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赵匡胤是怎么评价战神白起的?他真的不配进武庙吗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4-30)240

大家好,说起赵匡胤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说起武庙,想必大家对此都并不陌生。武庙,全称武成王庙,也被后人称为太公庙。是唐玄宗在唐朝开元年间为了表彰名将所设的庙宇,可供后人祭祀。

开元年间,战功显赫的白起作为姜子牙的陪祀被供奉于庙内,与韩信、诸葛亮、张良等人被称为武庙十哲,被历代后人祭祀供奉。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变迁,后人对白起的认知和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白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他是有名的将领,是战国的之一大将。他把一生都奉献于秦国的统一大业上。三十多年来,白起作战深谋远虑,用兵又善于出奇制胜,正所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直以来,他保持着傲人的战绩,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对秦国一统六国的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白起一生征战37年,攻下敌方城池近百座,歼灭了敌军上百万,没有一次战败。但在长平之战中,在对赵军投降的四十万大军的处理上,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将他们全部坑杀。因此被后人贴上了“屠夫”、“残暴”的标签,被很多后人所指责,甚至还对他一生崇高的军事地位产生了影响。一、骁勇善战,从普通士兵到大将的蜕变

赵匡胤是怎么评价战神白起的?他真的不配进武庙吗

首先,我们先说说白起一生的惊人战绩,白起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战功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士兵成为秦国的大将。他不仅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将士,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为惊人的大将军,戎马一生,六国将领听闻白起的名字脸色都变了。

纵观白起一生,可谓是沾满鲜血。他为大秦屠灭敌军、拓宽疆土。一开始的伊阙之战,这是白起的成名战。公元前294年,魏韩联军进攻秦国,白起率军歼灭了敌军24万,亲手杀死魏国将领犀武,攻下伊阙。战后,魏、韩两国兵力遭到重创,被迫割让土地以保和平。这场战役让秦军心更加稳固,实力更加强大,为之后的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中,白起的战功达到了最巅峰。赵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采取一套战略,先是故意假装失败落荒而逃,然后用小计谋从后面杀出来,将运输粮食的通道堵住,让赵括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歼灭赵军45万,将赵军投降士兵尽数坑杀。但是好景不长,在白起认为已经可以夺得赵都邯郸,功成名就之时,被嫉妒的范雎从中破坏,导致战败。没几年白起便在范雎的诋毁下,被逼无奈自杀在杜邮。历史上的一代名将便自此消失,未得善终,这个结果不禁让人感叹。二、戎马一生,列入武庙享受香火

白起一生虽然战功赫赫,但后世对白起的评价褒贬不一,大概是因为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吧。对于秦朝的百姓来说,白起带领他们实现统一,带着他们走向胜利,在他们心里,白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英雄。所以在他自杀后,才会有了“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的景象。但是对于其他人而言,白起屠杀他们的亲人,让他们国破人亡,流离失所,自然是让人嗤之以鼻的魔鬼。

赵匡胤是怎么评价战神白起的?他真的不配进武庙吗

因为战争,在朝廷心中,白起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的存在更像是一种信仰,是佑护国家逢战必胜的战神。在唐太宗年间,长安有人说看到白起显灵了,并且告诉他,吐鲁番会来侵犯国土,但一定会惨败,过了一段时间,果然和白起说的一样。经此一事,唐太宗喜出望外,更加肯定白起战神的地位,要将白起加封为“司空”,不过最后是被李沁劝阻了。

虽然在很多的百姓心中,白起是一个像魔鬼一般的存在,但是在当时的年代,虽说百姓对白起非常憎恶,朝廷对于白起的评价却是非常高。他们认为白起爱国尽忠,征战沙场,虽然杀死投降二十万大军的行为不妥,但是总体功大于过。因此,白起因战功显赫,被供奉于武庙中,他作为姜子牙的陪祀,入列于武庙十哲,从此接受后人的祭祀供奉。三、杀人如麻,被赵匡胤踢出武庙

白起所经过的地方可谓是尸骨遍地,鲜血淋漓。他曾经掘开堤坝致使鄢城的百姓死了高达数十万人。因此在唐代人心中,白起必将为他今生所犯下的罪过承担报应,世代都投胎为猪,一生都被任意的宰杀。在后来的佛教教育中,白起也经常是被列举出来的例子,常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做坏事。

虽然在唐代年间,白起的地位备受尊崇,但是到了宋代,他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朝初年,赵匡胤在参观武庙的时候,参观武王庙的各大名将雕塑,当他看到白起雕像的时候,突然发怒,指着白起雕像说道:“此等狂徒,也配进武庙?”。

赵匡胤是怎么评价战神白起的?他真的不配进武庙吗

在赵匡胤眼中,长平之战,白起杀害赵国降军四十万大军,并非君子之举,简直就是 *** ,根本不配留在武庙中。因此,白起就这样被赵匡胤踢出了武庙,从此再也不在“武庙十哲”的行列里了。

然而,宋朝做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在后来宋朝面对战争时,当国家面临入侵,他们又重新捡回被丢弃的白起,希望他能够保佑战争胜利,拯救国家。在宣和年间,开封被女真人攻击,情势危急,宋朝危在旦夕,宋徽宗不知道如何反击,到处求神拜佛,并且将白起雕像重新请回武庙,与古代的七十二位名将并列。

在后来的开封之战中,北宋面临女真人的攻击,听信一位叫郭京的神棍的谗言,大开城门召唤白起和天兵天将。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白起没有出现,天兵天将更没有出现,大开城门女真人直接攻入,北宋从此彻底灭亡。

不过时代发生变化,白起的形象也有了转变,到了明代期间,道教的发展,白起成为了高明大帝、酆都大帝两位大帝身下的“八猛将”之一,从而位列仙班,成为了神明。自此,在百姓心中,他的形象也大有好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4/60226.html

“赵匡胤是怎么评价战神白起的?他真的不配进武庙吗” 的相关文章

朱棣登基称帝后,为什么始终没有子女出生?

朱棣登基称帝后,为什么始终没有子女出生?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在位共二十二年,年号“永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世界性大帝、谋权篡位、五征蒙古、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的促成者、下令修撰世界性名著……提到这些标签,各位...

刘备如果带七十万大军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话 刘备能不能灭掉东吴

刘备如果带七十万大军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话 刘备能不能灭掉东吴

还不知道:如果刘备七十万大军取得夷陵之战胜利,他能灭了东吴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趣谈答案:刘备70万大军即便取得了胜利,也绝对不可以灭掉东吴,也没有办法灭掉东吴。刘备的小心思简单来讲,刘备突然之间率领着70万的大军进攻东吴,并且发动了夷陵战役,最开始的时候绝对...

侯方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侯方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一生数次游历江南,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夏,他赴金陵应试,指点江山纵论天下的豪情及才华横溢的名士风度令江南士人折服。从而名列明末“四公子”,并被推为复社领袖之一。他在江...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康君立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十二太保,与八太保李存璋两人是十三太保里最早跟随李克用起兵的功臣。康君立在帮助李克用崛起的过程中立了很大功劳,最后仅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李克用赐死。为何立下大功的康君立会因为一句话被杀呢一,...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如果何进没有死,也许就没有三国之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何进,东汉最后一个外戚。正因为他的一个重要决定,使得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变成了群雄割据一方互相混战的局面。引用曹操的一句话:“乱天下者...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还不知道:雍正为何将亲儿子弘时幽禁致死?他比乾隆真的差太多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清朝历代皇长子,都非常难做,除了那些早年夭折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康熙的长子胤禔被幽禁致死,雍正实际的长子弘时也被削除宗籍,乾隆的长子永璜也被训斥早逝,道光的长子奕纬更是传...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唯独对蓝玉下手那么狠?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将蓝玉剥皮填草,傅友德也好,李善长也好,这些人虽然都被诛杀或者逼死,也没有受到蓝玉这么非人的折磨,蓝玉的下场之所以这么惨,一方面因为朱元璋晚年的性格多疑,残暴,另一方面也是蓝...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孙鲁班是吴主孙权的长女。她是吴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孙权晚年开始,吴国政坛一片混乱,正是因为有她在其中胡搅乱拌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孙鲁班的生母步夫人是孙权最宠爱的女人之一。爱屋及乌,孙鲁班自幼便很得宠爱。所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