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曹操实力稍强刘备 曹操为什么还要退兵
对曹操撤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17年至219年,曹、刘两大集团围绕汉中战略要地,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事,历史将此系列战统称为汉中之战。
两年的汉中之战,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立国策略、军事战术。还在文学史上为后世留下了“得陇望蜀”、“白地将军”、“智取汉中”等故事和典故。
此次战争以略为弱势的刘备集团战胜稍强势的曹操集团,全据汉中而宣告结束。稍强的曹操集团为什么会败给略逊一筹的刘备集团呢?
刘曹的汉中战略意义
三国谋略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把军事同经济、政治、地理等诸多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制定出一整套的正确立国方略。
汉中地处益州(四川)北陲,北瞰关中,南敝巴蜀,东达荆囊,西控秦陇。群山屏抱,汉水横贯其间。其自然环境与四塞的地理形势险固,且资源丰富,这就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商旅往来和兵家必争之地。
汉中有着连接关中和巴蜀的主要通道,南北交通的古道有褒钭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等,道路劈架于万山之中,极其险峻,关隘重锁,进可战,退可守。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
一、刘备的战略规划
211年,刘璋因为忌惮来自于曹操和张鲁的威胁,便向刘备发出入蜀的邀请。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略就明确指出:
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托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其主要核心就是占据荆益两州,进图天下。刘备为了得蜀地以立足,入蜀一年后,便与刘璋的关系恶化,刘备和刘璋打起来了。
开始时刘璋依仗蜀地地形险要的优势,还与刘备相对峙。刘备集团在雒城(今四川广汉)受阻达一年之久。随后,刘备又派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从荆州增援继续进攻刘璋。
刘璋招架不住开城投降,214年刘备得到了益州大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为其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既然要以益州为根据地,就必须抢占汉中,方可实现东西两路钳形攻势。在后来的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上攻魏,都是以汉中做为出发地,便可证明汉中是保障“保其险阻,内修政理”,建国立业的重要军事之地。
因此,刘备集团在汉中之地,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二、曹操的战略规划
曹操击败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联军,进而攻占张鲁占据的汉中地。汉中与蜀中相接,曹操集团欲灭蜀汉,首先必须得汉中以此为跳板。
曹操占据汉中后,司马懿就向曹操建言: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晋书》
意思是说,刘备是用武力抢夺的蜀地,蜀人对刘备还心有不服,我们不如趁其立足未稳的大好时机抢夺江陵。这么好的主意曹操却没有接纳,并且还感叹道:
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
“得陇望蜀”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曹操没在占尽天时的时机攻战蜀地的原因,使后世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曹操刚把女儿扶成皇后,此时他一门心思地盯着皇权,怕因为攻蜀汉的战争拖累个三五年,把重要的政权弄丢了。
也有人说,是赤壁之战让他太刻骨铭心了。当年曹操轻得荆州时,贾诩就曾向曹操建言与民休息,调养军事。曹操没听贾诩的建议,直接进攻东吴,导致赤壁之战大败而归。因此曹操再不敢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了。等等,不过真正原因是什么,也只有曹操自知。
215年,曹操将汉中数万户民众迁移到长安、洛阳、邺城等地,留下夏侯渊等屯守汉中,自己离开汉中返回长安。
汉中之战战役过程
217年,刘备集团谋主法正向刘备陈述了汉中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战略意义。并精要地分析了曹操当时的境况以及其在汉中部署的军事状况。
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留下诸葛亮镇守成都。亲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黄权等一众名将及5万大军进攻汉中。
一、汉中对峙
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将率偏师攻下武都郡的下辩(今甘肃成北县),曹操派遣曹洪率骑都尉曹休、偏将军曹真等前去抵挡。
218年,张飞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方的样子,但被曹休识破。
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三国志》
曹洪在曹休的建议下,趁蜀军兵力尚未集结之时袭击吴兰,雷铜、吴兰等战死,马超、张飞等率军撤退。
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许都的联系,但被徐晃击败,伤亡惨重。
7月,刘备亲自率主力部队自金牛道到达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相峙一年有余。期间刘备也曾多次试图以精兵出奇突袭以争取胜利。但阳平关地势险要,刘备几次突袭均末成功。
二、占定军山
219年,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汉水,一举抢占了阳平关南面的军事要地定军山并安营扎寨。此时夏侯渊仍占据汉中阳平关,具有地理优势的定军山已被刘备占领。
为改变被动局面,夏侯渊决定率军抢夺定军山。于是在定军山前筑垒扎营。随后,刘备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军队的外围鹿角。夏侯渊派张郃护守东围鹿角,自己率兵守南围鹿角。
刘备调1万多兵马分为10部,猛攻张郃,张郃奋力抗击,夏侯渊见张郃交战不利,马上分出一半的兵力援助张郃。夏侯渊轻兵在救火和修补鹿围时,在岔路口上又与刘备军短兵相接。
黄忠乘着地势高,鼓噪大喊,一战就将夏侯渊斩杀在南围鹿角。黄忠又趁机攻向夏侯渊军营,夏侯渊军队因为丧失了主帅而迅速溃败。益州刺史赵颙等,也被黄忠军斩杀。
当初夏侯渊率军作战,经常取胜时,曹操就曾告诫过他:
为将当有怯懦时,不可但持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意思是说,作为主帅用兵时,不要一味地凭着自己的勇猛而以身犯险。一场战争的胜败,不仅仅靠勇猛,更重要的是靠智慧和计谋。
夏侯渊战死后,汉中曹军担心刘军乘胜追击而惶恐不安。于是,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时主帅,统领汉中诸军,以安众心。张郃率军驻守阳平关。
曹操调整好兵力,亲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刘备在山上扎营,占据险要,固守不战,与曹操对持。
三、曹刘汉中决战
219年曹操亲率10万大军从长安经褒钭道来争汉中,将数千万囊粮草搬运到北山囤积。
刘备得知曹操亲率大军来到汉中,马上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带兵来支援。杨洪以汉中是益州咽喉,劝谏诸葛亮在这种时候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扼守险要据点。
汉中道路艰险,军粮运输困难。黄忠见曹操运送了这么多的粮草,于是建议赵云伺机偷袭劫取曹军粮道。于是,赵云与黄忠商量约定期限,然后再由黄忠领兵偷袭劫粮。
然,黄忠中了曹操军的埋伏,赵云又率领轻骑前往去救黄忠、张著等回营。曹军紧随其后,穷追猛打。一直追到赵云营地,赵云设计大开营门,曹军怀疑赵云营内设有伏兵,便令大军撤退。赵云见状趁机反击,曹军惊慌逃退死伤无数。
后来,刘备派刘封主动出击,在阳平关前挑战。于是,曹操派人去召曹彰来援汉中。然,此时曹操因面临粮草运输困难的压力,将领王平等向刘备投降。
无奈地将汉中比作“鸡肋”,感叹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待曹彰日夜兼程赶至长安,准备前往汉中支援时,曹操已经撤出汉中。汉中之战以刘备的完胜而宣告结束。
刘备占据汉中后,派遣刘封、孟达、李严等攻下了汉中东面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连通了汉中与荆州的联系。
这年7月,在群臣的护拥下,刘备在沔阳设坛称汉中王。并在成都至白水关之间修筑了,400余区的馆舍和亭障加强防御。
总结
汉中因其对曹刘双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在群雄割据的时代中,它扮演着军事要地的角色。从曹刘双方投入的兵力和将领们来看,此战当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汉中的主要战略意义,就在于汉中是益州的守护神。从防御角度而言,失去了汉中的益州,等于是门户大开。
汉中对曹军而言,攻可顺嘉陵江而下,或经秦岭对成都亦构成威胁。因此司马懿、刘哗等极力劝谏曹操占据汉中后趁势攻取蜀中。
对于刘备集团而言,占取汉中全据益州,就不用担心来自曹魏集团的威胁。事实证明在之后的40多年间,刘备凭借着横亘在关中与汉中的秦岭山脉的天险,固守江中以据曹魏,秦岭成为两国稳定的国界线。
汉中之战刘备获胜后雄据益州,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自己率兵回成都称汉中王,天下三分之势确立。
总归起来,曹操之所以被迫撤离汉中,主要还是因为地理条件的原因。李白有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汉中的确是军事战略要地,但它远离曹魏政治中心,曹军粮食补给受地理条件影响极大。而刘备则占尽地利优势,倾全力来争夺汉中。
再加上曹操已经将汉中、武都一带的人口迁移一空。曹操也是在“鸡肋”的无奈下,率军撤离汉中。保障战争胜利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三件,一件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