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说朱祁镇才是明朝灭亡的之一罪人?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述朱祁镇的故事。
1644年,延续了国祚276年的明朝灭亡于崇祯皇帝朱由检手中。后人在惋惜这一王朝的同时,将明亡的责任大多归于末代皇帝朱由检身上,认为他志大才疏、猜忌多疑,勤政却无善政,用了十七年,将一个庞大的帝国生生折腾亡国了。
但早在清朝时,就有人提出了“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观点。
天启皇帝朱由校、万历皇帝朱翊钧、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三人,分别在位22年、48年和46年,加起来共有116年,快占到明朝总寿数的一半了。
这么多年下来,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天启皇帝重用宦官魏忠贤;万历皇帝长达二十七年不上朝,以及十多年的太子之争,导致朝中党争不断,最终让东林党做大;嘉靖皇帝执着于大礼议之争,又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这些事情都让明朝这个庞大的帝国,一步步地腐烂,并最终倒塌。
但追溯源头,无论是后来的宦官专权问题,还是文官与皇帝对立、明朝卫所军队不堪一击等问题,其实都跟另一个皇帝有关,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说朱祁镇这个人魅力极大,是个大好人。朱祁镇被俘虏后,在瓦剌部都有无数的蒙古人仍自发地保护他,为他能够返回大明献策献力。
但就是这么个大好人,在土木堡之变中,让明朝五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百年基业几乎毁于一旦。土木堡之变,起码在这三个方面影响了后来的明朝历史。
一是大明武将地位迅速降低。土木堡之变中,英国公张辅(张玉之子,靖难功臣、平定过安南)、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平定朱高煦之乱,两败蒙古)、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等能征善战的将领全部战死,从此武将集团彻底失去了同文臣对抗的能力。
明朝中后期,武将们的地位和文臣相差悬殊,这么说吧,一个三品的武将和五品的文官见面,都得先行礼(有的甚至是跪拜礼),口称下官。和宋朝类似,当时几乎整个社会的人都歧视卫所兵丁,这种情况下,士兵们怎么可能还会奋勇作战,甘愿为国牺牲?
二是明朝军队精锐尽丧,让明朝面对蒙古从此由攻转守。从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起,明朝一直是经常性地主动征伐蒙古,如洪武年间蓝玉的捕鱼儿海之役,永乐年间的朱棣“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宣德年间,皇帝朱瞻基也曾亲征蒙古并获胜。但土木堡一战,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全军覆没,从此明军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再无力主动出击,后来的于谦数次战胜蒙古,也都是防御作战。
三是太监宦官集团的崛起。在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定下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祖训,朱祁镇之前的几十年间,明朝也从没有宦官能够掌控朝政,影响中枢,但到了他这一任,宦官王振崛起,不仅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也为后来的刘瑾、汪直、魏忠贤等人蹚开了道路。
不过话说回来,土木堡之变导致的文武失衡,皇帝为了制衡文官,也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扶植他们来和杨廷和、徐阶、赵南星等人打擂台。
一场土木堡之变,导致的不仅仅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兄弟俩的皇位之争,更重要的是武将、文臣、宦官之间的权力失衡,这种失衡,最终经过两百年的放大,让明王朝彻底腐朽,并覆灭。
不过吊诡的是,土木堡之变的胜利方蒙古瓦剌最终也没好过,在之后的上百年里,蒙古各部再未对明朝造成过实质性的威胁。
土木堡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虽然瓦剌部获利无数,但也因争夺战利品让蒙古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帝。但也先为人又心胸狭窄,荒于酒色,土木堡之变后的第六年被其部下暗杀,之后瓦剌部逐渐衰微并分裂。
同时这场土木堡之变,也大大增加了蒙古人和大明的交流,让大批的蒙古人借机转而投靠明朝,定居于北直隶各地。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