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造反后对当时有多大的影响?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述永王李璘的故事。
说到安史之乱的起因,我认为这是由于唐玄宗年老敏感所导致,可他并没有得什么老年痴呆症。关于这一点,在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前后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栈恋权术的政客,唐玄宗却对太子李亨的背叛行为保持了极大克制,甚至表现出了大度(直接送给太子李亨两千兵马)。
面对此情此景,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唐玄宗已经认输,开始想方设法讨好李亨,为自己谋后路了。
这话对一半:唐玄宗的确开始谋后路了,但他并没有认输,只是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积极想着翻盘的办法。
在唐玄宗看来,如果自己能够巧妙布局,还可以继续维持主导地位,所以当唐玄宗抵达成都之后,立刻颁布了一系列人事调动命令。
之一、太子李亨坐镇朔方,负责北方沦陷区的军事指挥;
第二、永王李璘坐镇江陵,负责长江中游的军事指挥;
第三、盛王李琦节制广陵,负责长江下游的军事指挥;
第四、丰王李珙节制武威,负责西北地区的军事指挥。
丁卯,上皇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盛王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丰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使……时琦、珙皆不出合,惟璘赴镇。
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看,这个布局非常巧妙:它更大限度地弱化了太子李亨背叛唐玄宗北上灵武的消极影响,取而代之的是唐玄宗主动授意,四个儿子可以各管一方。
唐玄宗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很简单:他要节制太子李亨。
在这个布局中,太子、丰王、永王和盛王的地位都是对等的,李亨并没有节制三位兄弟的权力。
对于唐玄宗的这种招数,太子李亨怎么看呢?自然是要多厌恶有多厌恶。关于这一点没有直接证据,但有个旁证。
后来太子李亨称帝,曾一度非常信任一位名叫房琯的官员,但有人对太子李亨说,当初四位皇子各管一方的战略布置就出自房琯之手。房琯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忠于太上皇(唐玄宗),而不是忠于您!于是,太子李亨开始讨厌房琯这个人。
进明曰:“管昨于南朝为圣皇制置天下,乃以永王为江南节度,颍王为剑南节度,盛王为淮南节度,制云‘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重镇’。且太子出为抚军,入曰监国,管乃以枝庶悉领大籓,皇储反居边鄙,此虽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也。”上由是恶管。
言归正传,当唐玄宗用这种方式节制太子李亨的时候,谏议大夫高适就对他说:您千万不要这样玩,否则我们大唐很容易被您玩得四分五裂的!
结果呢?唐玄宗自然是不搭理高适。
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
高适的话有没有道理呢?显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唐玄宗又开始搞他那一套权力制衡的把戏。君不见安禄山被他这套手段逼得造反,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也因为类似的原因没落得好下场。
可如果从唐玄宗的角度来看,他此时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缓解太子李亨逐渐架空自己的趋势,才有机会逐渐夺回主动权。
尽管这招还算精妙,但唐玄宗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太子李亨没有和他喂招,而是直接以力破巧:他称帝了,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
唐肃宗上位后,河西军区和安西军区立刻派军队为他助威,这本身就意味着唐肃宗已经握住了强大的枪杆子。
上命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将兵五千赴行在……嗣业大惭,即白宰如数发兵,以秀实自副,将之诣行在。
上又征兵于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发精兵七千人,励以忠义而遣之。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前方军情紧急的情况下,依然亲率军事主力赶赴灵武给唐肃宗助威,更意味着西北军区的军方大佬完全站在了唐肃宗一边。
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
有了这个基础,其他军区自然不敢再跟唐肃宗扎刺,唐肃宗才可以从容称帝。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唐玄宗试图用“四子分制”的方式节制太子李亨的计划彻底破产。因为太子李亨变成了皇帝,从法理上就该凌驾于其它几位皇子之上。
而这位足以凌驾于其他几位皇子之上的皇帝是实权皇帝,他取得了西北军区的明确支持。
西北军区为什么会旗帜鲜明地支持太子李亨称帝呢?显然是因为唐玄宗的布局对他们极其不利。
如果“四子分制”成为现实,就等于把大唐划分为政治权利相当的四块,而主导这一切的唐玄宗自然会重新夺回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区诸位大佬跟着太子李亨折腾来折腾去,恐怕也很难挤入真正的权力核心。
如果太子李亨当了皇帝,帝国的权力中心就会移向太子李亨坐镇的西北地区。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区诸位大佬的前途地位就容易得到保证。
比如说,太子李亨一称帝,李光弼和郭子仪立刻就挤进了真正的权力核心,而地位高得让唐肃宗都发愁:收复长安洛阳后,应该怎么封赏他们?
上谓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这其实也是太子李亨敢留在西北的主要原因:基于简单的利害分析,他相信自己能取得军方的支持,唐玄宗就算南下控制了帝国的钱袋子,想要扭转战局也是不容易的。
面对太子李亨擅自称帝的事实,唐玄宗显然保持着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怀:承认太子李亨称帝的合法性。
唐玄宗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大唐实在是不能再内讧了。
唐玄宗尽管不想再内讧,但他却依然不甘心接受这种命运,所以他在承认太子李亨称帝合法性的同时,也希望太子李亨做出让步:那就是做出决定之前必须向自己汇报,自己要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后才会正式退休。
制:“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既然唐玄宗默认了唐肃宗上位的事实,唐肃宗自然也得让一步,所以唐肃宗答应了唐玄宗的要求。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唐玄宗也不算输得太惨,至少他还保留了一些权力。
可就在这时候,唐玄宗的好儿子永王李璘就搞出一个大新闻,立刻就让唐玄宗输得惨兮兮。
永王李璘决定割据江南,另立中央!
永王李璘坐镇江陵,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身处乱世,李璘身边的人难免会希望对他抱有幻想,希望他可以复制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成功。
从表面上看,当时的天下与西晋末年非常相似:帝国都城丢失了,整个北方已被叛军折腾得一踏糊涂,南方却保持稳定,并且拥有庞大的资源。
在这种背景下,永王李璘似乎只要做出决定,立刻就能趁势割据江南,进而复制晋元帝司马睿的成功路线。
相较而言,唐肃宗坐镇西北,虽然有着皇帝的名号,而且控制着西北军,但他们东面有安史叛军,西面有土蕃回纥,很像西晋时坐镇西北的晋愍帝:空有皇帝的名号,随时有可能被清理出局。
这样算来,控制江南的永王李璘,似乎比坐镇西北的唐肃宗更有前途。
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子襄城王玚,有勇力,好兵,有薛镠等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但这帮人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此时的天下,与西晋末年有着极大的不同。
西晋末年,中国南北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它们此前分裂的时间远比统一的时间更久。
从董卓乱政开始,南北就处于事实上的分裂,直到公元司马炎灭吴时才统一。而西晋灭亡时,南北统一的时间不过短短三十多年。
正因为合伙过日子的时间短,所以当江南与北方割裂时,人们在心理上不会有太多排斥。
更重要的是:西晋末年还是豪门士族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晋元帝司马睿只要能得到几位豪门士族首脑的支持,就可以迅速实现割据江南的规划。
安史之乱发生时,中国虽然还没有进入成熟的官僚政治格局,但豪门士族已经开始衰微,至少在整个江南地区,实在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豪门士族。
正因如此,尽管永王李璘在自己亲信的怂恿下也想割据江南,但结果却是在瞬间被打得万劫不复:至德元年,唐肃宗以其阴谋叛乱、割据江东名义派兵围剿,打败李璘,南逃岭外。至德二年,为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擒杀。
永王李璘自己找死也就罢了,可他的这种行为连累了唐玄宗:他布的这个局本就已经残破不堪,经过永王李璘的折腾,这个局当时就破了。
如果永王李璘安份守己,唐肃宗想绕过唐玄宗把手伸进江南,还是多少会有些困难的。
现在可好,永王李璘给了唐肃宗绝佳的借口,可以让他顺理成章地率军进入江南,接管永王李璘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
这样一来,唐肃宗拥有皇帝的称号和西北军区的支持,现在又拿下了江南地区的财赋,可谓大势已成,唐玄宗再无翻身之机。
说到永王李璘试图割据江南的历史时,我额外提一下大诗人李白。
由于李白的名气太大,所以永王李璘在试图割据江南时,就请李白给他当参谋。
李白知道永王李璘的行为是什么性质吗?应该是知道的,因为在这次站队的过程中,很多人选择了与永王李璘决裂,要说李白的政治嗅觉比大多数人都不如,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可由于李白一生坎坷,现在又突然身逢乱世,难免会想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所以李白最终选择了站在永王李璘一边。
随着永王李璘的迅速失败,支持他的人都被定性为附逆,李白自然也不例外。
幸运的是:李白与西北军区大佬郭子仪有交情,所以在郭子仪的营救下,李白得以免除死罪,并被流放至夜郎。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等到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登基后,本想为李白免罪并让他出仕,李白却在这时候去世了。
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