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官员顾和,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有着怎样的心态?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顾和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
顾和是晋朝官员,出生于吴郡吴县,祖父是东吴荆州刺史顾容。其实顾和的一生并没有太多波澜可讲,只是在《世说新语-雅量》中有记录一个关于顾和的故事,名叫顾和“搏虱如故”。“搏虱如故”这个故事主要道出了一个人世常态,人心是最难看透的,可能也只有那些胸怀宽广、博学多闻的人才能把一个常态给看破。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顾和,看看他的一生究竟是如何度过的。
顾和搏虱如故
在古代官场,虱子是一块极有分量的“敲门砖”。比如,东晋初年的吴郡人顾和(公元288年~351年),便用小小的虱子敲出了一条广阔仕途。
据《世说新语雅量》载:
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说,顾和在扬州府当官时,一日,坐车去见上司,忽停路边。恰恰这当儿,比他官大牛掰的武城侯周顗从旁经过。孰料,顾和不仅没下车拜见,居然连招呼都没打一声。
武城侯不由心犯纳闷,掉头一瞧,嘿,这老哥倒安闲,正在那儿懒洋洋地捉虱子呢。
武城侯指其胸口问道:“这里面装些啥?”顾和照旧捉虱不误,慢吞吞道:“这里面,是最难捉摸的地方。”
嗯,自古人心,最是难测。武城侯进府,对王导说:“你手下有一号牛人,将来定是做尚书令或仆射的材料。”
王导,东晋中兴名臣,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也便是在武城侯的提点,在王导的扶持下,顾和平步青云,历任司徒掾、散骑侍郎、吏部尚书等职,拜左光禄大夫;去世后追赠侍中、司空。
每一个职务,都响当当有实权。而能拥有这一切,不得不说,虱子功不可没。
顾和性格介绍
东晋皇帝司马睿时期的宰辅王导(也是王羲之的伯父,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有一次去下面指导工作,让随行的下属评判俸禄二千石的官员们在工作中的得失,于是大家各抒己见,唯独一名名叫顾和的随行下属不说话,王导觉得奇怪,就问顾和一言不发的原因。
顾和说:“我觉得您作为当朝宰辅,不应当听信一面之词,让官员养成打小报告的风气,对下面那些真正做实事的基层官员,应该从大局出发,不拘小节,要有网漏吞舟的度量,不要听风就是雨。”
按理说,被顾和当面顶撞,王导应该恼羞成怒才对,可是他却非常开心,还一个劲地夸顾和“说得好!”这个事情虽然不大,却反映了一个生活中,特别是在职场上经常遇到的现象,那就是领导与下属的思维错位,究其原因,还是各自的岗位不同,眼界责任还有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冲突。
站在顾和的立场,他的观点确实没有毛病,他只是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与王导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他没有更多地去揣摩这位王总裁的真实意图,王导的视觉是站在高岗上俯瞰大地,而顾和则是站在半山腰仰望着山峰。
在顾和看来,大领导应该在工作上,给下属更多的发挥空间,并且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毕竟有些事情大家都是之一次去办,如果不进行尝试,谁又能找到合适 *** 呢?
如果上层领导的眼睛里只盯着下属日常工作的错误率,那么下属做事必定会束手束脚、谨小慎微。现代的职场上不是也有这么一句流行语:“只要做事,就会犯错”。可见容许有一定范围的“纠错成本”,不仅不会影响下级的工作质量,说不定还会成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动力。
顾和的这种心态,是不是似曾相识?是不是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人抱怨领导给制定的规矩太多,让下面的人没法干活,甚至为了不扣奖金,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来这种高层领导与下属员工间,因为错位思维产生的矛盾,真是古来有之,古今相同呀。
一条船要走得稳走得快,除了划桨的,掌舵的更是至关重要,类似王导这样的角色,只要稳稳掌好舵,把持好前行的方向即可,如果让掌舵的还得琢磨着划桨,别说让船行得稳行得快,只怕不翻个底朝天就阿弥陀佛了。
虽说下属出现纰漏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要看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在探究解决问题的 *** 上,出现的无心之过,那的确应该有一定限度的包容和理解,并给予时间,限期纠错。“水至清则无鱼”,学会与问题并存,且能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带动团队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行壮大,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领导人。这个看似冒失的顾和,其实心里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从这点来说,确实值得表扬,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