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宋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3-09)390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倾国之军南下深入宋境,摆出一副要攻灭北宋,一统天下的架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揭秘宋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消息传到汴京,宋廷顿时慌了,很多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上面是百度词条“澶渊之盟”的简介,而对宋辽两国间缔结的这个整整维持一百多年的和平条约,后世的解读分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之一种,大多数是在宋朝当世直到清朝以前,认为这是一种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是一种极其屈辱的条约;第二种,近现代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出发,认为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武力冲突,从而避免了惨烈的战争带来的生命财产的巨大牺牲,两国统治阶层的勇气和智慧都值得高度赞赏。

首先,我们来看看前因——辽朝为何要兴师动众,讨伐宋朝。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先后两次对辽朝发动进攻(979年和986年),其战略目标是收复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将契丹的势力逐出,从而确保大宋北部边境的安全,达到复兴中原王朝的目的。虽然这两次战役都以宋军的惨败收场,但由于战场是在宋辽边境的辽朝一侧,不可避免的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破坏(烧杀抢掠是古代军队的习惯性作风,尤其在敌国境内,几乎是肆无忌惮的),再加上被称为“关南”的莫州和瀛洲自始至终都在宋军手中,这对于辽朝内部的强硬派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耻辱。

不难看出,辽朝大举南进不过是虚张声势,真实战略目的不过是想收复关南两州而已,但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和辽军缺乏攻坚能力,始终没有办法夺取最重要的堡垒瀛洲,于是乎临时改变攻击目标,绕过坚固设防地区,向南推进——单纯从战略角度来说,这已经是失败了,或者套用军事术语,叫战略上的失败,战术上的胜利。

揭秘宋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接下来,我们再来详细分析辽、宋双方在澶渊对峙时的战略优劣。

宋军擅长防御作战,辽军则拥有野战的优势,而澶州的战略位置不是特别重要,又是个普通的州城,并非重点设防地区,故而城防工事不可能跟太原、瀛洲等地相比,尽管如此,辽军非但止步于城下,反而被宋军伏弩射杀了统帅萧挞凛。由此可见,辽军要么是没有攻坚的思想准备,要么是完全不具备攻坚能力,甚或两者兼而有之。

真宗皇帝在寇准的强逼下御驾亲征,到了澶州,假如辽军有能力破城而入,将其俘虏,北宋会不会灭亡两说,但绝对可以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地位,如同百多年后的“靖康之变”。

显然,辽军愿意接受谈判,是在评估自身实力无法破城,后路又有随时被切断的危险之后做出的决定。由此可见,当时的战略优势实际上在宋朝一方。

辽军是战争的发起方,是入侵者,并且在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之下,竟然能够在获得岁币之后安然撤退,故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澶渊之盟”都不能算作公平的协议,所以算作屈辱的城下之盟并不为过。

最后,再来仔细探讨一下“澶渊之盟”对辽宋两国的影响。

单纯的从维持和平的角度来看,协议的确保证了两国间持续百二十年相对的、总体上的和平(中间辽朝有过几次虚张声势的入侵,讹诈北宋增加岁币)。对于辽国来说,岁币的获得,相当于财政收入的非常重要的补充,帮助维持了辽国的财政平衡,减轻了辽国百姓的负担,间接的维护了辽国统治的稳定。而对于辽国军方来说,则深刻领悟了宋军能战而不敢战的致命弱点,建立起居高临下的胜利信心。

诚然,支付的岁币对于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宋朝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而随后在两国边境开设的榷场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宋朝商人又能轻易的赚取巨大的利润,等同于把岁币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又给收回来了,因此,单纯的从经济角度来说,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王朝军人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优势被轻易的葬送掉,无论是参战的军人,还是其他地方的军人,必然会产生对自我价值的疑问:我们的战斗是否真的有意义?既然朝廷期望用钱来解决与敌国间的军事冲突,并且还真的解决了,那为什么还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呢?再进一步,军人的使命已经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那平日里为什么还要流血流汗的训练?

随着和平的延续,北宋的军队逐渐蜕化(驻扎在西夏前线的禁军除外),变成了朝廷用巨额资金供养起来的摆设,只能吃白饭,不能打仗,其中,与辽朝对峙的北部边境则堕落的更加彻底,久而久之,连正经人都不愿当兵,士兵素质之低,可谓空前绝后,等到金朝崛起之时,需要他们战斗之时,如何还能指望?

“澶渊之盟”的签订,典型的是短期利大于弊,长期弊大于利的选择,很好的诠释了伟大领袖的名言——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3/51259.html

“揭秘宋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的相关文章

朱祁镇能复辟成功,孙太后扮演着什么角色?

朱祁镇能复辟成功,孙太后扮演着什么角色?

夺门之变,是明景帝景泰八年正月发生的一场政变,太上皇朱祁镇成功复辟,夺回皇位。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明史》记载:“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就是说,朱祁镇其实并不是孙太后亲生。他本来是一个宫女生的,当时,孙氏为了争夺皇后之位,把宫女的这个儿子夺过来,作为自己的儿子...

文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与诸葛诞有矛盾

文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与诸葛诞有矛盾

文钦(?~258年),字仲若,沛国谯郡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曹操部将文稷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魏明帝太和年间文钦任牙门将、五营校督,后拜庐江太守、冠军将军,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及其同党在高平陵之变中被杀,文钦心中不安,执政的司马氏集团为了安抚文钦...

邓忠:曹魏名将邓艾之子,钟会之乱中与父亲一同被杀

邓忠:曹魏名将邓艾之子,钟会之乱中与父亲一同被杀

邓忠(不详-264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邓艾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景元五年(264年),钟会谋反事败,士兵哗变,钟会被杀,邓艾部将想追还邓艾父子,但卫瓘却派田续追邓艾,于绵竹西相遇,将邓艾和邓忠等人杀死。直至泰始九年(273年)才恢复名节。人物生平甘露...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学者,是个文武全才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学者,是个文武全才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张佳胤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张佳胤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张佳胤(1526年8月12日-1588年8月7日),避雍正帝讳,又作佳印、佳允,字肖甫、肖夫、肖父,初号泸山,号崌崃山人(一作居来山人),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万历...

都说良禽择木而栖 沮授为什么不选择投降曹操

都说良禽择木而栖 沮授为什么不选择投降曹操

还不知道:良禽择木而栖,沮授为何不投降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沮授可以说是袁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但袁绍并不听从。...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后,太子妃郑氏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后,太子妃郑氏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隐太子”一般指的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取而代之,成了坐拥大唐江山第一人。称帝后的李世民对于死于自己手下的兄长也是心有愧疚和不忍,于是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

乾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所有被雍正治罪的人是为何?

乾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所有被雍正治罪的人是为何?

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皇帝病逝,九月初,其子和硕宝亲王弘历受雍正遗诏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继位后,一改雍正朝时,雍正皇帝较为严苛的执政态度,上来就是一连串操作,将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