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夫人除了美貌还有什么办法让她到死到死都能够让皇帝念念不忘呢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4-13)360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夫人。

很多的皇帝都会有三宫六院,后宫的女子多且漂亮,想要脱颖而出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算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没有一点手段,很快就会被淘汰下去,从此生活就像在冷宫一样。就像当初的卫皇后,年轻是拥有美貌,而且治理后宫也有自己的手段,但是依然跑不过时间,很快就年老色衰了。因此一批新的貌美的女子就这样闯进了武帝的心里,其中最为受宠的就是李夫人。为何李夫人到死都能够让皇帝念念不忘呢?平阳公主的举荐

自古以来,很多的公主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都会进奉一些婢女或者歌女去到皇帝的身边。因为只要她们得宠了,就会帮公主们说好话,这样的话公主的利益就能够得到保证。武帝的卫皇后,就是因为这个目的而被送进宫中的,因此平阳公主觉得这个计谋是可以的。

李夫人除了美貌还有什么办法让她到死到死都能够让皇帝念念不忘呢

李夫人的出身并不高,因此想要成为皇帝的妃子,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但是好在李夫人的背后有平阳公主,而公主又是皇帝的亲姐姐,自然是有话事权的。当年的卫皇后,也是一介平民,当然也是从平阳公主的府邸中出来的。因此李夫人既然是平阳公主推荐过来的,自然是对她宠爱有加了。

李夫人最为擅长舞蹈,而且一双眼睛长得极其漂亮,让人看一眼就能够深陷进去。因此平阳公主觉得她是一个很神奇的女子,如果把她送进宫中,一定会深得皇帝的喜欢。而且皇帝从来都是喜欢温顺的女子,就像当初的卫皇后一样。因此平阳公主愿意放手一搏,让李夫人侍奉在皇帝的身边。李延年的宣传能力

李延年是李家最早进入皇宫的一个人,因为他擅长音律,因此他总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爬上很高的位置。但是令李延年没有想到的是,他受到了奸人的陷害,一度被调去喂养宫中的宠物。但是好在他懂得营销自己,使得汉武帝对他是宠爱有加,并且经常把他留在身边伺候。

李夫人除了美貌还有什么办法让她到死到死都能够让皇帝念念不忘呢

恰逢王夫人过世,皇后因为后宫事务繁忙,根本就无暇顾及皇帝,因此皇帝的身边缺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李延年看准时机,就大肆宣传自己的妹妹。说民间有一佳人,美得可以倾城倾国,但是这样的美人却不易得到。武帝听起来觉得很神奇,不知道李延年说得是否是真的,这世上真的有这样的女子吗?

李延年的一番话,使得武帝的心开始痒了,很是迫切想要见到这位美人。李延年给平阳公主使了一个眼色,觉得是时候把李夫人召上来了。武帝之一眼看到李氏的时候,就深深地爱上了。更何况李延年经常在皇帝身边夸赞自己的妹妹,因此李氏的受宠是必然的事情。李广利的无能

李广利开始被皇帝重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夫人的受宠。李夫人觉得自己的弟弟一事无成,于是就叫皇帝给他安排一下职位。皇帝看李广利有打仗的潜能,于是就封他为将军,负责攻打外面的匈奴。但是李广利这个人,确实不适合成为一个将领,起码比起卫青是逊色很多的。

但是也因为李广利的无能,反而武帝对他是极其信任的。因为说起骁勇善战的卫将军,大家都是认识的。随着卫青的功劳越来越高,武帝也是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毕竟卫青这么得军心,要是他造反起来,武帝也是很难招架的。况且他的姐姐还是皇后,这个不得不引起皇帝的注意。

李夫人虽然受宠,但是李广利却无能,这样的反差反而是让皇帝很是放心。因为就算李夫人有夺取皇后的心思,也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因为李广利不成气候。所以李广利越是无能,武帝就越是宠爱李氏,因为李氏能够让皇帝放宽心。所以就算其他的女子在美貌,也是抵不过李氏在武帝心中的地位。李氏懂得皇帝之需

李夫人除了美貌还有什么办法让她到死到死都能够让皇帝念念不忘呢

李氏虽然没有读过很多的书,对于事情的见解也没有很深,但是她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受宠。皇帝是一个男人,他爱一个女子,首先就是爱她的美貌,其次才是才华或者内在的东西。李夫人很清楚自己今天所得到的一切,不过是因为皇帝眷恋自己的样貌而已,并不是其他的东西。

但是只要是女子,就会有年老色衰的一天,李夫人也不例外。李氏在生下孩子之后,就生了一场很重的病,导致整个人看起来都是病恹恹的。皇帝请了很多的太医,他们都束手无策。李氏于是就用纱巾遮住自己的脸部,不让皇帝看见美貌不再的自己,因为她知道皇帝一定会嫌弃的。

虽然武帝说了不嫌弃,但是当他真的看到之后,一定不会对她再宠爱了。因此无论武帝如何威胁她摘下纱巾,她都是不从的。直到李氏去世的时候,她都没有摘下自己的纱巾。而武帝对她的印象,都是停留在她最为美貌的时候。因此即使李氏去世多年,还是会让武帝念念不忘的原因。李氏的去世

李夫人虽然早逝,但是她死后的待遇并不差。她虽然只是一个后妃,但是皇帝却下旨以后宫之主的仪制来为她下葬,这是多么高的殊荣。而且李氏的家人,也因为她的关系,得到了一些不错的赏赐,在民间生活得津津有味。她的儿子得到了一块不错的封地,成为了王爷,享受了一生的优待。后来武帝还亲自为李氏写了一首诗,用来寄托对于李氏的思念之情。

李夫人除了美貌还有什么办法让她到死到死都能够让皇帝念念不忘呢

因此李氏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专宠,是有一定道理的,起码她不是一个只有美貌的无知的妃子。她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家人打算,因为她深知自己不会长久地得宠,能够为家人做的只有这些了。李氏在皇宫之中的生活,或许是她最为幸福的时光,因为得到了皇帝全部的爱。这是多少后宫女人所羡慕的,因此李氏的离世已经没有遗憾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4/57374.html

“李夫人除了美貌还有什么办法让她到死到死都能够让皇帝念念不忘呢” 的相关文章

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作为?

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作为?

西汉大臣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嘉,字公仲,出身平陵,西汉历史人物。汉成帝时期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他掌守殿门时对擅自闯入皇宫的人未予阻拦或阻拦不力被治罪。之后再于永的任命下担任属官一职,又以清正廉洁被提拔为南陵丞,几年后,又被提拔为长陵县尉。鸿...

刘元进: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元进: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元进 (?―613年),余杭人,隋末江南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少年时就仗义行侠,为乡里所尊崇。双手各长一尺多,两臂下垂过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于黎阳,刘元进知天下思乱,于是举兵响应。同年八月,朱燮、管崇也举兵造反,拥兵十万,共迎刘元进,...

步协:东吴丞相步骘之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步协:东吴丞相步骘之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步协,临淮郡淮阴县人,东吴丞相步骘之子。赤乌十年步骘逝世,步协嗣父之任,继统步骘所领,加为抚军将军。后来蜀汉被魏所灭,东吴闻知此事,见百城无主,遂有兼蜀之志,命步协率众西征,却为罗宪所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步协,临淮淮阴人,东吴丞相步骘之子。公元247年(吴大...

刘备当初对诸葛亮可谓是言听计从 刘备做皇帝后为何态度大变

刘备当初对诸葛亮可谓是言听计从 刘备做皇帝后为何态度大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一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何当了皇帝之后态度大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有很多的快意恩仇,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猛将谋士,他们留下无数的经典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其实这也是《三国演义》等名著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诸多的三国典故中,最有名也是...

刘恂作为刘禅的儿子 蜀汉灭亡后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刘恂作为刘禅的儿子 蜀汉灭亡后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蜀汉灭亡后,刘禅之子刘恂去哪了?为何史书没任何记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很多人物,之所以最后的行踪没有被记录下来,大多都是因为这个人后来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继续发挥出作用,从而被史官们所遗忘。刘禅的儿子刘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那么...

袁绍当初占据优势 袁绍最后为何会输给曹操

袁绍当初占据优势 袁绍最后为何会输给曹操

还不知道:曹袁之争,占据优势的袁绍为何败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场东汉末年最精彩的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袁绍起精兵十几万和率军不足三万的曹操在官渡展开曹袁势力的最终决战。只见袁军连营绵延数十里,而曹军却跟袁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军...

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 刘备为何还托孤李严

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 刘备为何还托孤李严

对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同时,为何还要托孤李严?是因为不信任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为了给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刘备御驾亲征,发动了夷陵之战。诚然,刘备一度深入到吴国境内。不过,公元222年,陆逊采用了火攻的计策,...

曹丕如果多活几十年的话 司马懿最后还有机会造反吗

曹丕如果多活几十年的话 司马懿最后还有机会造反吗

对如果曹丕再多活几十年,司马懿还有没有机会谋反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要说曹丕活着时司马懿不会也不敢造反,就是魏明帝曹睿还活着,司马懿也不可能造反。事实上,司马懿之所以发动“高平陵政变”,一半的原因是其野心所致,而另一半原因则是受形势所迫。一、形势所迫魏明帝曹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