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三个条件和允诺对崇祯来说利大于弊 崇祯为什么死都不接受
对李自成和谈条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因为各种奇怪的天灾人为的祸事的发生,这导致了他们的统治者与百姓之间关系日益不稳定,很多人都苦不堪言,这样下去时间久了,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的。
所以,一场农民奋起反抗因此而爆发,这期间不只是一个队伍的人奋起反抗,同时发生了好几起事故,其中动静更大的要数闯王李自成这次了。
李自成是陕西榆林米脂人,崇祯二年,李自成投奔闯王高迎祥,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李自成有勇有谋,因此深得高迎祥和其他起义军领袖的器重。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因此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欢迎,顿时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主力军。“迎闯王,不纳粮!”这句口号曾被当时的百姓广为传唱,有了民意的支持后,李自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而这时候的明朝不仅要面对清军,还要面对农民起义军,算是两线作战,是非常不利于明朝的。在农民军壮大以后,迅速的占领了明朝的很多土地。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带着他手下的农民起义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打到了北京城门下,推翻明朝一统天下的梦想近在眼前。正当大家以为他要一鼓作气攻城的时候,他却给崇祯递上了一封书信。
信里什么内容呢?大致就是“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这几句话。其实从中不难看出,李自成当时是没有做皇帝的野心的,而且他也觉得很可能继续打下去会丢掉性命,其内心对皇权也很保持蔑视的态度。
因为从李自成内心深处来讲,他还是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的,知道自己现在是造反的行为,但自己带着人大老远的跑了一趟,总不能徒劳无功吧?所以他就想让崇祯答应三个条件:之一,把西北割让给我。第二,昭告天下,封我为“西北王”。第三,给我一百万两银子,我要犒赏三军。
平心而论,李自成的这三个条件和三项许诺,对崇祯帝来说,也算合情合理,利大于弊。毕竟李自成已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何况让李自成去打满清军,无异于让自己的两大对手相互残杀,相互消耗,这样崇祯既不用亡国,又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但崇祯偏偏放弃了一样的机会。他看到李自成的信后大怒,破口大骂,誓死不从,最后崇祯给李自成的回复就是“朕即定,另有旨”。这可就给李自成气坏了,他是诚心诚意的想要求和,最终的结局历史上也都显示了,李自成当上了皇帝,崇祯跑到煤山上吊殉国了。大明就此灭亡。
有人觉得崇祯皇帝做人做事太过死板,面对当时的危局放不下高姿态,做不到能屈能伸,但小编倒觉得崇祯非常的坚贞不屈,是一个有气节之人。
纵观大明一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崇祯皇帝尽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职责,单凭这一点,他就值得后世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