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被俘在干什么?和清军血战半年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洪承畴被俘在干什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说起洪承畴,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人辜负了崇祯皇帝的厚望,投降了清军,成为了明朝末期更大的汉奸。那么,洪承畴在投降清军之前,是和清军做过殊死搏斗呢,还是直接就投降了清军?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下这方面的故事。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洪承畴是明朝末期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早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洪承畴就曾率领自己麾下的明军,俘虏了著名的农民起义军将领高迎祥。不久之后,他还大破李自成的队伍,打得李自成只带着十八人逃命而去(自成大败,以十八骑走商洛)。
此时,崇祯皇帝认为西北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便给洪承畴掉整了一下工作岗位——任命他为蓟辽总督,让他总领自山西到辽宁一线的所有军政事务。当然,崇祯皇帝之所以让洪承畴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正是因为看中了洪承畴的杰出能力,认为他有能力对付日渐壮大的满洲八旗。因为洪承畴上任蓟辽总督之时,皇太极已经建立清朝三年了。此时,皇太极手下不仅拥有满洲八旗,而且还有和自己有联盟关系的蒙古八旗,且战斗力都非常的强悍。那么,此时洪承畴的手中,又共有多少人马呢?
答案是——八个总兵官、十三万人马——包括山海关总兵官吴三桂,和他手下的部队(凡八总兵,兵十三万,咸隶承畴)。从皇太极崇德三年,到崇德六年夏,清军和洪承畴的明军先后发生过多次交战,但规模都不算太大,双方互有胜负。崇德六年八月,皇太极决定不再和山海关外的明军小打小闹了,亲自率领满八旗和蒙古八旗前去围攻在关外防守的洪承畴。最终,双方在松山一带发生了激战。
经过连日的激烈厮杀,皇太极一方逐渐占据了上风,而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除了五万人战死、六万多人溃逃外。到最后只剩下一万多残兵败卒(承畴师十三万,死五万有奇,诸将溃遁,惟残兵万馀从)。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松山之战的之一阶段。之所以说是之一阶段,是因为自从洪承畴战败退回松山城内后,这场战斗就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由主动出击,到进城防守。对于只有一万多残兵败卒的洪承畴而言,再和强悍的清军硬拼,是绝对行不通的。于是,他下令紧闭城门,等待援军。
皇太极认为洪承畴是个人才,再加上他的那一万多残兵败卒,已经对自己构成不了太大额的威胁,便下令让洪承畴主动前来投降,自己将会给他高官厚禄(城围既合,上以敕谕承畴降)。到了九月份,皇太极干脆自己返回了盛京(今沈阳),让自己的弟弟多铎等人,继续围困洪承畴。作为一个身经数十战的更高统帅,洪承畴并没有死等援军,在皇太极返回盛京不久后,就组织自己的人马进行了一次突围。然而,由于八旗军兵多将广,这次突围以失败而告终(承畴悉众突围,攻镶黄旗,战败,不能出)。
到了十月,皇太极又进一步增加了在松山地区的 *** ,把豪格和满达海也派了过去。如此以来,洪承畴和他的属下,面对的军事压力就更加沉重了。但是,他们依旧没有开门投降,而是选择了继续坚守,等待援军。直到两个月后,洪承畴听说关内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就派出一位将军率领六千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偷袭了城外的清军。但是,这六千明军面对的却是清军的两支劲旅——满八旗中的正红旗和蒙古八旗中的正黄旗(承畴闻关内援师且至,复遣将以兵六千夜出攻正红旗及正黄旗蒙古营)。
最终,这次突袭同样以失败而告终。更加悲惨的是,当这六千人战败之后,想要退回城内的时候,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连最后的退路都没有了。最后,这些走投无路的明军,除了大半投降清军外,其余人员全部战死(战败,城闭不得入,强半降我师,馀众溃走杏山,道遇伏,死)。而对于援军,洪承畴是盼了将近半年,也没有盼来——之一位增援洪承畴的明军将军杨绳武,和清军激战后,战死沙场;第二位增援洪承畴的明军将领范志完,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在松山几百里外就停止了前进(畏我师强,宿留不进)。
就这样,在松山城内被围困了半年之久的洪承畴等人,在粮草即将用尽的时候,也没有看到期待已久的援军(承畴被围阅六月,食且尽)。即便是忍饥挨饿,洪承畴依然没有开门投降的打算。反倒是他手下的一位将领,在看不到希望后,起了二心。次年二月,松山城的副将夏成德,秘密派遣他的弟弟夏景海来到了清军的大营,把夏成德想要投降的意思,告诉给了多铎等人。夏成德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还把自己的儿子夏舒作为人质,留在了清军大营(松山城守副将夏成德使其弟景海通款,以子舒为质)。
到了双方约定的日期,清军趁着夜色来到了夏成德所指定的地点。果然,在这里清军没有发现守城的明军。于是,清军用早已经准备好的大量云梯,顺利登上了松山城,并且很快就占领了松山城(我师夜就所守堞树云梯,遂克其城)。最终,包括洪承畴在内的数位明军将领,以及三千多残存的明军士兵,全部都成了清军的俘虏(获承畴、民仰、变蛟、廷臣及诸将吏,降残卒三千有奇)。从崇德六年八月围城,到崇德七年二月因为内奸出卖,城破被俘,洪承畴带领自己的手下将士,在松山城内苦守了长达七个月之久。