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在最后的遗言中,为什么还要制约姜维?
诸葛瞻遗言中,为何要制约姜维?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诸葛瞻,字思远,蜀汉丞相诸葛亮独子。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江油,向成都进发。诸葛瞻父子为保护成都,率领五万御林军在绵竹和邓艾进行决战,发出了蜀汉最后的呐喊声。他在决战前,曾悲愤地说:“我于内不能除掉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率军不能守卫国土”。
黄皓是蜀汉晚期宦官,其人阴险狡诈,媚上欺下,祸乱朝纲,除掉他是可以理解的。而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北伐中原,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制衡他们呢?归纳为三个原因,依据演义,简要分析如下。
其一,姜维穷兵黩武,连年北伐徒劳无功,白白消耗蜀汉国力。诸葛亮去世后,继任者蒋琬和费祎倾向于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这时,姜维不安分,偏偏要北伐,还美其名曰,继承丞相遗志,匡扶汉室。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臣愿领王师,即以霸为乡导官,进取中原,重兴汉室,以报陛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然而,姜维北伐劳师动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是完胜,也会损失有生力量。何况姜维大多惨胜,还有大败,还是进攻方,损失比防御方曹魏大。蜀汉就那么点人,那么点军队,都被其葬送了。姜维连年北伐,消耗了蜀汉仅有的人力、物力。在钟会和邓艾两路大军夹击之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终亡国。
其二,姜维作为魏国降将的代表,威胁蜀汉朝政。姜维本来是魏国天水中郎将,于公元228年投奔蜀汉,此后,受到诸葛亮的器重,一路扶摇直上。蜀汉政权的魏国降将主要是姜维、王平、夏侯霸三人,其中姜维成就更高,俨然是魏国降将首领。虽然姜维矢志北伐,对蜀汉也是忠心耿耿,那也改变不了他曾是魏国将军的事实。
一个外来者,无论怎么努力,都和本土势力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小村庄,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外来户,他无论再怎么努力融入这个村庄,村民总会感觉他是外来者,与他有一层隔膜。只有这个外来者的第二代,在那个村庄出生,才可能彻底融入这个小集体。
因此,在蜀汉本土势力如诸葛瞻、董厥、谯周等人的眼里,姜维都是一个外来户,可以使用,却不可以重用。万一哪一天,姜维重归曹魏或者倒打一耙,对蜀汉反咬一口,诸葛瞻他们都不知道去哪哭。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众视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父名冏,昔日曾为天水郡功曹,因羌人乱,没于王事。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
其三,姜维拥兵自重,已打破蜀汉政治平衡。古代任何一个朝廷,皇帝要想稳坐帝位,最重要的是要平衡各派政治势力。如刘备时期,有关羽张飞元老派、诸葛亮荆州派、法正益州派、马超新附派,刘备作为纽带将各派系有机结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子。
这样的朝廷才是最稳定的。而汉献帝朝廷,丞相曹操大权在握,魏国后期,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掌权,这些人都是走的“自己架空皇帝,子孙改朝换代”的模式。
因此,不管姜维拥兵自重的出发点是啥,他都犯了大忌。蜀汉百分之九十的军队都在姜维手上,如果他有不臣之心,谁能和姜维抗衡。即使他再忠心,再值得信任,皇帝也不能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他。
人心是会变的,把姜维放在那个位置,时间久了,他会想更进一步。即使本人忠心耿耿,那他的儿子呢,很有可能李代桃僵的。如曹操之子曹丕以魏代汉,司马昭之子司马懿以晋代魏,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黄皓是宦官,是后主刘禅的代言人,是秉承皇帝旨意的,翻不起多大的浪花,而姜维是统兵在外的大将,很有可能打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幌子,私自扩张自己的势力,架空皇帝。因此,诸葛瞻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对于黄皓和姜维,他更想制衡的是姜维。他是大忠臣诸葛亮的独子,也是蜀汉驸马,有义务为蜀汉的朝廷健康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