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26)320

你知道杨慎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杨慎,明代文学家,又称用修,号升庵,与徐渭、解缙并称为明代三才子,此中又以杨慎居首,后世更是尊其为“明代文化巨人”!

说到杨慎,或许知者甚少,但如果读过三国,一定会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开篇词,名作《临江仙》,便是杨慎之作,因毛宗岗父子录为《三国演义》的卷首而天下皆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随着三国被搬上荧幕,这首词也被谱上了曲,经过音乐家杨洪基的演绎,字词间气概非凡,气度之豪迈豁达让人经久不忘。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再说回杨慎,生在官宦之家,家境优越,自幼聪敏好学,十多岁便能文善诗,被时人称为神童,二十四岁便高中状元得皇帝赏识委以重任,后半生勤著述,工书文,在经文史诗曲等皆有著作传世,其才学博观古今数百年罕有。

蒋冕在《国朝献徵录》中有评价:

用修之博,何减古之苏颂乎!

简绍芳在修订《升庵先生年谱》时亦有评:

公颖敏过人,家学相承,益以该博。凡宇宙名物之广,经史百家之奥,下至稗官小说之微,医卜技能、草木虫鱼之细,靡不究心多识。

《明史》中亦有定论: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之一。

纵然怀有经纬之才,可古之文人,但凡有大智慧者,能一生平坦顺畅的人似乎少之又少,暂不说其他,明代三才子另两位,一生何其坎坷:

解缙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早年中进享尽荣光,更是主持修撰《永乐大典》,可他的后半生却极尽凄凉,仕途上几起几落,47岁便冤死雪地,让人不胜唏嘘。

徐渭,更不必多说,早年连举不第,家道中落,一生落魄流离,晚年更是潦倒困顿,孤苦而亡。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而杨慎,相较前两位,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早年入仕并没有享受多少好日子,便因一场纷争牵连,流放滇南终不得还: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杨慎最终在凄苦困顿中身逝异乡,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那首《临江仙》或是杨慎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官宦世家,少年大才

1488年十一月某日,杨慎生于北京孝顺胡同一处官宅之内,其父杨廷和时为武英殿大学士,供职翰林院,官位不算太大,却也在学术界颇有地位,不但诗文功夫了得,兵法韬略财务政事皆有见地,举手投足都是名士风范。

更值得一说的是,这杨廷和自小便才情不俗,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入仕以来,可谓青云直上,杨慎出生之时,杨延和正处于事业极速上升期,可以说,杨慎的人生路会因为杨延和而变得格外轻松。

幼年杨慎,可以说是极好的继承了父亲的优点自幼聪慧好学,又得利于原生知识家庭的滋养,杨慎得到了极好的家庭教育,据《明史》中记载:“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时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名句,又拟《过秦论》,其祖父看后大喜,将之与贾谊相提并论。十三岁时,已经频有诗作闻世,一首《黄叶诗》更是让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一时之间传为美谈。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金科及第,早年入仕

像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杨慎走上了科举仕进之途。

1507年,他回乡参加乡试,考官惊为奇才,给了他之一名的成绩。次年,乡试选 *** 的人才都得去京城参加会试,杨慎虽被考官列为首选,却因烛花不慎烧坏试卷,意外落榜。

1511年,在京24岁的杨慎再次参加会试,名列第二,在随后的殿试之上,杨慎交出的答卷被阅卷官李东阳、杨一清等人誉为“海涵地负”,正德皇帝亲自宣布他为殿试之一,独占鳌头。

金科及第状元郎,何等风光,自此,杨慎供职于翰林院踏上了明朝政治舞台。

自中状元后,杨慎一直在翰林院充任修撰、经筵讲官等职,不仅与之一流的学者交流切磋,还有机会出入皇家秘阁,看的书越来越多,杨慎便愈加博学,各方知识均有涉猎,且天赋极高,有过目不忘之能,这对日后杨慎编书著论奠定了厚实的学术基础。

一次,正德皇帝朱厚照对星宿名“注张”有疑问,派人来翰林院问,大家都愕然无言,唯有杨慎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说“注张”其实就是“柳星”,举出《周礼》《史记》《汉书》上的相关记载一一说明。

另有一次,湖广少数民族的土官进贡,说自己来自“水尽源通达平长官司”。有人以为“水尽源通达平”是三个地名,杨慎则取《大明官制》为证,指出这是一个6个字的地名。

杨慎博学之名在朝堂人尽皆知,众多学士也慕名前来讨教。

吏部考核时,对他的才华、品德给出了极高评价,称他“文章克称乎科名,慎修允协乎名字”,意思是说他的文章与状元的名声相符,他的品行也与他的名字相称。翰林院是明代朝廷的“智库”,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如果不发生意外,才华横溢的杨慎,早晚也能像父亲杨延和一样入主内阁,位极人臣。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正直有为,祸福相依

可似乎,杨慎的政治生涯从一开始便不那么顺利,一身才气,又极有政治抱负的杨慎,多少有一些桀骜和孤高,初入仕的杨慎,因为博闻强识而受到器重,随后又近言上谏,直犯逆鳞。

要知道,古代文人为官,一大共性便是如此,为人臣子而太过刚直,往往便祸福相依,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做官没多久,杨慎看明武宗朱厚照整天游玩嬉戏、亲近佞臣,不理朝政,心里压抑不住愤怒,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直言指责朱厚照“若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则必有意外之悔”,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

可武宗根本不放心上,或许碍于其父杨延和的面子,也没过多怪罪,《明史》记载:

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

杨慎气愤不过,便称病告假,辞官故里。

正是在告辞的这段时间,杨慎认识了黄娥,也就是他的妻子。

黄娥是当时有名的女文学家,尚书之女,自幼博通经史,能诗文,擅书札,《明史》有传,后世更是将之与李易安相比较。名门闺秀,和杨慎可谓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1519年,两人顺利完婚,婚后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滨过着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的甜蜜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后来杨慎流放外地,黄娥也相依相随,伉俪情深,传为美谈。当然,这些也都是后话。

复官回京,卷入纷争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未留下子嗣,张皇后及杨慎父亲杨廷和商议,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于是年仅15岁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皇帝位。

朱厚熜即位后,授杨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杨慎回到京城复官,成为了天子的老师。

而世宗即位不久,杨慎的父亲杨延和便上书致仕,退休之后,还时常嘱咐杨慎:万事深谋远虑,处处小心谨慎。

细细思考这番话,却暗含深意,杨延和官场沉浮数十年,早已对帝皇之心揣测的明白,他十分清楚,朱厚熜摆脱了自己多年的束缚,他的儿子如果还想像他一样恐怕不会得到朱厚熜的青睐,反而会引火烧身。

果然,朱厚熜年满十八掌握政权后,就开始提拔忠实于自己的强兵猛将,桂萼和张璁首先受到重视,再加上这二人,十分会给朱厚熜拍马屁,使得他根本离不开这两个马屁精。

而杨慎,却几乎没把父亲的嘱咐放在心上,他经常利用给朱厚熜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朱厚熜,杨慎虽然是自己的老师,可自己毕竟是一国之君,君臣有别,长此以往,朱厚熜自然对杨慎心存不满。

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这也为之后的“大议礼”纷争埋下了伏笔。

“大礼议”这事,其实是皇帝折腾起来的。朱厚熜下诏礼部,命令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在人伦的角度,这无可厚非,可对于帝族礼制上却不合乎规矩,本就是相悖之事,诏令一出便引起群臣讨论,一致认为嘉靖帝应称正德皇帝的父亲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也就是说,嘉靖帝得管伯父叫父亲,而把亲生父亲当叔父。

这可惹恼了皇帝,迫于礼制,只能和各路大臣慢慢商议,最后干脆说自己要“奉母归藩”,群臣不得已,只好让步,同意追尊兴献王、妃为兴献帝、兴献后,但在父母的称呼前须加“本生”二字,并且仍然坚持让嘉靖帝称伯父为“皇考”。

“大礼议”的争论延续了好几年,以张璁、桂萼为代表的少数官员主张礼顺人情,站在嘉靖帝一方,这场争论变得更加激烈。200多名官员上了80余道奏疏,抨击张璁揣摩圣意;杨慎等36位翰林联名上疏,称耻与张、桂二人同列,以集体辞职表示 *** 。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杨延和早早致仕,躲开一劫,而一片丹心的杨慎,却深陷风暴旋涡。

这年7月,嘉靖帝一意孤行,正式下诏称兴献帝为“恭穆皇帝”,朝臣抗争不从。杨慎据理而争:“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229位大臣集体跪在左顺门,哭声直达内廷。嘉靖帝大怒,群臣陆续散去,却仍有过半在场,皇帝遂下令将尚在场的134人全部下狱,当场杖毙16人。

过了几天,嘉靖帝仍然余怒未消,认为“杨慎、张原等欺慢君上,震惊阙廷”,再命杖打那天撞门的人,将张原当场杖毙,杨慎等杖后“永远充军烟瘴”,其余削籍为民。

这场“皇权”和“相权“的角力历时四年,终于以“皇权”的绝对性胜利拉下帷幕。

对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当时及后世史家也莫衷一是。杨廷和、杨慎父子在“大礼议”之争中的立场,纵有可议之处,却也难掩其拳拳之忠、铮铮之骨。

流放滇南,撰文著述

三十七岁的杨慎,成为了一个终身流放者。

但丁《神曲》的开篇,有几句诗,来形容此时的杨慎恰如其分:

在人生旅程的中途,我迷失了方向,离开笔直的道路,醒来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在黑暗的森林里。

这年冬天,带着满身杖伤的杨慎,由夫人黄峨陪护从潞河买舟南下,经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来到湖北江陵,杨慎在此与妻子黄峨告别,只身一人前往云南,临别之际,杨慎填写了一首《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滇南环境恶劣,地处蛮荒,入滇后杨慎曾先后居住永昌、安宁、大理、昆明、高峣、临安(今云南建水)等地。他在云南四处游历,但并没有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游魂;他虽然被逐出朝廷,充军边地,但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不想闲度日月,成为“天地之蠹”,从踏上谪戍之途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创作与著述,之后在滇30多年,他读书著述始终不辍,“平居口不绝吟,手不释卷”,上探坟典,下逮史籍,稗官小说,百家九流,无不究心。众多文述也多是在这个时期完成,如《云南山川志》、《南诏野史》、《六书博证》等。

而杨慎最让人敬佩之处却是他始终保住了自己的尊严,他从未把自己当做是有罪之人,尽管内心非常痛恨朱厚熜,但死也不敢公开指骂,只是说:“贬谪我根本不是英明君主的意愿”。

他一直盼望能够被赦,他在诗中颇为自信地写道:“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可后来六次大赦,却均未惠及杨慎。

江花江草每年同,君不见,憔悴已成翁。已消湖海元龙气,只有沧浪渔夫心。

岁月消逝无声,足以磨平一切,包括深植于心的一腔抱负。

有家难归,黯然离世

漫长的30年过去,杨慎已经双鬓斑白,却还是没能等到朝廷的宽恕,千里之外,夫人黄娥依然翘首以盼。

千里有家归未得。可怜长作滇南客。愁见陌头杨柳色。伤远别。多年故国曾攀折。望断乡山音信绝。那堪烽火连三月。夜夜相思头欲白。心似结。五更梦破闻啼鴂。——《渔家傲》

1552年,65岁的杨慎在朋友的周旋下借兵役之名回到四川,没过多久,便又被巡抚下令将他“械押”回永昌戍所。古稀之年、多病之身,仍不容于朝,杨慎悲愤交加,彻底绝望:

东西垂老别,前后苦寒行。旅鬓年年秃,羁魂夜夜惊。春鉏胸内贮,石阙口中生。读书有今日,曷不早躬耕?——《七十行戍稿》

早知道读书的下场是这样,还不如在家种地,一个天性孤傲的读书人要有多绝望,才有这样的感慨?

被押回云南不久,杨慎卒于永昌佛寺,享年73岁。

1560年冬,杨慎附葬于父杨廷和墓旁。

七年后,明穆宗即位,为“大礼议”诸臣 *** ,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明熹宗时期,又追谥‘文宪“。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纵观杨慎这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春风得意,如日中天;后半生触犯龙颜,流放滇南。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是非成败转头空。然而,他依然是那个杨慎,那个禀性刚直、博览之一的杨升庵。某种程度上,贬谪云南也成就了他,在云南的三十余年里,他博览群书,才能有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

而在最后的时光里,杨慎早已放下往事,种种不甘也随着生平抱负一同消散,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写下一篇《自赞》,总结自己的一生:

临利不敢先入,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遭逢太平,以处安边,歌咏击壤,以终余年。天之顾畀厚矣,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

经历过人生穷达荣通的杨慎,自觉上天待己不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自由被剥夺,可精神不倒。

杨慎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诗意与尊严。

他盼归却从不乞饶,他倒在宦途却在文坛屹立,在蛮荒之地开出文明之花。

纵然,前半生的杨慎才名双收,可他生命的重心却在后半生,梭罗有一句话,也可形容杨慎:

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诗意而又神圣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12/38497.html

“杨慎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如日中天,后半生流放滇南” 的相关文章

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琊郡阳都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诞在仕途中几经沉浮。嘉平三年(251年),迁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受封山阳亭侯。带兵攻打东吴,失利于东兴之战。后配合大将军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

万历帝在位时间有多长?他不上朝的原因是因为任性?

万历帝在位时间有多长?他不上朝的原因是因为任性?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在半个世纪的执政生涯中,从万历十七年八月到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万历有将近26年,快30年的时间“万事不理”、荒于朝政。而“明亡于万历”的说法,也正是由于朱...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征辟?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征辟?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司马懿三国魏河内温人,字仲达。出身士族。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历来被视为其狡诈隐忍的表现,许多影视作品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有的说他装病7年,有的说他自己压断了双腿,至于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说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有说是忠心汉室,其实这些都不得要领,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糜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开城降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糜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开城降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麋芳(生卒年不详),字子方,东海郡朐县人。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刘备糜夫人的兄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麋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但受到关羽的轻慢。...

为何说曹丕是个心胸狭隘的人?

为何说曹丕是个心胸狭隘的人?

曹丕是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比起他父亲曹操来说,不管是在文韬武略上,还是在用人和气度上,都差远了,曹丕心胸狭窄,除了害死五子良将于禁,还害死了哪位大将?先看曹丕害死于禁的经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在襄樊战役中,被曹操派去...

历史上鄂侯驭方和周厉王二人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上鄂侯驭方和周厉王二人的关系怎么样?

周厉王姬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在西周历史上,鄂侯驭方和周厉王关系本来非常好,可是为何,后来周厉王突然率军把鄂国给灭掉呢?这件事,记载在鄂侯驭方鼎的铭文上。说的是西周末年,周厉王率兵南征淮夷角、僪二国后,在经过鄂国坯地时,鄂侯驭方赶来朝拜他,并纳献朝...

有哪些与潘皇后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她的?

有哪些与潘皇后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她的?

潘淑(?-252年),会稽句章人,是吴大帝孙权的皇后,吴少帝孙亮的母亲。和孙权是中国历代帝后中年龄差距较大的一对。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潘淑少时与姐姐俱没入织室,后得宠幸拜为夫人,其容貌和宠爱流传到后世,世称神女、江东绝色。太元元年(251年)、立为皇后。神凤元...

崇祯皇帝如果选择南迁的话 明朝最后还会延续下去吗

崇祯皇帝如果选择南迁的话 明朝最后还会延续下去吗

对如果崇祯皇帝迁都南京,明朝能延续下来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太可能,毕竟南迁的皇帝没啥好下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绝望之际的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亡,享年三十四岁。崇祯皇帝死亡消息传到南方后,明朝各位宗室成员相继建立了不少政权,因而我们统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