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谏臣魏徵最后下场为什么那么惨?
贞观十七年,本来在魏徵临终前答应将女儿新城公主嫁给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唐太宗,突然下令取消婚事,并且推倒自己给魏徵所写的墓碑,甚至有人提议将魏徵开棺戮尸,骇人至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唐太宗李世民对“以人为镜”的一代名相谏臣魏徵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至于让他连逝世都不安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此事,还是要从贞观十七年说起。
魏徵在贞观七年起,就被唐太宗设为侍中,实际上是唐朝的实权宰相,负责门下省工作。魏徵这个人,更大的优势是“立场”够坚定,言论有原则,用一句古话说就是“威武不能屈”,所以李世民但凡是大事都需要咨询魏徵,魏徵除了是李世民的重要谏臣外,本身也是一个极有能力的政治家。
所以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痛呼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但这一切都有反转,本来带着美好君臣之故事离开这个世界的魏徵,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名声支离破碎,这一切都是源于他的学生,当朝太子李承乾。
贞观十七年,压抑多年的李承乾谋图造反,本就是太子的他,因为弟弟李泰逐渐更受李世民宠爱,而自己又有着严重的足疾,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稳,心生已久的怨恨积累在了一起,于是策划谋反。
早先一年,李世民让魏徵成为李承乾太师,就是为了压制李承乾越来越叛逆的心态,本来魏徵还因为太子身份敏感而拒绝,可是李世民再三请求,魏徵只好接受。可魏徵也没想到,李世民无意中给他送了个大坑,在他去世后,李承乾就在想着造反了,并且准备实施计划了。
李承乾造反一事还不是最重要的,导致魏徵死后身败名裂的,是李承乾造反案里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侯君集,一个是杜正伦。
侯君集,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虽然不如李靖、李勣这类大唐战神,但是侯君集因为玄武门事变坚定地支持着李世民,加上在玄武门事变之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直被李世民着重培养。
早年间的侯君集有点混混本色,但是时间长了,李世民劝导他多看书读书,毕竟真要比起武来,侯君集又打不赢另一个“文盲”尉迟敬德,因此侯君集在李世民的厚望下迅速成长。几次大战,李世民都有意安排侯君集“镀金”,贞观九年,侯君集在跟着李勣攻破吐谷浑一战中追击杀敌,创造巨大的功绩。
再到贞观十三年,侯君集被李世民委以重任,率军攻打高昌,这一战,侯君集是为主帅。
不出意外,强大的唐军战胜高昌,侯君集跻身唐朝“灭国级将领”的行列之中。可是侯君集本来看似已经“稳”了的心性,却又飘了,攻破高昌国后,侯君集擅自处理了高昌国的战利品,最重要的是,在后来被抄家时搜出的两个只喝人乳的美女,很有可能也是这一次缴获的。
侯君集纵容下属私吞战利品的行为被举报,李世民于是惩戒侯君集。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李世民也是做做样子警示侯君集,没有再刁难他。但是侯君集却觉得,自己明明立了这么大的功绩,竟然还被责罚,他觉得十分委屈,觉得不就是一点战利品而已嘛,李世民何必大惊小怪,于是侯君集心里的“谋反”萌芽诞生。
直到贞观十七年,想要谋反的侯君集和李承乾达成意见。
本来就是靠着侯君集作为谋反力量的李承乾自以为胜券在握,但实际上,李世民早已经控制了他们。面对侯君集要造反这件事,李世民很痛心,召来侯君集问话,侯君集幡然醒悟,一一认罪,并愿意自己伏诛,只是请求李世民放过他的家人,李世民很无奈,但处死侯君集不能免除,于是李承乾动乱的侯君集之乱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被平定。
这件事情,牵扯出了李承乾造反案,此事也是李世民一生的痛,他完全无法想象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李承乾竟然想着造他的反。处理了侯君集,李世民想尽办法给李承乾开罪,最后还是流放了李承乾才保住他的命,但李承乾也在不久后去世。
除了侯君集外,杜正伦,也被卷入其中。
杜正伦是李承乾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被李世民早早安排教导、辅佐李承乾。
不过后来李承乾屡教不改,进入了叛逆期,杜正伦也很无奈,没有办法,所以李世民对杜正伦的不满是必然的,毕竟自己的儿子学坏了,他肯定会怪杜正伦没教好。然而,杜正伦自己也是倒霉,因为李承乾在造反之前,还送给杜正伦一条金带,本来没干系,这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金带的背后是暧昧的政治态度,于是李承乾事发,杜正伦也跟着遭殃,只不过没有被处死,杜正伦在贞观十七年被流放,但杜正伦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并不严重,因为后来唐高宗还启用了杜正伦,不过说到贞观十七年这个时间点,杜正伦此事涉及太子谋反,算是有点严重。
那么侯君集和杜正伦两人说完了,他们到底又跟魏徵的身败名裂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他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生前的魏徵大力推荐过、赞扬过,说侯君集和杜正伦是可以当宰相的人物,本来就是一丝不苟的魏徵竟然给这俩人真么高的评价,看起来都有蹊跷,所以李世民就将此事迁怒于魏徵,认为魏徵和他俩是一个德性,甚至都还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只不过死了没能暴露出来罢了,于是李世民下令取消新城公主和魏叔玉的联姻,然后还推倒了魏徵的碑文。
最重要的是,魏徵在生前将谏词给当时担任史官的褚遂良看了,目的就是为了让褚遂良给魏徵记下他“伟岸”的形象,以标榜自己。但魏徵这样做,用的却是给李世民的谏言,让李世民觉得魏徵有些沽名钓誉了。
当然啦,一切的爆发点,都在于李世民作为父亲的失败,李承乾造反,加上造反本就是死罪,这也意味着李承乾后半生将是生死难料,李世民很痛心,情绪上来了,李世民看谁都有错,于是魏徵死了也不能幸免于难,被李世民找到了很多理由怪罪。
其实魏徵有没有这么大的瑕疵?
后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回来后,自己也想通了,当年对魏徵的处置有些过分了,显得自己过河拆桥。魏徵即便有些虚荣,但实际上这是人之常情,魏徵一生极其克制,死后都是素朴到不行,仅是小规模的葬礼,李世民称其为镜子,肯定是没有错的,后来李世民自己给魏徵翻案,在贞观十九年重新祭祀了魏徵。
李世民觉得,如果魏徵在,就不会让他去亲征高句丽了,其实李世民也是自我反省的时候,发现他已经习惯了魏徵对他的那种严厉,一下子感念至深,及时做出了弥补。
总的来说,魏徵的“下场”不好,也就是发生在贞观十七年和贞观十九年这两年时间里,而且魏徵生前一切都还是非常正常的,就是死后的名声有了一些损坏而已。当然,魏徵也是倒霉的,谁知道李承乾、侯君集、杜正伦这几个人都和他有着很深的关系,而且这三个人都有点问题,被牵连也真是够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