到)……

更牛的是,杨素不单是一个武将,人家还是一位名相。公元592年起,他担任尚书右仆射,与左仆射高熲共同执掌朝政(隋朝以左为尊。高熲被废后,杨素升任尚书左仆射),为杨坚开创开皇之治立下汗马功劳。

隋文帝、隋炀帝在位期间,杨素都是朝廷的头号宠臣,“其弟约、从父文思、弟文纪,及族父异,并尚书列卿。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子弟、亲戚,即使没有任何功劳,都能位至刺史。

隋朝名将杨素在行军打仗时,时如何让士兵慷慨赴死的?

因此,如果要在历史上找个“人生赢家”的模板,毫无疑问,杨素就是。(当然,杨素有很多毛病,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笔者改日另写)

而杨素的崭露头角,靠的不是贵族身份,而是实打实的战绩。他的打仗风格让人印象深刻。

杨素驭军严明,“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犯事斩立决、绝不法外开恩。每次打仗前,他干的之一件事,不是鼓舞士气,而是杀人。

开战前,他会专门寻找部下将士的过失,触犯了军令的一律斩首。动辄数十、上百人被杀,血流遍地,围观者战战兢兢,杨素本人却脸不变色、谈笑自若;

开战后,无论对方多少人,杨素只派一两百人迎战;要是赢了就罢了,如果输了,活着回来的全部当阵斩首;随后略增加人数,派两三百人继续上,如此循环……

因此,在这种残暴的制度下,杨素的部下每次打仗都抱着必死之心,丝毫不顾忌自己的性命。这也是杨素战无不胜的秘诀所在。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将士们为啥愿意待在这么凶残的将领手下?这就牵涉到杨素的一个优点。“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意思是说,跟着杨素打仗,再微不足道的战功都会被如实记录在案,回师后论功行赏;跟着其他将领则完全相反,很有可能立了大功却被文官抹掉。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杨素成为战无不胜名将的原因:严明军令、公正公平,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因此将士们愿意为他拼命;再加上他本人熟练兵法、足智多谋,临阵随机应变,所以善于打胜仗。

隋朝名将杨素在行军打仗时,时如何让士兵慷慨赴死的?

跟着这位“凶残”但卓越的领导,若不守规则、胆小怕死,极有可能会被军法处置,但赢了一定会劳有所获;

跟着一些和善的领导,平日里压力可能没那么大,但在战场上胜率可能低了许多,要么惨死在敌人手中,要么灰溜溜的大败而归,丢人又丢命,何日才能出头?

这里有个实战案例。

公元599年,得知突厥将大举南侵,隋文帝派高熲、杨素分兵迎击。开拔不久后,杨素军与突厥达头可汗部遭遇。

当时的突厥军队全是骑兵,隋军则多是步、骑混合,还带有大量辎重。因此,以往两军交战时,出于对敌人骑兵冲击的忌惮,隋军将领普遍采用战车、骑兵、步兵混搭的办法,结成方阵迎敌;外围还大量设置鹿角(即朝外带尖的木桩),骑兵则留在阵内伺机而动。

因此,当与达头可汗不期而遇时,隋军各部立即按常规套路布阵迎敌。杨素却不以为然:“这种阵法只能自守,无法破敌”,他随即下令所有队伍都撤去军阵,让骑兵顶在最前排,摆出与突厥人对冲的架势。

而这种暴兵对冲的打法,是马背上的突厥人最喜欢的。因此,达头可汗看到隋军变换阵型后,高兴得下马跪拜苍天:“感谢上天,赐给我这等大好时机!”其后率领十余万骑兵直扑隋军。一时间,万马奔腾、地动山摇,突厥铁骑如洪水般向隋军涌来。

隋朝名将杨素在行军打仗时,时如何让士兵慷慨赴死的?

但隋军丝毫不慌,将领周罗说:“敌军阵形不整,请求进攻。”得到同意后,他带着精锐骑兵迎战,杨素则指挥大军跟进。

如果说突厥是狼,那么杨素的隋军就是虎。双方硬碰硬后,突厥人被打的溃不成军,达头可汗身负重伤、落荒而逃;侥幸没死的突厥残军,则号啕大哭、分头逃命。

这次战斗,将突厥人引以为傲的骑兵羞辱得体无完肤。杨素军队的彪悍,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在古时打仗,别说让几个小兵送死,就是让成建制的部队去,厉害的统帅照样有办法。商量、沟通?不存在的,若一支军队沦落到这个地步,那离败亡也不远了。

当然,杨素代表的指挥官只是一种流派,还有一种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类型,比如战国军事家吴起,楚霸王项羽。不过,无论哪种方式,严格的纪律都是必须的前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2/38467.html

“隋朝名将杨素在行军打仗时,时如何让士兵慷慨赴死的?” 的相关文章

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李世民为何要这么做?

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李世民为何要这么做?

李世民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李世民想把自己16岁的小女嫁给年近花甲的尉迟敬德(尉迟恭),正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一出?答案是肯定的。这件事言之凿凿,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都有详细记载。有人会说,李世民是不是老糊涂了,自己贵为九五之尊,女儿乃...

李绅的早年生活怎么样?坐上高位的他有何变化?

李绅的早年生活怎么样?坐上高位的他有何变化?

李绅,出生于官宦之家,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一、出身单亲家庭,李绅年轻时期在温饱边缘挣扎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的名字叫李绅。这首诗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要节约粮食,体谅...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出手救人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出手救人

还不知道:关羽败走麦城,曾路过马超封地,为何马超却不出手相救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的名将里,关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可惜他虽然威风了半辈子,最后的结局却不大好,晚年败走麦城,最后在临沮这个地方被杀了。可能有的朋友就会问,临沮不是马超的底盘吗?他怎么不救救关...

项羽死后刘邦为什么会大哭 刘邦此举有什么用意

项羽死后刘邦为什么会大哭 刘邦此举有什么用意

还不知道:项羽自刎后,刘邦却为他大哭不已,到底是惜英雄,还是收买人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遭围堵,遇到旧时吕马童,说道:“我听说刘邦重金悬赏我的脑袋,你是故友,我便送你了!”说罢,自刎而死。但奇怪的是,一心希望项羽死的刘邦,却哭了起来。...

三国时期曹仁与关羽二人相比,谁的实力更强?

三国时期曹仁与关羽二人相比,谁的实力更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曹仁是曹魏宗族大将,也是曹操最倚重的大将之一,正史的曹仁,有勇有谋,善于用兵,不仅武力值很高,谋略上也很出众。并非像演义中所说的是经常打败仗的无能之辈。曹仁曾在江陵打败周瑜数万大军,亲自冲入吴军重围,勇不可挡;在潼关打败马超,取得大胜;然而,曹仁...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250年—280年3月23日),字士仁,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次子。陆机、陆云之仲兄。生于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天纪四年(280年),晋伐吴时战死,年三十一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集》一卷,已亡佚。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生卒年不详,字世英,丹阳郡秣陵县人,交州刺史陶基之子,三国时期东吴及西晋初年将领,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璜本人曾历显位,因为其父曾任交州刺史,故陶璜也十分熟悉当地的情况。263至271年东吴与西晋在交州一带爆发争夺交州地盘的战争,陶璜被任命为统帅,...

项羽兵败逃往乌江 项羽不选择这个地方又会怎么样

项羽兵败逃往乌江 项羽不选择这个地方又会怎么样

对项羽兵败下垓时,在四面楚歌中,如果不选择逃往乌江,结果会怎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项羽在兵败下垓时,在四面楚歌中,选择逃路就很值得商榷。首先,他选择的逃跑时机让人看不懂。当时楚军连战连败,而且又在汉军主导的四面楚歌声中,动摇了军心,但是楚军此时好歹剩下四万左右军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