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 清朝八旗军队战斗力为何就开始下降了
对多尔衮和八旗军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清朝的历史,有着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清朝是以摄政王加孤儿寡母的组合得的天下,又以摄政王加孤儿寡母的组合失的天下。
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清朝在入关由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的时候,是摄政王多尔衮加孝庄太后和幼帝顺治帝福临的组合,而在清朝灭亡的时候,也是摄政王载沣加隆裕太后和幼帝溥仪的组合。
当然组合虽然是一样的,但其中差别可谓是天差地别。以摄政王来说,载沣是远远不及多尔衮,以太后来说,隆裕也远远不如孝庄,以皇帝来说,溥仪也是不如福临的。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来说说关于清初摄政王多尔衮的历史,如今有个观点,那便是认为多尔衮去世以后,清朝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呈跳水式的下降,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首先这个说法其实有着一定的道理,以多尔衮之死的时间为节点来看,八旗军队的战斗力的确明显下降了,当然并非是跳水式下降。
之所以会这样,有两个原因:
①、清朝可谓是家族式开国,不但清太祖努尔哈赤军事能力强,连他的十几个儿子也大部分军事能力很强。诸如第八子皇太极、第二子代善、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等等,统兵作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到了第三代孙子辈,虽然没有像第二代那般人才济济,但也有一些将才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就是其中佼佼者。
所以说清朝属于是家族式开国,但是这些开国诸王似乎都不是长命之人。而以多尔衮死去的顺治七年为时间节点来看,在顺治七年前后,清朝的开国诸王开始大规模凋零。礼亲王代善病死于顺治五年、豫亲王多铎病死于顺治六年、饶余郡王阿巴泰顺治三年病死、巽亲王满达海病死于顺治九年、多罗谦襄郡王瓦克达病死于顺治九年。
而因为政治斗争,肃亲王豪格被多尔衮打压至下狱,并且在顺治五年死于狱中。战功赫赫的英亲王阿济格在多尔衮死后,妄图继续架空顺治帝,结果失败,于顺治八年被赐死。
而在顺治九年敬谨亲王尼堪在南下对战南明时,被李定国斩杀,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意思是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这是对清最辉煌的一次战绩,清朝是破天荒的阵亡了一位亲王。
开国诸王的大规模凋零,意味着清朝统兵人才的缺少。将领是一个军队的核心,如果将领能征善战,军队自然是战斗力大涨;如果将领是个毫无能力的纨绔子弟,那么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说开国诸王的凋零,对于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可想而知。
②、清朝入关以后,八旗军队身为胜利者,在各地享受了程度不同的优待,虽然每地的驻防八旗的待遇不同,但都享受了优待,正所谓温柔乡英雄冢,以前这些八旗士兵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巴不得通过战争发财,但是享受了各种待遇以后,自然是战斗力大减。
所以两方面综合来看,上层是统兵的开国诸王大规模凋零,下层是八旗军队入关以后,享受了各种待遇,没有了动力,所以战斗力自然明显下降。
其次要说战斗力跳水式的下降,就有些言重了。
毕竟当时清朝入关也就是几年时间,还不到十年时间,八旗军队再怎么堕落,也不至于战斗力跳水式下降。
而根据资料显示,其实在康熙年间,八旗军队还是有着一定战斗力的。八旗军队真正的没有战斗力,成为国家负担,是在雍正帝和乾隆帝时期开始的。
可能还有人认为顺治帝亲政以后,清朝对南明采取以汉制汉的策略;诸如顺治十年起用洪承畴经略西南,还有派吴三桂南下,并且皇室与其联姻,将公主嫁给吴三桂长子吴应熊等等,都意味着八旗军队战斗力跳水式的下降,不然怎么会如此呢?
虽然的确有着八旗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的原因,但八旗军队在当时战斗力其实还是有的,不至于这么快就战斗力落至低谷,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八旗军队消耗太大,兵源补充不足,清朝对南方鞭长莫及,所以只能派吴三桂等降将南下对战南明。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曾经提到过清朝入关时的兵力,是这般说的:“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夫以十万之众,而服十五省之天下,岂人力所能强哉”。以此来看,清朝入关时八旗兵力也就是十万,经过长时间消耗,自然繁衍补充兵丁的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所以后续主要以降将带领军队冲锋陷阵,而八旗军队则起到压轴作用,只是在关键时刻出现,一般重点在于稳定军心,防止降军叛逃等。
最后总结来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八旗军队战斗力的确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是说其跳水式下降,还是有些言重了,毕竟没有那么快的,到了康熙年间,八旗军队都还是有着一定战斗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