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始皇真的没有统一中国吗?卫国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上秦始皇真的没有统一中国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秦军从燕国旧地南下,攻入齐国,俘虏了齐王建,齐国之地全部并入秦国,设郡置县。
至此,秦王政(秦始皇)终于完成了历代秦王东出函谷关,一统天下的愿望,同时也开创了“中央集权、地方郡县制”的大一统国家政治架构体系的治国先河。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 上兴起了一股传言,即秦始皇并没有真正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因为在当时,他还保留着一个国家没有灭掉,这个国家就是卫国。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灭卫国的原因,是因为此国是商鞅的母国。
他是为了感恩,他是以这种不灭卫国的方式,向一百多年前抛家弃族,放弃了在中原地区的舒适生活,毅然西奔至秦,给当时地处西陲,被东方六国边缘化,并被六国戏称为“夷狄”的秦国带来了强国之策,使得秦国有了东出函谷关的政治和军事资本,后又被秦国车裂的商鞅,致以更高的敬意!
从这条理由上看,确实说得过去,既体现了秦始皇有情有义的人格魅力,又显示出了商鞅变法的成功对秦国的重要性!
但这是一个谎言。
事实上,公元前221年,中原大地上已经不存在卫国,它早已在公元前254年被魏国吞并,其国土已经成为魏国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提出了质疑,既然汪郎你说卫国早在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前就已经亡国了,那为什么《史记》上明确记载,是秦二世胡亥登基之后才灭了卫国呢?汪郎你简直是胡说八道,秦始皇就是没有真正统一中国。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实际上,很多人读史,大都是看字面上的意思,而没有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任何历史事件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1、卫国的历史
周朝时期,什么是国?
按照先秦时期的道德、政治体系,只有周天子册封的有爵位在身的臣子,他所拥有的领地才叫国。
卫国的之一任国君姬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胞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他最初的封国叫做“康国”,所以历史上他也被称为“康叔”。
周成王时期,殷商故地发生了三监之乱,康叔率军协助周公旦平叛。
平叛成功后,因为康叔的果敢和坚毅得到周公旦的欣赏,故而,康叔获得天子周成王的赐爵“侯”,封地也由康国改在了殷商故都朝歌一带,国号“卫”,成为屏蕃周朝重要的姬姓诸侯国。
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史记。卫康叔世家》
但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已经从拥护周平王东迁的诸侯领袖,逐步沦为了其他大国的附庸,甚至一度在狄夷的攻击下丧失国都。
到了战国时代,魏、赵、韩三家分晋,卫国已经彻底成为赵国的附庸,只能在赵国的庇护下求得生存。
但需要注意,尽管卫国在大国的保护下苟且残喘,其国君依然是周天子赐封的“侯爵”,卫国依然还是诸侯。
变化发生在公元前343年。
2、卫国世系转移
公元前343年,卫国君权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化,小宗子南氏获得了国君之位,而大宗卫氏失去了继续治理国家的资格。
长期以来,卫国国君是姬姓卫氏一脉,其他系氏是无法染指国君之位的,然而,这一年,在梁惠王的操作下,卫成侯卫遫被强行废除了国君之位,而接替他的是卫灵公的别出后裔,姬姓子南劲被立为卫国国君,史称“卫平侯”。
也就是这一刻,卫国从赵国的附庸转为了魏国的附庸。
强调一点,虽然卫国世系发生了转移,但卫国还是周天子的诸侯,参照“三家分晋”,由梁惠王在背后支持,周天子这个人情还是要给的。
3、卫国亡国。
战国后期,大国兼并小国的领地欲望越来越强烈,连周天子的王畿之地都已经成为诸侯国觊觎的对象,更别说是那些实力弱小的诸侯了。
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终于不愿意在身边留着一个小国喘息,这一年,他杀掉了前来朝贡自己的卫怀君,吞并了卫国的国土。
但魏安釐王没有对卫国子南氏一脉赶尽杀绝,不管是为了收买卫国臣民的人心,还是因为爱自己的女儿,魏安釐王扶植了自己的女婿,卫怀君的弟弟坐上了卫国君的位置,这就是卫元君。
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史记。卫康叔世家》
注意,卫国是否亡国的区别就在这里,卫元君所在的“卫”,和周朝所封的“卫”有着本质的区别。
4、卫元君的“诸侯”身份之辩
之前汪郎就已经说过,拥有领地的贵族,需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才能成为诸侯,这叫名正言顺。
卫元君虽然拥有自己的领地,祭拜的也是历代卫国宗祀,但他所继承的不是周天子敕封的爵位,而是自己的老丈人为了安抚人心,强行拉他上台的,也就是说他的诸侯之位根本没有得到法统的承认。
当然,他也永远都得不到周天子的敕封了,毕竟在四年前,即公元前256年,最后一位周天子周赧王已经驾崩了。
故而,卫元君治下的“卫”,这和周朝所封的“卫”,不是一回事。
卫元君治下的“卫“,只是魏安釐王的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并不是独立于魏国政治体系之外的国中国。
他需要自己的女婿保留“卫”这个曾经的诸侯国号,以显示自己的气度,同时还能平稳、顺利地转化“卫地”的人力、物力为己所用,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
而周天子对臣子的封地是真正的国度,诸侯各国需要以《周礼》为大法,能够独立处理自己国内的事务,周天子只能象征性地指导,但无权干涉,诸侯对自己的封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
卫元君是魏安釐王所立,他已经不是诸侯,其所在的封地也不能称为“国”。
而卫元君的“君”,和魏君、秦君、齐君等诸侯国的“君”也有本质的区别。
魏君、秦君、齐君等诸侯国的“君”就是君王,而卫元君的“君”其实是封邑领主,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新式封爵制度,即封君制度。
在这不同含义的背后,正是封建制度 *** 的象征,用孔子的话说,“礼乐崩坏”。
这种封爵不同于诸侯国,国君对封君的封邑拥有绝对的处置权,封君在其封地只拥有收取赋税的权力,没有设置官员的权力。
当然,这也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对封君的通常叫法,如战国著名的四君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又如卫鞅,因为变法成功,使得秦国强大,秦孝公在商於一带赐给他十五邑作为经济收入的封地,同时赐号“商君”,但这不代表商於这十五邑脱离秦国统治,成为国中之国。
事实上,商鞅在自己的封地只有收取赋税的经济大权,而没有设置官员的政治权力。
这种封君制度,更多时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除了经济上的利益外,没有其他用处,卫元君就是这样的情况。
很显然,自公元前252年,卫怀君被杀之后,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诸侯卫国,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公元前241年,秦国攻魏,卫元君本人及其封邑濮阳落入秦国之手,卫元君失去了采食的封邑,全家被秦王政迁移到了野王县,而濮阳成为秦国新设的东郡治所。
到了野王县的卫元君,秦王政(秦始皇)并没有废掉他的封君爵位,而他的身份也由魏国的贵族变成为了秦国的贵族。
此后,“卫君”的贵族封号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9年。
所以,这样的政治隶属关系,自然也就不存在秦始皇并没有真正统一中国,是因为他还留着一个卫国没有灭的历史谣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