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1-08)270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和马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三国时期特别注重忠孝,也是朝廷招选年轻人做官的重要标准,被选中的年轻人将成";孝廉";,一年时间内没有太大差错将正式成为朝廷命官。袁绍、袁术、曹操、刘表、刘焉等等诸侯的发迹之路都是如此,那些不忠不孝的人会被时代唾弃。

而马超就是不忠不孝的代表,他为了自己的权益选择联合韩遂、杨秋等西凉军阀割据凉州,是为不忠。为一己私利宁愿舍弃父亲、兄弟一家人的性命,害得家族被曹操屠戮,是为不孝。而这样一个人却被刘备招揽,很多人认为刘备和他不过是一丘之貉。其实刘备招揽他的目的和名声无关,更在意马超能为蜀汉带来的权益。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目的尽快拿下益州

马超和曹操在关中作战时刘备正攻略益州,原本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面对曹操的步卒有很大胜算,一度杀得曹操丢盔弃甲。可因内部关系不稳定中了曹操的离间计导致大打出手,曹操趁西凉兵火拼之际绕路并州吞并西凉,玩了一手漂亮的釜底抽薪。等马超缓过神来已经发现大本营被曹操攻克,此时的他手上仅有残兵败将又没有充足的补给,无奈只能前往汉中投奔张鲁。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当时刘备已包围成都两个月,成都城墙坚固城内粮草充足,益州牧刘璋知道刘备补给困难,打算和刘备打消耗战等刘备粮尽退兵。刘备听闻马超已经加盟张鲁,特意写信给马超,邀请他一起攻略成都,许诺利益。马超明显感觉到在汉中无前景,拜别张鲁后率领他的部队入蜀加盟刘备。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此时的马超已经凶名在外,连远在益州的刘璋都知道他的黑历史。听闻马超领兵入蜀后刘璋自乱阵脚,当他亲眼看见马超领着部队一起包围成都后知道成都必定沦陷,担心自己被手段狠辣的马超杀害,果断向刘备投降。刘备原以为马超得到马超的辅佐将事半功倍,没想到刘璋竟然投降,战后封赏当即表马超为首功,以自己左将军的名义上表马超为征南将军,当刘备称王后又提拔马超为左将军,临沮候。

为后续攻略西凉做准备

再一个,刘备招揽马超也是为后续攻略西凉做准备。按照刘备集团的发展规划,西凉是蜀汉发展得非常关键的一块区域,因为这里民风彪悍又盛产战马,算是战略要地。曾经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时刘备就已经和孙权表示等他拿下西凉再交还荆州,孙权表面上同意但背地里动作不断。因为时间紧凑,刘备也要加紧攻略西凉。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马超出身于西凉名门望族,祖上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父亲马腾年轻时已经统治凉州军队。因为汉室衰弱导致对西凉掌控出现真空,马腾掌权时期实质性已将西凉独立,期间也和东汉官军打过一些仗,双方互有胜负。而西凉又和匈奴、氐人、羌人接壤,西凉军也要应付异族,可以说这块区域常年战事不断。马超因为身份原因,从年少时就已经跟随马腾上阵杀敌,曾亲手斩杀匈奴大将逼退匈奴进攻,单枪匹马解决羌人叛乱,在塞外、西凉威望极大,也长时间做西凉的领袖。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而曹操攻略西凉的手段太血腥,夏侯渊、张郃两人在西凉杀虐过重在当地不得人心。曹操本人又和马超有血海深仇,马超恨不得将曹操千刀万剐。刘备丝毫不怀疑马超对曹操的仇恨,对西凉的渴望。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假若没有马超的话,刘备还不一定有攻略西凉的借口,弄不好名不正言不顺还会被人指责侵略,这会大大打击刘备的声望。但有了马超就不一样了,马超原本就是西凉的统治者,完全可以打着收复西凉的名义出兵,再加上马超在当地的威望肯定得到很多支援。而且马超的军事能力的确很强,集团多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何乐而不为呢?

给魏延危机感,起到督促武将的作用

最后一个目的就是平衡集团内派系,督促武将成长。刘备起兵时手下的武将仅有关羽、张飞两人,到了中原地区后又有赵云、陈到的加盟,他们这些人算是刘备的";河北派系";,也是集团的元老。等刘备夺下荆州后多出了魏延、黄忠、刘封、向朗这些";荆州派";武将,夺下益州又多了李严、吴懿、黄权这些";益州派";武将。因为这些年发展顺利获益极大,明显感觉到各个派系的武将缺乏进取心危机感,";养老";的念头越来越大,其中以";荆州派";的魏延、黄忠等人最严重。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马超对于这几个派系来说就是一个";外来户";,而且马超本领极强又颇受刘备的重视,假如他们不努力的话迟早有一天会被马超取代,届时悔之晚矣。

所以能看见,当马超这条";鲶鱼";加盟蜀汉后,此前表现最差的魏延、黄忠等人一改往日的颓废,每逢作战时特别积极,经常领下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汉中之战时魏延更是以4000精兵在阳平关外迷惑夏侯渊配合刘备的行动,成功将夏侯渊斩杀。后来魏延又凭借阳平关阻挡曹操4万大军,战后疯狂追杀曹操获取更大战果,最终成汉中太守,同等于集团内三大军区的更高指挥官。

小结

刘备虽然靠着仁义的人设起家,但名利只是他的辅助,核心还是抢人抢地盘抢粮草,这才是乱世里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马超的名气虽然很臭但能力强威望大,而且最重要的有点是他和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需要借刘备的力量复仇。有了这个条件刘备自然可以保证他的忠诚。

尽管马超还是没看见刘备吞并西凉的那天,但马超还是为整个集团的骑兵建设出了很多力,连汉中之战时斩杀夏侯渊的骑兵就是马超一手训练出来的,可见马超对蜀汉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1/40811.html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的相关文章

王绩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绩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绩(约589—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祖籍山西晋中祁县 ,绛州龙门县人。隋唐大臣,文中子王通的弟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出授六合县丞。面对天下大乱,弃官还乡。武德初年,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因病去职,躬耕于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县...

高韬:西晋时期将领,参与诛杀司马越,事败后被杀

高韬:西晋时期将领,参与诛杀司马越,事败后被杀

高韬,字子远,晋朝官员,官至右卫将军,后参与诛杀司马越,因事情泄漏而伏诛。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人物生平高韬字子远,放纵不检点。高光任廷尉时,高韬收受贿赂,有关官吏奏报此事,而高光不知道。当时的人虽然批评高光不能防备自己的儿子,但因为他平素用心,就不以这件事...

刘备要是统一了天下 刘备最后会不会还政给汉献帝

刘备要是统一了天下 刘备最后会不会还政给汉献帝

对如果蜀汉统一,刘备真的会还政于汉献帝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始至终刘备都没有说过要还政于汉献帝,他一直都想学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中兴汉室,而不是想学如西周周公匡扶周成王那般匡扶献帝。先不说蜀汉统一之后刘备会怎么做,就看看蜀汉还没有统一华夏,与魏吴三分天下的时候刘...

孝庄遗嘱让康熙37年不肯下葬 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孝庄遗嘱让康熙37年不肯下葬 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对康熙为何将孝庄停尸37年不肯下葬?她的“遗嘱”究竟写了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孝庄秘史》这部影视剧,同时也在其他的一些清朝的宫廷剧中了解到孝庄太后这个人物,不得不承认,她可谓是清王朝一位传奇人物,先后辅佐了两位帝王管理清朝的江山基业,别看在表...

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汉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

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汉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说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为何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千古一帝,这个词最早出自于明朝李贽的《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随后与他同一时代的王志坚在《读史商语·卷三》也用了这个词,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这里的文皇...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对沮授为何不一脚踢开袁绍另谋出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沮授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少有大志,多谋略”,曹操曾感叹说,如果他能得到沮授,则天下不足虑。东晋史学家孙盛甚至认为,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沮授之谋是否能与西汉开国谋士张良和陈平相提并论,我们暂且不说...

崇祯皇帝要是没有杀魏忠贤的话 明朝结局会不会更好

崇祯皇帝要是没有杀魏忠贤的话 明朝结局会不会更好

还不知道:崇祯如果没有杀魏忠贤,明朝的结局是不是会更好一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忠贤是妇孺皆知的大奸贼、大反派,这是毋庸置疑的,崇祯皇帝评价说:“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崇祯皇帝爱杀大臣,向来有很多争议,但对杀魏忠贤,却没有人...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公元23年,刘玄在绿林军拥戴下,成为皇帝,年号更始。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玄是汉朝宗室后代,与刘秀兄弟同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直系后裔,世代居住舂陵(湖北省枣阳市)。他为给屈死的弟弟报仇,广交宾客豪杰,后因宾客犯法受到连累,鞋底抹油逃匿至平林(今湖北省广水市...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