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士兵1年工资多少两银子?为何还打不过清兵?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也就是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的四月十三,远离京师数千里之遥的辽东盛京,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召集部下和女真各部落首领,在盛京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努尔哈赤面色凝重,当众宣读了“七大恨”誓书,痛斥了明朝多年来对建州女真的种种欺凌压迫。
最后,努尔哈赤振臂高呼:“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从这一天以后,建州女真就不再是明朝下属的一个俯首帖耳的部落族群,而成为明朝不共戴天的生死仇敌。持续了26年的明清战争,由此拉开帷幕。努尔哈赤言必信行必果,誓师仪式之后,他带领大军突袭明朝辽东重镇抚顺。抚顺城守将李永芳抵挡不住,开城投降,努尔哈赤首战告捷。
努尔哈赤起兵造反的消息,震动了大明朝。万历皇帝震怒,立即调兵遣将,兵发辽东,讨伐努尔哈赤。这场明清战争,看似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毫无悬念的大战,一方是天朝大国明朝,疆域面积和人口数量、兵员数量、综合国力,那一项都是努尔哈赤的十几倍甚至上百倍,一方则是民贫地瘠、国小力弱的清朝,双方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表面上看来,明朝对清朝如泰山压顶,清朝对明朝则是以卵击石。
然而,战局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明朝将士在战场上连战连败,成为明清战争一个恒久不变的常态。为期26年的明清战争中,双方在辽东交手上千次,除了天启六年袁崇焕取得的宁远大捷、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捷两场胜仗之外,明军再无一场像样的胜仗。而且这仅有的两次胜仗,说来可笑,也不过是清朝大军攻城,明朝凭坚固守,清兵未能攻克,撤兵而去,对明朝而言就算空前未有、举国欢庆的大捷了。
除此之外,只要明军士兵在战场上遇见清朝士兵,完全是一边倒的节奏,野战对决,明军毫无胜算,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败仗。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明朝士兵的战斗力哪里去了?要知道,明朝皇帝为了养兵可是没少花军费,《明末财政危机论述》记载,明朝末年,一个士兵一年饷银、也就是工资,已经高达18两,在当时来说已经相当不算低了。
相比之下,清朝士兵则要寒酸的多,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工资或饷银这一说,一年到头一分钱工资也没有。皇太极曾经说过一番话,“我国家地土未广,民力维艰,若从明国之例,按官给俸,则势有不能”。因为清朝长期僻处辽东一隅,以耕田渔猎游牧为生,经济水平低下,根本没有稳定收入供应军饷俸禄,所以清朝入关前,官兵大臣,一概是没有俸禄饷银的。
明朝士兵拿着这么高的饷银,为什么打不过一分钱工资都没有的清朝兵?原来其中大有文章。明朝士兵饷银数目虽多,可惜只是纸面文章。明朝末年,随着国家内外交困,财政极度困难,根本无力按时按量支付军饷。即使是明朝最重视的精锐部队关宁铁骑,也曾多次因欠饷引发兵变。加之明末朝廷风气腐坏,军中贪墨克扣现象成风,明朝士兵很难按时足额领到军饷,结果很多人衣食难继,“欠饷愈多,饥寒逼体”,“人仅骨立”,作战效能和积极性自然无从谈起。
而清朝兵虽然不领军饷工资,处境反而比明朝士兵好得多。并不是他们风格高不爱财,而是取之有“道”。他们的“道”就是出征作战时,大肆掳掠抢夺,粮食布匹、金银财帛、人口老幼,凡是能被搬走的一扫而空,以此作为收入来源。所以清兵作战积极性极高,明朝士兵视上战场为找死,他们却视为发财良机。《建州闻见录》记载,清朝每逢士兵出征,“一家大小无不欢踊”,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士兵连吃败仗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