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第四任大都督陆逊:为何说他是东吴擎天柱?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东吴四英将”之一,他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成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有东吴“擎天柱”之称。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对陆逊其人,他的前任吕蒙曾有这样的评价: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三国志·陆逊传》)
孙权也清楚地认识到了陆逊的这个特点,因此,总是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把他推上前台,小说《三国演义》也抓住了这个特点,较好的塑造了陆逊这个智谋超群、勇挑重担的书生拜将形象。
当年在周瑜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南侵的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孙、刘两家矛盾的焦点。
吕蒙认为关羽素怀兼并江南的野心,对东吴有很大的威胁,力主消灭雄踞荆州的关羽,以除后患。
但是,关羽“军马整肃,预有准备”,吕蒙一时想不出好的办法,只好“托病不出”。
孙权听闻都督吕蒙有病,十分担心,而此时只是一介书生的陆逊却看出了吕蒙的“病因”,因此,他前往军营探望,并给吕蒙献上了一个“骄兵之计”,让吕蒙“托疾辞职”,以骄关羽之心。
吕蒙经过一番交谈后,发现陆逊是可用之才,立即向孙权推荐,由陆逊代替自己执掌帅印。
按照预定方案,陆逊一上任,就“呈书备礼”来向关羽祝贺,他抓住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书词极其卑谨";,使关羽看后“仰面大笑”、“无复有忧江东之意”。
随后,关羽带着防守荆州的一大半兵力主动去攻击由曹仁镇守的樊城,从而给东吴造成了可乘之机,陆逊抓住战机,“白衣渡江”后,一举击败关羽,夺回了孙权梦寐以求的荆州。
吕蒙之所以举荐陆逊,是因为他“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正好可以用来蒙蔽关羽。
而陆逊也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刚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羽完全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
在之后爆发的刘备亲自带领蜀汉大军为关羽报仇的夷陵之战中,陆逊仍以“年幼望轻”麻痹了刘备,在刘备看来,这个“黄口孺子”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对陆逊的骄兵之计也是不加防范,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征战一生的刘备,居然在这个年轻的书生面前吃了一个大败仗!
对陆逊来说,夷陵之战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同时,他非凡的指挥才能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刘备率70万大军压境, “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东吴先期失地折将,节节败退,欲战不胜,欲和不能。
在这种情况下,陆逊临危受命,总督军马以破刘备。虽然孙权对他极其信任,但满朝文武仍然非议颇多。
当阚泽举荐他为帅时,张昭、顾雍等文臣都一致反对,理由是: ";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 ";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
在前方迎敌的东吴老将韩当、周泰等也有“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的疑问。
因此,陆逊刚到时, “众皆不服”。面对内忧外患,陆逊到任后的之一件事就是明确职责、申明纪律: “主上命吾为将,督军破蜀。军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违者王法无亲,勿致后悔。”
第二天,陆逊传令各处牢守隘口,“众皆笑其儒,不肯坚守”,以韩当为首的众将则坚决要求出战,于是,陆逊“掣剑在手,厉声曰: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再次搬出军法,维护了自己的权威。
在以军法约束部将的同时,陆逊又与部将在战争过程中沟通。他将自己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与诸将交流,从初到任时韩当等对他的分析“心中只是不服”,到刘备移营后诸将对他判断的“叹服”,陆逊以理服人,向手下众将展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
陆逊正是因为得到了部下一致的信服,他才能激发出东吴军队潜藏的全部能量,最终打败了刘备。
陆逊的另一个特点是胸怀全局,能审时度势,及时改变战略。《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题为“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陆逊在火烧七百里连营之后,一路追赶刘备到鱼腹浦,左右将领都认为“刘备兵败势穷,因守一城,正好乘势击之。”
但陆逊却下令班师,他的理由是: “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
众将多以为他是被诸葛亮的“八阵图”吓住了,但事实证明陆逊所料不谬,魏军果然“三路兵马数十万,星夜至境”。
陆逊杰出的洞察力使东吴免去了一场覆国之灾。在胜利面前有如此清醒的头脑,比众将棋高一着自不待言。
陆逊不仅能连续两次击败蜀汉的关羽和刘备,有他镇守在东吴,强大的曹魏也只能碰壁。
黄武七年(228年),在石亭之战中,孙权再次拜陆逊为都督,带兵迎战魏国曹休的10万大军,结果陆逊大败魏军,一路斩擒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
曹休病死后,魏国也一直未再南侵,直到24年之后,也就是在陆逊死了7年后,才再次发起大规模攻吴的东兴之战。
陆逊的军事能力,在东吴集团中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尤其是在他死之后,他的儿子陆抗又继承其父之志,保护东吴政权不受曹魏及后来的晋国的威胁,称陆逊为东吴的“擎天柱”是毫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