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对于游牧民族问题 中原王朝为何只守不攻
你真的了解古代游牧民族和王朝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古代中国曾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是有着长久的战争史,无论是先秦时期还是秦汉之后,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曾经与之进行过战斗。
但是,这些朝代无一例外,最终都是以防守为主,依托着长城等国防设施,并没有主动去攻占这里的地盘。
那么,以中原王朝的强盛,为何只想着防守,而不去主动进攻呢?
在古代,国界线并不特别分明
如今我们看国界线,该是什么的地方就是什么地方,有很明显的标志,其实这种现象还没有几百年的时间。在之前的时期里,别说国界线这一概念,就是连版图的形状其实都很难说得清楚。
在秦朝完成大一统之前,我国主要施行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开疆拓土。
当时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也比较低。不像后来封建王朝中土地经常不够用,在先秦阶段经常会出现人口不足以开发更多的土地这样的问题。
所以看历史记载就知道,当时的很多诸侯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吸引人口,鼓励生育,这也是为什么儒家等学说能成为显学的一个原因。
人口太少了,土地利用率还很低,这是限制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不是一国两国,也不是一朝两朝的问题,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中国的一个状况,尤其是在朝代更迭,人口经历过战火减损比较严重的时代。
所以在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理解为将现有已知的版图分块承包给各国,让他们自己发展,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地调动各诸侯国的积极性。
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地处边陲的国家,比如秦国、晋国、燕国、齐国等等大国,除了要经营好自己的地盘之外,还担负着向外拓展版图的重任。
北方到底有什么?这谁也不清楚,只知道那里有一些民族在生活,但他们到底生活在哪?是什么样子,这些都不清楚,否则汉武帝也不会派张骞去西域探路了。
同样,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于南边的中原诸国了解也不是特别的深,因为他们受地域的限制更多,经常迁徙,和南边的接触也比较少。
就说匈奴吧,这个部族本来是夏朝君主的后裔,夏后氏,姒姓,很有可能是夏朝分封到极北地带的诸侯,后来也和中原诸国分化了,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传统。
类似的还有孤竹国,本来在今天河北唐山一带,但辽西地区也发现了他们的遗迹,很有可能是在周初重新经历了册封,并且受到当时燕国的管制。
再比如朝鲜半岛,周朝将它封给了纣王的贤臣箕子,也是箕子当时偶然到了这个地区,根本还没纳入中国版图之内。
所以说当时的情况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中原地区虽然有摩擦,但是谁都没工夫搭理谁,自己的土地还开发不过来,谁想着去北方开荒呢?
后来秦始皇统一之后,对北边完成统一的匈奴进行过一次战争,蒙恬率军北进,将他们赶出了中国当时的边界七百多里,并且筑城朔方,同时修建长城,开始转为防御。
为什么转为防御了?国内大一统之后,土地多人口少,解决掉北方的军事威胁之后,没必要再去拓展了,需要修生养息。
但是楚汉争霸的时候,这些地方又重新回到了匈奴的手中,边界就到了长城一带。但是也没有特别的清楚,很多地带匈奴可以去,汉朝人也可以在,谁都说不清这到底属于哪一边的。
当时的情况就是,别管是谁的领土,反正没人驻守,那就是公共领域,谁都可以去。
至于说为什么不派兵驻守?没那么多人。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一个场景,是当时周培公给康熙进献了一幅中国的全貌地图,当时康熙非常激动,终于知道自己治下的土地是什么样子了。
其实当时的环境和电视剧里的差不多,没有卫星,不能俯拍,确实不知道全貌,也不知道国界线到底在哪,只能有一个模糊的范围。比如一座城池,但这个城池的辐射范围有多广,这也是没有定值的。
上个世纪初,中国齐鲁大地发生饥荒,很多人开始向关外逃荒,这就是著名的“闯关东”事件。
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时代,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国界线的问题还没有最终的敲定,所以很多“闯关东”的人就到了现在的朝鲜,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说,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也好,后来的大一统王朝也好,在并不清楚自己的国界线在哪的时候,一直认为那些地方也是自己的治下,只不过是游牧民族在那生活而已。
而游牧民族也确实没有土地边界的概念,逐水草而居,哪里丰美就迁移到哪生活,所以双方也并不冲突。
国界线都不明确,更别说宣示 *** 了,将自己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远比去北部开荒更好。
北方穷苦,得不偿失
我们经常说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北方的经济是要远比南方发达的,但这个北方只是中原地区,并不包括长城以外的地方。
当时中国南方虽然穷苦,但也要比更北地区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带富饶得多。
穷人会羡慕富人的财富,哪有富人觊觎穷人的道理?
放在国家之间也是这样,当时的中原王朝不管什么状态,分封制也好,大一统也罢,或者像南北朝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都看不太上北方的这点土地,实在是太穷了。
生活在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比如说匈奴、山戎这些,都穷到来南边抢物资了,南方中原地区的国家还要去那开荒吗?
如果真的拿下了这些地盘,那就需要国家的财力、人力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来填这块不见底的深坑,这种拉低生活水平的事情完全就是利人不利己的事。
从生产生活上来说,农耕文明是要远远富庶于游牧文明的,这是文明的进化。
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生活非常安定,正是因为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而北方草原地区,别说是古代,就是现在也不能将这里的土地改造成适合种植业发展的地区,这里的土质就是比较贫瘠,长草可以,连长大树都不太行,更别说在这里精耕细作发展种植业了。
所以,拿下北方游牧民族的土地,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再来讲讲军事上的困难。
北方因为是游牧生活,所以在骑射上是非常擅长的,这一点和中原地区正好相反。
中原地区大部分的兵种都是步兵,骑兵的作战能力是不如北方游牧民族的,这是一贯以来的事情。
就是到了明代,很多王牌的骑兵部队,那也多是游牧民族组成的,而几乎所有骑兵部队都是北方的部队,越靠近北方游牧地带,战斗力越强。
中原王朝的步兵、骑兵进去草原去与游牧民族作战,先不说耗费多大的问题,能不能打得过都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没有地利优势,机动性对于这样的战役来说就是胜负手的问题。
再有一个,游牧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太长时间,就像中原地区将自己的版图研究得很透彻一样,他们对于北方的这些草原地区也是非常了解的。
即使打不过,跑还跑不掉吗?
蒙恬北伐的时候,将匈奴主力都歼灭了,但也没说真得能将它完全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秦朝存在时间极短,再加上楚汉争霸的四年,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它就成长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压着汉朝七十年喘不过气气来,这就是地利的优势。
这些地区的游牧民族就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随时都能卷土重来。与其在他们的地盘里被拖进泥潭一样地作战,倒不如依托着长城这样的军事设施进行防守。
所以,为什么中原王朝几乎都不想去反攻北方游牧民族的土地?
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没精力,再一个不屑于。
为什么悲愤容易出诗人呢?“悲愤”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两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