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给女儿取名叫做孙鲁班 这个女儿到底有多厉害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鲁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给儿子起名字,倒是挺上心的,比如说:孙和、孙登、孙霸,这名字一听就觉得一表人才,至少正常吧?
可是他给女儿取名字,未免太草率了。他的大女儿叫孙鲁班,字大虎!这是什么情况?这闺女是你偷袭荆州的时候捡回来的吗?
取名鲁班,我也就忍了,好歹也是木匠界的鼻祖,可你给一女孩儿字大虎,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咋地?想招武松做上门女婿啊?
可怕的是,她妹妹叫孙鲁育,这是要开“我不信”访谈节目吗?关键她还字小虎,咋地?还想招个李逵做压寨丈夫吗?
今天我们不谈小虎,因为小虎没什么好谈的。关键看看,这只大虎,那可真的是个猛人,差点把东吴给搅翻天了。曹操刘备没办成的事情,孙鲁班凭借一己之力,差点把东吴给干翻了。来看看她到底多大能耐。
一、挑拨父子关系,导致孙和、孙霸都被撸了下来。
孙权到了晚年,其实也是个老糊涂。他原来的太子孙登挂了,因此他改立孙和为太子。这本来也是相安无事的事情,可孙权偏偏又比较宠爱另一个儿子孙霸。
可以说鲁王孙霸和太子孙和的所有吃穿用度,全都一个标准,甚至出行排场也是一样的。完全看不出哪个是太子来,是个太子都要跟老爹发飙了。
这个时候孙鲁班看出了端倪,她本来就不喜欢孙和和他老妈王夫人。所以偷偷跑到孙权那边,没事儿就讲孙和与王夫人的坏话。
久而久之,孙权对孙和渐渐不耐烦了,尤其是孙权生病的时候,孙鲁班不安慰父亲,反而说王夫人在暗地里偷笑,这把孙权给气的,将王夫人喊过来臭骂了一顿,居然把人给活活骂死了,你说孙鲁班歹毒不歹毒?
这还没完,孙鲁班打算和妹妹一起拥护鲁王孙霸作为新任太子,结果她妹妹朱公主的丈夫朱据是支持孙和的,她见事情不成,立刻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亮。
在孙鲁班的不断灌输之下,孙权果然废掉了孙和的太子之位,同时也把夺嫡的孙霸给废掉了,这么一来这两位都没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孙鲁班的之一步目的算是达到了。
二、支持孙亮,孙鲁班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人物。
搞掉了孙和与孙霸,孙鲁班果断开始支持孙亮。为了拉拢孙亮,孙鲁班索性将丈夫全琮的族孙女全氏推荐给了孙亮。
此外自己又不断到孙权那儿夸孙亮聪明乖巧,因此孙权索性就改立孙亮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成为太子以后的孙亮,随即将全氏立为太子妃。
要死的孙权,似乎有点后悔自己的安排,他想要把孙和喊回来。这要真的办成了,那孙鲁班可不就惨了嘛!于是孙鲁班费了好大功夫,才让孙权打消了这个主意,成功地挂了。
孙权挂了以后,孙亮登基称帝,而全氏则被立为皇后。这么一来孙鲁班也就成了朝中说一不二的大人物。
三、害死孙和、朱公主,孙鲁班几乎丧心病狂。
诸葛恪作为孙权的托孤重臣,却想要独霸朝纲,结果被孙峻等人诛杀。而孙峻是孙鲁班的铁杆粉丝,所以孙鲁班成了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
这个时候她清除异己的时代就来临了。首先要对付的当然是那个跟自己一直不对付的兄弟孙和了。恰好诸葛恪当年想要把孙和立为皇帝,所以孙鲁班索性就把孙和给毒死了。
孙和跟孙鲁班毕竟不是一个娘所生的,这还可以理解。但是孙鲁班的亲妹妹朱公主,她也是下得去手的。
因为当初朱公主和孙鲁班产生了一些矛盾,现在执掌大权的孙鲁班果断将朱公主,也给害死了。
孙峻死后,没了打手的孙鲁班,逐渐失势。在少帝登基以后,她也成了墙头草,居然跟少帝合伙谋划,打算诛杀权臣孙綝。可惜事情败露,孙鲁班被流放到了豫章郡,从此不准再回朝。
四、孙鲁班有两段婚姻。
孙鲁班作为孙权的长女,其实原来是许配给了周瑜的儿子骑都尉周循做媳妇儿的,这也算是孙权为了感谢周瑜对东吴的功劳,周瑜要是活着,肯定表示这个儿媳妇儿自己受不起。
果然周循无福消受孙鲁班,婚后没多久他就挂了。孙鲁班只好选择改嫁,这回她嫁给了东吴名将全琮。全琮表示:我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你孙权就这么祸害我?
婚后这两个人应该还是比较相爱的,孙鲁班为全琮生下了俩儿子,分别是全怿和全吴。这两个儿子也是后来孙鲁班努力折腾的资本。
在孙鲁班的带领之下,整个全家在东吴的势力日益壮大,逐渐成为了东吴最强悍的外戚力量,而孙鲁班也被大家称之为全公主。
时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馀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三国志》
可见这第二段婚姻,对孙鲁班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不过也正是因为家族势力越来越大,使得孙鲁班最后选择失当,从而错过了家族再次辉煌的机会。
五、孙鲁班的婚外恋小插曲,那就是孙峻。
全琮在公元249年去世了,而这个时候孙鲁班还活着。不甘寂寞的她,其实跟后来的权臣孙峻,的确搞在了一起。
峻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又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三国志》
孙峻一直都是孙鲁班的小迷弟,孙权临终前,曾经托孤诸葛恪和孙峻。此后孙峻与孙鲁班联手,做掉了诸葛恪,从此孙峻就成了头号权臣。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全琮也挂了,再也没人阻止他们俩在一起了。只是可惜,孙鲁班还有俩儿子,她也必须要为自己的儿子考虑,所以始终不能背弃全家。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