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批评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唐初宫廷诗风,开创了新的题材
初唐四杰,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初唐后期,诗歌创作的潮流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踏上诗坛。他们都是高宗武后时期地位不高而文名頗大的新诗人。
他们不满于宫廷应制诗的空虚内容和呆板形式,热切要求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因而在文学上走着与官廷诗人不同的道路。他们批评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唐初官廷诗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在诗歌题材、风格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提高。
王勃(649-676),字子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明人辑有《王子安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他擅长五律、五绝和乐府诗。他那些抒写仕途失意、相思赠别的作品意境开阔,感情真挚深厚,使人耳目一新,如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写送别,却一反赠别诗的俗套,没有一般的应酬,不作无病 *** ,而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豪迈的诗句,抒发出开朗乐观的胸怀和少年有为进取精神。他的五绝《山中》最有代表性,其《滕王阁》诗和序则是最有名的。
杨炯(?-693?),陕西华阴人。他的诗现存33首(见明人所辑《杨盈川集》),其五绝《送赵纵》和五律《从军行》都是气魄很大,宏伟雄放的优秀作品。
卢照邻(6407-690),字升之,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幽忧子集》,存诗90余首。他擅长七言歌行,如《长安古意》以纵横奔放、富丽铺陈的诗笔揭露长安上层社会繁华堕落的生活,并预示这种生活必然幻灭的结局,衬托自己清贫生活的可贵。这首诗在取材、字句上还残存着某些官体诗的痕迹,但思想感情已大不相同,“是宫体诗的一个破天荒的转变”。(《言体诗的自赎》,载《闻一多全樂》第三册,一五页)
骆宾王(640?-684?),浙江义乌人。有《骆临海全集》传世。他也擅长歌行,其代表作《帝京篇》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在内容风格上相近,是初唐少有的大篇,当时以为绝唱。其五绝五律都有很成功的作品,如《易水送人》和《在狱咏蝉》,后者寄悲愤沉痛于咏物之中,是初唐律诗中精工凝练的名作。
总之,“初唐四杰”的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汉魏)启后(盛唐)的作用,不仅给初唐诗坛带来了生气,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以后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杜甫写了一首诗,给四杰以很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